王钟亭 作品

第495章 孝妇申冤 霍氏横行

却说汉宣帝方悲悼许皇后,即有人递入奏章,内言皇后暴崩,想系诸医侍疾无状,应该从严拿究。

汉宣帝当即批准,使有司拿问诸医。淳于衍正私下出宫,报知霍显,霍显引淳于衍入内,背人道谢。一时不方便重酬,只好与她订为后约。淳于衍告别回家,甫经入门,便有捕吏到来,把她拘去。

经问官审讯几次,女医淳于衍抵死不肯供认,此外医官,并无情弊,自然同声呼冤。问官无法,一股脑儿把他们囚系狱中。

霍显闻知淳于衍被拘讯,惊惶的了不得,俗语说得好,急来抱佛脚,那时只好告知霍光,自陈秘计。霍光听了,也不禁咋舌,责显何不预商。霍显泣语道:“木已成舟,悔亦无及,万望将军代为调护,毋使衍久系狱中,吐出实情,累我全家。”

霍光默然不答,暗思事关大逆,若径去自首,就使保全一门,那娇滴滴的爱妻,总须头颅落地,不如代为瞒住,把淳于衍等一体开释,免得及祸。

谁知以后祸根更大。霍光乃入朝谒见汉宣帝,但言许皇后崩逝,当是命数注定,若必加罪诸医,未免有伤皇后之生性仁德;况诸医也没有这般大胆,敢毒害中宫。

汉宣帝听后,也以为然,遂传诏赦免放出诸位医生,淳于衍亦得释出。

许皇后含冤莫白,但依礼治丧,奉葬杜南,谥为恭哀皇后。

霍显见大狱已解,才得放心,密召淳于衍至家,酬以金帛,后来且替她营造居屋,购置田宅婢仆,令淳于衍享受荣华。

淳于衍意尚未足,霍家财钱,却耗费了许多。霍显知阴谋已就,便为小女霍成君安排妆奁,具备许多珠玉锦绣,眼巴巴的盼望她能成为皇后。只是无人关照劝说,仍然无效,没奈何再请求霍光,纳女后宫。

霍光也乐得进言,竟蒙汉宣帝允许,就将霍成君装束停当,载入宫中。

国丈无不愿为。所有衣饰奁具,一并送入。从来少年无丑妇,况且是相府娇娃,总有一些秀媚状态。汉宣帝年甫逾冠,正当好色年华,虽然尚追忆前妻,余哀未尽,但看了这个如花似玉的佳人,怎能不情动神移?当下优礼相待,逐渐宠幸。

过了一年,竟将霍氏成君,册立为继后。霍夫人显果得如愿以偿,称心满意了。原是快活得很,可惜作恶之人,因果报应,福不能长久。

先是许后起自微贱,虽贵不骄,平居衣服,俭朴无华,每五日必至长乐宫,朝见上官太后,亲自进食,谨修妇道。至霍光女为后,比许后大不相同,舆服丽都,仆从杂沓,只因上官太后谊属尊亲,不得不仿许后故事,前去侍奉。上官太后,系霍光外孙女,论起母家私戚,还要呼霍后为姨母,所以霍后进谒,往往起立一劳,特别敬礼。就是汉宣帝亦倍加宠爱燕好,备极绸缪。

是年,丞相蔡义病逝,进大鸿胪韦贤为丞相,封扶阳侯。

大司农魏相为御史大夫,颍川太守赵广汉为京兆尹。

又因郡国地震,山崩水溢,北海琅琊,毁坏宗庙,汉宣帝特素服避殿,大赦天下,诏求经术,举贤良方正。

夏侯胜、黄霸,才得出狱。回应前回。夏侯胜且受命为谏大夫,黄霸出任扬州刺史。

夏侯胜年已垂老,平素质朴少文,有时入对御前,或误称宣帝为君,或误呼他人表字,君前臣名不应呼字。汉宣帝毫不计较,颇加亲信。曾经因回朝退食,与同僚述及宫中问答。事为汉宣帝所闻,责夏侯胜漏言,夏侯胜从容道:“陛下所言甚善,臣非常佩服,故在外称扬。唐尧为古时圣主,言论传诵至今,陛下有言可传,何妨使人传诵呢!”

汉宣帝不禁点首,当然无言。夏侯胜也会献谀。嗣是朝廷大议,必召胜列席。汉宣帝常呼夏侯胜为先生,且与语道:“先生尽管直言,幸勿记怀前事,自安退默。朕已知先生正直了!”

夏侯胜乃随事献替,多见听从。继复使为长沙少府,迁官太子太傅,年至九十乃终。

上官太后记念师恩,赐钱二百万,素服五日。汉宣帝亦特赐茔地,陪葬平陵。即昭帝陵。西汉经生,生荣死哀,惟夏侯胜称最。

夏侯胜本鲁人,受学于族叔夏侯始昌。夏侯始昌曾为昌邑王刘贺的太傅,通尚书学,得夏侯胜受授,书说益明,时人称为大小夏侯学。夏侯胜子孙受荫为官,不废先业,这也好算得诗书余泽呢。归功经术,寓意独深。

且说汉宣帝本始四年冬季,定议改元,越年元日,遂号为地节元年。朝政清平,国家无事,惟刑狱尚沿积习,不免烦苛。汉宣帝有志省刑,特升水衡都尉于廷国为廷尉,令他决狱持平。

于定国,字曼倩,东海郡郯县(今山东省郯城县)人。少时从父学习法律,历任狱吏、郡决曹、廷尉史,依法治理谋反者的案件,颇有法治的才能,授侍御史,迁御史中丞。昌邑王刘贺即位后,直言进谏谏。汉宣帝即位后,拜光禄大夫、平尚书事,历任廷尉。

他的父亲于公曾任县狱史、郡决曹等官职,判案公平,触犯法网而被于公依法判刑的人,没有因不服而心怀怨恨的。郡中的百姓为他立了生祠,称作于公祠。

东海郡有个孝妇叫周青,年轻守寡,又无子女,很恭谨地奉养着婆婆,婆婆想让她改嫁,她始终不答应。她的婆婆对邻居说:“我这孝顺媳妇事奉我很勤劳辛苦,我怜悯她年轻守寡又没有子嗣。可是我年纪大了,却这样长时间地拖累年轻人,这可如何是好啊!”

后来老太太为了不再拖累媳妇竟然自缢身亡。而老太太的女儿却上告县官说:“媳妇杀死了我母亲。”县吏逮捕了孝妇周青,孝妇周青辩解说不是自己杀害了婆婆。但在县吏的严刑逼供下,孝妇周青最后竟屈打成招。

此案上报到郡曹府,于公认为这个妇人奉养婆母十多年,以孝顺闻名乡里,一定不会是她杀害了其婆母。太守却不同意于公的分析,于公竭力争辩,最终也未能说服太守,于是他抱着判决书在郡曹府上大哭,并借口有病。

太守最终还是以谋杀婆母之罪将孝妇周青处以死刑。孝妇周青冤死以后,郡中大旱了三年。后来新太守上任,占卜大旱的原因,于公说:“那位孝妇不该死,前任太守一意孤行强行决断,灾祸恐怕是由此而生吧。”于是太守杀了一头牛,亲自前往孝妇的坟前祭奠,并为她立了墓碑,以表彰她的孝行,天上果然立即降下大雨,当年该郡五谷丰收。郡中人由此更加敬重于公。

天既知孝妇之冤,为何不降灾郡守,乃独肆虐郡民,此理令人难解。

当初于定国的父亲于公在世时,他家乡的里门坏了,同乡的父老要一起修理,于公对他们说:“把里门稍微扩建得高大些,使其能通过四匹马拉的高盖车。我管理诉讼之事积了很多阴德,从未制造过冤案,因此我的子孙必定有兴旺发达的。”

里人素敬重于公,如言办理,果然于公殁后,有子于定国,出掌吏事,超列公卿。既任廷尉,哀矜鳏寡,罪疑从轻,与前此张汤杜周等人,宽猛迥别。都下有传言云:“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张释之系文帝时人,见前文。于定国为廷尉,民自以不冤。”

于定国雅善饮酒,虽多不乱,冬月大审,饮酒越多,判断越明。

又恨自己未读经书,辄向经师授业,学习《春秋》,北面执弟子礼,因此彬彬有文,谦和儒雅。大将军霍光,亦很加依重。

至地节二年春三月,霍光老病侵寻,渐至危迫。

汉宣帝躬自临问,见他痰喘交作,已近弥留,不禁泫然流涕。

及御驾还宫,接阅霍光的谢恩书,谓愿分国邑三千户,移封兄孙奉车都尉霍山,奉兄骠骑将军霍去病遗祀。当下将原书发出,交丞相御史大夫酌议,即日拜霍光子禹为右将军。没多久,霍光卒。

霍光死后,宣帝与上官太后一同到场治丧,太中大夫任宣与侍御史五人持节护理丧事,朝中二千石官员在墓地临时设立机构。宣帝将霍光与汉初开国功臣萧何相比,以皇帝级别的礼仪下葬,允许其陪葬于茂陵。在霍光的葬礼上,有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等葬具,以缊辌车、黄屋送葬,调发材官、轻车、北军五校的军士列阵护送;宣帝又征调三河服役的士卒掘墓修坟,在墓地修建祠堂,设置园邑,由三百户人看守,还设置专门的长史、丞掾。霍光得到的谥号为“宣成”。

霍光墓前置园邑三百家,派兵看守。未免滥赐。丞相韦贤等,请依霍光谢恩书,分邑与山。汉宣帝不忍分置,令禹嗣爵博陵侯,食邑如旧。独封霍山为乐平侯,守奉车都尉领尚书事。御史大夫魏相,恐霍禹擅权专政,特请拜张安世为大司马大将军,继霍光后任。汉宣帝也有此意,即欲封拜。张安世闻知此消息,慌忙入朝固辞。偏宣帝不肯允许,但取消大将军三字,令张安世为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

张安世小心谨慎,事事不敢专权作主,悉禀告汉宣帝裁定,汉宣帝始得亲政,励精图治。每隔五日,开一大会,凡丞相以下诸官,悉令列席,有利议兴,有害议革,周谘博访,民隐毕宣。至简放内史守相,亦必亲自召问,循名责实,曾语左右道:“庶民所以得安,田里无愁恨声,全靠政平讼理,得人而治。朕想国家大本,系诸民生,民生大耍,系诸良二千石,二千石若不得人,怎能佐朕治国呢?”

已而胶东相王成,颇有循声,闻他招集流民,约有八万余口,汉宣帝即下诏褒扬,称为劳来不怠,赐爵关内侯,这是封赏循吏的第一遭。后来王成病死,有人说他浮报户口,不情不实,汉宣帝亦未尝追问。但教吏治有名,往往玺书勉励,增秩赐金,于是天下闻风,循吏辈出。

且说地节三年,汉宣帝因储君未立,有碍国本,乃立许后所生子刘奭为皇太子,进封许后父广汉为平恩侯。复恐霍皇后不平,推恩霍氏,封霍光之孙中郎将霍云为冠阳侯。那知霍氏果然觖望,虽得一门三侯,意中尚嫌未足,第一个贪心无厌的人物,就是光妻霍显。霍显得知汉宣帝立刘奭为太子,非常生气,甚至还气到吐血,恶狠狠地说:“这是在民间时生的孩子,怎么能立为太子呢?要是皇后生了儿子,反而只能做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