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0章
第850章 次日卯时三刻,金銮殿内钟鼓齐鸣。`l^u_o¢q`i\u.f_e?n¢g~.¢c^o¢m′
朝阳透过雕花窗棂倾洒而入,在汉白玉地面投下斑驳陆离的光影。
文武百官按品级肃立两侧,朝服上的花鸟纹在熹微晨光中熠熠生辉,却无一人敢轻发一语。
今日早朝的气氛迥异于往常。
从不垂帘听政的太后,此刻竟破例端坐于皇上身侧的凤椅上,凤冠霞帔更显威仪赫赫,那双眸子如鹰隼般锐利,沉沉扫视着殿下群臣。
而御座之上,皇上手中紧握着一卷泛黄的绢帛,指腹不时无意识地摩挲着那卷意义非凡的元祖遗诏。
“今日召诸位爱卿前来,是为了一件关乎国本的大事。”皇上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缓缓回荡,“昨夜朕偶得一物,乃是元祖皇帝的亲笔遗诏。”
此言一出,满殿瞬间哗然。
文武百官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声如潮水般翻涌开来。
殿内充斥着惊诧、疑惑,更多的则是难以言喻的不安。
“元祖遗诏” 这四个字的分量太过沉重,足以在顷刻间撼动整个朝堂的根基。
“肃静!” 皇上轻叩龙椅的扶手,那低沉的声响仿佛带着某种魔力,殿内霎时便鸦雀无声。
皇帝将东西递给了旁边的太监,对方郑重地展开手中的诏书,朗声宣读:“诏曰:谢家世代忠良,功勋卓著,特赐铁券丹书,世代免死。若朝中奸佞当道、皇室式微,谢家当有监督皇家、匡扶社稷之责.”
随着每一个字从首领太监口中读出,殿内的气氛便愈发凝重一分。
当读到 “外戚专权,谢家可代天监察” 时,端坐在一旁的太后,脸色已然覆上了一层寒冰般的霜色。
“钦此!” 首领太监读完诏书,将其高举过顶,展示给满殿群臣。
殿下文武百官面面相觑,彼此交换着眼神,却无一人敢率先开口表态。
这道遗诏若当真属实,便意味着谢家—— 乃至此刻站立在阶下的沈隽意,从此拥有了监督朝政的合法权柄。
就在群臣皆陷入缄默之际,太后缓缓起身。
身上的凤袍如同流动的云霞,在她身后铺展开来,金丝绣就的凤凰纹样在烛火的映照下,仿佛下一秒便要振翅高飞。
她一步步走到殿中,凤眸如电,锐利地扫过众臣,最终将目光定格在角落之中的沈隽意身上。^$看?+-书3君¤ $§^首-#$发x_!
“哀家有话要说。” 太后的声音并不高亢,却带着一种久居上位、不容置疑的威严,“这道所谓的'遗诏',其真伪恐怕还尚存疑窦。”
“母后,这道诏书乃儿臣亲眼所见.” 皇上刚要开口辩解,却被太后抬手制止。
“皇儿,” 太后回过头,望向御座上的儿子,眼中似乎掠过一丝复杂难辨的痛惜,“有些事情,是不能只看表面的。”
她转而面向满殿群臣,声线陡然变得严厉起来:“诸位可曾仔细想过,若真有这样一道遗诏,为何在谢家败落之时,他们未曾拿出?又为何在镇国公府被查抄的时候,前去查抄的官员们一无所获?”
这一番质疑如同利刃一般,直刺问题的要害,让殿内不少大臣都暗暗点头。
确实如此,若谢家真的拥有这样重要的护身符,当年又何以败得那般彻底?
沈隽意听到太后的话,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怒火。
他上前一步,躬身说道:“太后娘娘,臣愿意为这道遗诏的真伪作证。”
“你作证?” 太后闻言,冷笑一声,凤眸之中满是毫不掩饰的讥讽,“沈隽意,你不过是谢家的一个流落在外的遗腹子罢了,又有什么资格为谢家的祖宗遗物作证?”
“臣虽然是遗腹子,但深受谢家恩情,对于府中之事自然也了如指掌。” 沈隽意毫不示弱地回应道,“这道诏书确实是老国公临终前所托,一直藏于密室之中,只有在特定的时辰才可以开启。”
“特定的时辰?” 太后立刻抓住了他话中的破绽,追问道,“怎么就这么巧,偏偏在你蒙难的时候,这密室就开了?”
“因为昨夜正好是可以开启的时辰—— 中秋月圆之夜!” 沈隽意朗声说道,“老国公生前曾经说过,这道诏书关系到家族的生死存亡,只有在危急关头才可以启用。”
太后闻言,眼中精光一闪。
她没有想到,沈隽意竟然能将这个细节解释得如此圆满,看来对方确实是做了充分的准备。
但她毕竟在朝堂之上摸爬滚打了数十年,又怎么会被这点困难轻易难倒?
“既然你说这道诏书关系到生死存亡,” 太后一边说着,一边踱步至殿中,每一步都踏得极重,仿佛要将心中的不满踩进地面,“那哀家倒要问问你,谢家世代忠良,为什么老国公却要私藏这样一道密诏?这究竟是对皇室的不信任,还是另有什么图谋?”
这一问可谓是极其毒辣,无论沈隽意如何回答,都难免会落得个对皇室不敬的嫌疑。@-求?书
沈隽意深吸一口气,他知道现在到了关键时刻,必须谨慎应对。
“太后娘娘,老国公私藏这道诏书,并非是对皇室不信任,而是深知这道诏书的分量太过沉重。”
他字斟句酌地说道,“元祖皇帝设立这道诏书,是为了防患于未然。老国公不敢轻易动用,这恰恰是他对皇室忠诚的体现。”
“真是巧言令色!” 太后冷声说道,“如果真是忠诚,为什么不把这道诏书上缴内库?”
“因为元祖皇帝明确说了,这道诏书只有在危急时刻才可以启用。” 沈隽意据理力争,“如果在平时就上缴,岂不是违背了祖宗的遗意?”
两人你来我往,言辞激烈,如同刀剑相互碰撞,火花四溅。
殿下的群臣听得心惊胆战,生怕一个不小心就被这场激烈的交锋波及。
就在这个时候,兵部尚书李修远上前一步,奏道:“启奏陛下、太后娘娘,臣以为这道诏书的真伪,不妨请翰林院的诸位学士来鉴定一下。”
这个建议一提出来,太后的眼中就闪过一丝不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