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董生进文策 申公陈两言
却说周亚夫应召来到了朝廷大殿,已经由汉景帝刘启派出问官,责令周亚夫对簿,并且取出了一封告密原书,交与周亚夫阅看。
周亚夫阅览完毕,全然没有头绪,无从对答。
原来周亚夫的儿子周阳见他年老了,预备后事,就偷偷买了五百甲盾,准备在他去世时发丧时用,而这甲盾是国家禁止个人买卖的。
周亚夫的儿子想占便宜,加上又是秘密雇佣,不仅给佣工的期限少,还不想早点结钱,结果,心有怨气的佣工就告发他私自买国家禁止的用品,要谋反。汉景帝派人追查此事。
所以负责调查的人叫来周亚夫,询问原因。周亚夫不知道儿子做了什么,对问的问题不知如何回答,负责的人以为他在赌气,便向汉景帝报告了。汉景帝刘启本就不喜周亚夫,如今遇到这样的事情,更是忌恨,非常生气,见了此举报书信,刚好把它作为罪证。
其实周亚夫的儿子周阳并没有禀告过父亲自己私下制造盔甲盾牌做陪葬品这个事情。为此周亚夫毫不知情,自然无从辩说,也不肯承认制造甲盾的事情。问官回去禀报给汉景帝,汉景帝大怒道:“我何必与他对答。”于是下令将周亚夫交给最高司法官廷尉审理。
周亚夫的儿子周阳知道这个事情后,连忙去看望自己父亲,这个时候,周亚夫已经被羁押在监狱里面了。周亚夫儿子到了监狱里面,才和父亲说明事实原因。周亚夫也只是叹了口气没有说什么。
到了审问的时候,廷尉问周亚夫说:“君侯为什么要谋反啊?”
周亚夫答道:“儿子买的都是丧葬品,怎么说是谋反呢?”
廷尉讽刺道:“你就是不在地上谋反,恐怕也要到地下谋反吧!”
周亚夫生性自视甚高而且向来傲气,如今受此屈辱,无法忍受,开始差官召他入朝时就要自杀,被夫人阻拦,这次又受羞辱,更是难以忍受,于是闭食抗议,一连五天,抗议绝食,最后饿到吐血身亡。正是应了女相士许负的预言。
汉景帝听闻周亚夫饿死,毫不赙赠。
(注解:赙赠是中国古代丧葬习俗中的礼仪形式,指亲友或朝廷以财物助丧家办理丧事,包含资助生者的“赙”与吊祭死者的“赠”。其内涵涵盖珠玉、衣衾、车马、货财等助丧物品,按《礼记》记载分为赗(车马)、赙(布帛)、唅(珠玉)、襚(衣物)四类。)
但更封周亚夫的弟弟周坚为平曲侯,使承绛侯周勃遗祀。
周亚夫死后,其封地当即被剥夺。可景县百姓听了周亚夫惨死在狱中的消息,不顾皇权威压,自发的动员了起来,每人一把土,为其筑起了这个小山似的衣冠冢。周亚夫墓前有一个古色古香美丽的八角亭,后边有一石雕像和一方石碑。
纵观周亚夫的一生,干了两件辉煌的大事:一是驻军细柳,严于治军,为保卫国都长安免遭匈奴铁骑的践踏而做出了贡献。二是指挥平定七国之乱,粉碎了诸侯王企图分裂和割据的阴谋,维护了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周亚夫为巩固西汉王朝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是落得这个下场,有些原因,也是因为自己性格所导致。周亚夫虽然刚正不阿、治军严整,但是缺乏政治手腕和变通能力。其实早在汉文帝时期,周亚夫就暴露出了性格上的缺陷,只是汉文帝刘恒心胸宽广,没有与之计较,可此一时彼一时,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周亚夫在汉景帝时期却依旧不知收敛,拒绝发兵援救梁王也就算了,竟然还多次与汉景帝公然唱反调。所以最后导致自己落得如此可怜的下场,他自己难道就没有责任吗?可以说,周亚夫是军事上的奇才,却是朝堂上的庸才。至于女相士许负给周亚夫看相,看他有腾蛇入口的文理,所以预言,周亚夫将来必定饿死。作者以为,这与人之性格秉气影响面相有关,试想周亚夫性格高傲,自然是经常耷拉着脸,看不起人,不肯听别人意见,长久以来,整天拉着个脸,那脸上的纹路自然往口处生长,造成所谓“饿死”的面相。
话回正题,那王皇后的亲兄王长君,却得于从此出头,居然受封为盖侯了。独丞相刘舍,就职五年,滥竽充数,无什么补益,汉景帝刘启也知道他庸碌,没有才干,于是就把他罢免了,升任御史大夫卫绾为丞相。
卫绾是代郡大陵人,因有弄车之技当上了郎官,服侍汉文帝,累积功劳逐渐升为中郎将,性情敦厚谨慎,没有其他杂念。
汉景帝刘启在做太子的时候,曾召请皇上刘恒的左右近臣宴饮,卫绾装病不去。
汉文帝临逝前嘱咐汉景帝说:“卫绾是个忠厚长者,好生对待他。”到汉景帝即位后,过了一年多,对卫绾不闻不问,卫绾则办事日益谨慎认真。
汉景帝刘启前往上林苑,命中郎将卫绾作为护卫共乘一车。回宫后,汉景帝刘启问道:“你晓得为什么能和我同乘一车吗?”
卫绾说:“我是代郡的戏车之人,侥幸因功升为中郎将。我不知道为什么。”
皇帝刘启质问他:“我做皇太子召请你,为什么不肯来?”
卫绾回答:“真是死罪,我病了。”
汉景皇帝刘启赐他剑,卫绾说:“先帝已赐给我六柄剑了,臣不敢再接受赏赐。”
汉景帝刘启说:“剑是容易被人拿去交换的,难道还独有你把那些剑保存至今么?”
卫绾说:“都保留着。”汉景帝刘启听后,于是让他取来六柄剑看看,那些剑都在鞘中,不曾取用过。
卫绾的下属郎官有过失,他总是遮掩,也不与别人争执,有了功劳,总是谦让给他人。皇帝刘启认为他清廉忠实,没有其他心肠,就任命他为河间王太傅。
吴楚七国之乱时,朝廷诏令卫绾为将,领河间兵力讨伐叛军,因此立下功劳,升任中尉。
三年后,因军功封为建陵侯。第二年,皇帝刘启废黜太子刘荣,杀了栗太子的外家亲属栗卿等人。汉景帝因为卫绾年老德高,不忍心动他,赐其告假还乡,另派郅都审捕栗氏。
之后,汉景帝立胶东王为太子,召回卫绾,任命为太子太傅,升任御史大夫。
五年后,卫绾替代桃侯刘舍做了丞相。朝中理事,守职分而已。不过他从开始当官直至位居丞相,始终无所建树也没有过失。皇帝认为他敦厚老成适于少主,对他很尊重信任,赏赐很多。
至于御史大夫一职,汉景帝刘启却用了南阳人直不疑。
直不疑,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在汉文帝的时候,他曾经担任郎官。一次,他的同房郎官中有人请假回家,但是这个人错拿了另外一个郎官的黄金。不久,黄金的主人发现了黄金的丢失,便胡乱猜疑是直不疑干的。对此,直不疑没有做任何的辩驳,他买来了同等的黄金,交给了失主。过了几天,请假回家的郎官返回来,把错拿的黄金交还给了失主。这个丢失黄金的郎官十分地惭愧,向直不疑道歉,直不疑十分地大度,没有任何怨言。因此,远近的人都称赞直不疑是位忠厚的人。汉文帝也称赞并提拔了他,他逐渐升至太中大夫。
有一次上朝时,有人诽谤他说:“直不疑相貌很美,唯独可惜他和嫂子私通啊!”直不疑听说后,说:“我是没有兄长的。”过后他不再自我辩解。
七国之乱的时候,直不疑以二千石官员的身份带领军队参加了平叛战争。汉景帝刘启在位的后元元年,直不疑被任命为御史大夫。天子表彰平定七国之乱的有功人员,直不疑被封为塞侯。汉武帝建元元年,直不疑与丞相卫绾都因为过失而被免官。
直不疑喜欢读《老子》一书,学习的是黄老之道。他无论到哪里做官,总是采用老一套的办法,唯恐人们知道他做官的事迹。他不喜欢树立名声,因此,被人称为有德行和厚道的贤人。直不疑去世以后,他的儿子直相如继承了爵位。而他的孙子直望在位的时候,因为贡献给朝廷的酎金不符合规定,直望的爵位被废除。
当别人错怪直不疑是小偷时,他不仅没有勃然大怒,相反还向对方谢罪,并买了东西进行赔偿。真相水落石出后,他的美名也就传扬开了。
直不疑做官低调收敛,一切照前任制度办,唯恐人们知道他做官的政绩。也不喜欢别人以官名称呼自己,人们叫他长者(有德行的人)。
汉景帝刘启又用宁成为中尉。
宁成是南阳穰县人,做侍卫随从之官,服务事于汉景帝。他为人好胜,做人家的小官时,一定要欺凌他的长官;做了人家的长官,控制下属就像捆绑湿柴一样随便。他狡猾凶残,任性使威,逐渐升官,当了济南都尉,当时的郅还只是济南太守。在此之前的几个都尉都是步行走入太守府,通过下级官吏传达,然后进见太守,就像县令进见太守一样,他们畏惧郅都就是这个样子。等到宁成前来,却一直越过郅都,走到他的上位。郅都一向听说过他的名声,于是很好地对待他,同他结成友好关系。
由于长安附近皇族中的好多人凶暴犯法,汉景帝召宁成当了中尉,负责京城治安,相当于首都卫戍司令,实际权力还要更大些。宁成的治理办法仿效郅都,他的廉洁不如郅都,但是皇族豪强人人都恐惧不宁。
汉景帝中五年诏令。治狱务宽,后元年诏令。也说得仁至义尽,可惜是徒有虚文,言与行违,就是戒修职事,后一年诏令。诏劝农桑,禁采黄金珠玉,后三年诏令。亦未必臣民逖听,一道同风。
到了后三年孟春(前141年),汉景帝刘启猝然遇病,竟致崩逝,享寿四十有八,在位一十六年。遗诏赐诸侯王列侯马各二驷,吏二千石,各黄金二斤,民户百钱,出宫人归家,终身不复役使,作为汉景帝身后隆恩。
汉景帝刘启继承汉文帝黄老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重农抑商,轻徭薄赋,实行三十税一,厉行节俭,减轻刑罚,振兴文教,略修礼仪。同时采取“南抚劲越,北和强胡”策略,继续与匈奴和亲,对南越安抚,注重积极防御,在匈奴接壤地区设立关市,和匈奴贸易。但刘启因母亲窦太后的缘故大封外戚为侯,开启了汉代以姻亲封外戚为侯的先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且说太子刘彻嗣皇帝位,年仅十有六岁,就是好大喜功、比迹秦皇的汉武帝。尊皇太后窦氏为太皇太后,皇后王氏为皇太后,上先帝庙号为孝景皇帝,奉葬阳陵。汉武帝未即位时,已娶长公主的女儿陈阿娇为妃,此时尊为天子,当然立陈氏为皇后。金屋贮娇,好算如愿。又尊皇太后之母臧儿为平原君,连臧儿所生子田蚡、田胜,亦予荣封。田蚡为武安侯,田胜为周阳侯。臧儿改嫁田氏,已与王氏相绝,田氏二子怎得无功封侯?即此已见汉武帝不遵祖制。所有丞相御史等人,暂时仍然担任旧职,没多久已将改年。
向来新皇嗣统,应该就先帝崩后,改年称元,以后便按次递增,就使到了一百年,也没有再三改元等事。自文帝误信新埋平侯日再中,乃有二次改元的传闻。汉景帝未知干盅,还要踵事增华,索性改元三次,史家因此称为前元中元后元,作为区画。汉武帝即位一年,照例改元,本不足怪,惟后来且改元十余次,有司曲意献谀,谓改元宜应天瑞,当用瑞命纪元,选取名号,因此从汉武帝第一次改元为始,迭用年号相系。元年年号,叫作建元,这是在汉武帝元鼎三年时新作出来,由后追前,各系年号,后人依书编叙,就称汉武帝第一年为建元元年。看官须知年号开始,创自汉武帝,也是一种特别纪念。标明始事,应有之笔。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民间为张嫣建祠庙,首座位于长安城南,内供张嫣画像。此庙据传极为灵验,吸引众多未嫁女子前来祈愿,盼能寻得佳偶。
这张嫣就是吕后的外孙女,十一岁时候被吕太后强迫成为汉惠帝刘盈的皇后,后来汉惠帝和吕太后接连去世,张嫣被汉文帝囚禁冷宫生活。四十岁去世后,收殓尸体的宫女,在检查尸体的时候,发现她从未有夫妻之实,仍然是处子之身。
长安城因这新发现而轰动,百姓议论纷纷。有人同情张嫣,有人赞其品格。民间渐传:张嫣乃礼教束缚下的可怜人,守贞乃是对被迫婚姻的抗议。
后来,长安城西郊的农民在耕地时发现一株奇特白花,花瓣层叠,幽香淡淡。老农称从未见过此花,随后人们便将其与张嫣相联系。
民间有传,张嫣逝世后化为花朵,其纯洁之姿造就圣洁形态。此花渐被人们称为“贞女花”。春日之际,虔诚的民众经常采摘,带回家中敬奉。
到了汉武帝在位的时候,民间开始为张嫣建庙,封她为花神。
汉武帝性喜读书,雅重文学,一经践祚,便颁下一道诏书,命丞相御史列侯郡守诸侯相等,举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于是广川人董仲舒,菑川人公孙弘,会稽人严助,以及各处有名儒生,并皆被选,同时入都,差不多有百余人。汉武帝悉数召入,亲自加于策问,无非询及帝王治要。一班对策士子,统皆凝神细思,数笔成文,约莫有三五个时辰,依次呈缴,陆续退出。
汉武帝刘彻逐篇披览,没有什么合心意的,等到看到董仲舒的写一卷文章,乃是详细讨论天人感应的道理,说得原原本本,计数千言。当即击节称赏,叹此文章是奇文。
原来董仲舒少年时就喜治《春秋》,颇有心得,汉景帝时已列名博士,下帷讲诵,目不窥园,又阅三年有余,功益精进。
远近学子,俱奉为经师。董仲舒在三十岁时,开始招收了大批学生,精心讲授。他讲学,在课堂上挂上一副帷幔,他在帷幔里面讲,学生在帷幔外面听。同时,他还经常叫他的得意门生吕步舒等转相传授。
这样,很多人跟他学了多年,甚至没有跟他见过面。通过讲学,董仲舒为汉王朝培养了一批人才,他的学生后来有的当了诸侯王国的国相,有的成了长史。由于董仲舒广招门生,宣扬儒家经典,他的声誉也日益扩大,在汉景帝时当了博士,掌管经学讲授。
汉景帝时为博士。他曾走出家门,设坛教授,课讲得十分精彩,弟子很多,弟子再教弟子,一些再传弟子甚至只是听说过他的大名,但没见过他的面。他一门心思教学和研究,甚至三年都没回家看一下。他的行为举止,都遵循礼节,很多读书人都尊他为师。汉武帝继位后,董仲舒出任江都国的国相。他治理江都国,主要是以《公羊》为指导,通过推究“自然灾异”、“阴阳运行错误”的原因,然后在求雨时能关闭阳气,释放阴气,使天下雨;止雨时,能关闭阴气,释放阳气,使雨停止。在江都国,他这样做,从来都没出现错误。后来,他被废为中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