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两步走

    厂里自从上线了一批各种各样的产品以后,车间里的生产热情消极了许多。

    这一切,张克祥都看在眼里。

    他心里当然明白,曾经各个车间生产的都是自己引以为傲的产品,都是他们自己通过奋斗开发出来的产品,那些产品就好像是他们的孩子一样。如今让他们抛弃自己的孩子,去生产其他厂的东西,心中的情绪其实可想而知。

    他知道,这个情况不能持续太久,士气一旦长期低迷,再想挽回就太困难了。

    新产品的开发必须抓紧。

    在新产品的开发方面,摆在电子管厂面前的有两条路。

    其一就是为彩电做配套零件。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彩电行业显示出蓬勃的潜力,开始高速发展。社会安定下来以后加上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的彩电产品纷纷进入中国。彩电已经成为家家户户最主要的娱乐形式。(类似于2010年的智能手机市场)

    如果能为彩电厂家提供配套零件无疑就赶上了这趟发展的快车。客观地说,电子管厂是有这个技术实力的。中国第一批黑白电视的电子管就是电子管厂提供的。如果厂里能投入资金和人力研发,彩电所需要的电子管、显像管以及其他的一些零件是完全有可能生产出来的。

    其二就是开发半导体元器件。

    半导体元器件就和当年的电子管一样已经在各个电子工业领域都有应用。而电子管厂同样有这个技术实力,中国曾经的半导体主力就有电子管厂。如果能再次开发出市场上需要的半导体器件无疑也能扭转电子管厂现在的情况。

    然而,这两条路都很困难。

    为了讲清楚这段故事,我们不妨先仔细了解下当时的情况。

    中国当时的彩电行业的高速发展是以直接引进生产线为基础的。在所有引进的生产线中,除了从香港和德国引进的以外,全部都是从日本引进。

    直接引进生产线的方式确实要比我们自己再开发新技术、研发新产品要快得多。况且我们引进生产线的这些国家也不会再像苏联那样对我们倾囊相授。

    然而,这就导致了从国外引进生产线,虽然让我们具有了生产能力,但其实没有办法提高我们的技术实力。因为生产线的引进并不包括技术转让。很多生产线在引进的时候,甚至一张图纸都没有带回来。

    而因为我们是直接引进的对方的生产线,自身并不具备生产和研发的能力,所以还需要从对方手里购买关键件和零配件来进行组装。

    换句话说,我们只是把对方的车间和材料搬到了国内然后进行组装而已。

    把生产线搬回国内然后进行组装并不是很难的事情,况且国内有巨大的需求以及较高的利润,所以各地都在快速引进彩电生产线。

    但是技术不掌握在手里,便一定会受制于人。

    国内的很多彩电厂家都靠着引进生产线快速积累了雄厚的资金,当企业有了雄厚的资金便意味着他有了研发自己产品的能力和更强的竞争力。

    国外的彩电厂家当然是不愿意看到这一点的。

    他们不会眼睁睁地看着国内的彩电厂家发展起来跟他们竞争,便开始打压。

    当时国内的彩电厂家一旦生产出了一定量的彩电之后,日本厂商就集体降价。面对对方的价格冲击,国内厂家为了销售出去自己的彩电就不得不跟着降价。这样就导致国内厂家的利润会变薄。

    虽然日本厂家的利润也会变薄,但是他们很快就会从另一途径再补回来——提高出售给中国厂家零配件的价格。

    由于生产线是从对方手里引进的,而我们自己又不能生产彩电的元器件,对此也就毫无办法。

    所以中国彩电厂家面临了售价降低而成本增高的双重压力,利润变薄,研发能力自然受到打击。

    日本厂商通过周期性地压低整机价格、抬高零件售价这种手段企图遏制我国彩电的发展,以求达到用于依赖他们的目的。

    当然,很明显他们没有得逞。但是我国的彩电工业确实经历了很长的一段困难时期。

    而在半导体方面电子管厂需要解决的困难同样不小。

    电子管厂的半导体项目从一开始就不是国家下达给她的“计划”内的任务。半导体项目的研发生产从始至终都是厂里自发的行为。国家当时也没有把电子管厂当成半导体发展的重点,其实从后来把她的半导体产线全部划拨给其他厂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而半导体行业那时候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行业前期发展需要投资的金额巨大,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撑是难以发展的。

    而部里当时其实并不是很赞成电子管厂发展半导体。国内当时已经有其他的厂作为半导体基地在被重点培养。

    其实张克祥心中何尝不明白半导体的重要性,他是学技术出身,对技术革新的敏感度不比周龙啸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