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是之 作品

第9章 开工前的最后准备

    “老周啊!”袁富民一大早就兴冲冲地走进了周龙啸的办公室。

    “老袁啊,什么事情这么高兴啊?”

    “你看看。”

    袁富民把一封电报递给了周龙啸。

    周龙啸接过了电报。

    “远东炼油厂刚才给我们发来电报,咱们委托他们试制的石墨乳,他们已经试制成功了。虽然灰粉含量超出标准了一些,但是可以使用。他们已经邮寄了样品,让我们先试用一下。如果没有问题,他们马上就开始量产。”

    “太好了!没想到这个材料他们这么短的时间就解决了,真是难为他们了。以后有机会要好好谢谢人家。”得知这个消息,周龙啸也非常兴奋。

    石墨乳是生产钨钼丝的关键材料,之前一直依靠从苏联和英国进口。

    “咱还没好好谢谢人家,人家已经来谢咱啦。”

    周龙啸一头雾水地看向袁富民。

    袁富民又拿出一封信,递给周龙啸。

    “远东炼油厂厂长的亲笔感谢信,感谢我们这阵子对他们的帮助。”

    周龙啸随即一笑,从袁富民手中接过了信。

    远东炼油厂没有专门生产石墨乳的厂房,是774厂向他们的上级单位沟通,给他们专门拨款建造的厂房。他们缺少设备,又是774厂联系的外贸部,从日本进口的胶体磨,另外还帮助他们采购了马达、球磨瓶,连厂房铺地用的水泥最后也是774厂帮他们买的。

    “本来就是我们先麻烦他们的,人家一听说需要帮忙,停下自己手里的活为我们试制材料,我们总不能当甩手掌柜。”

    “是啊。但是人家肯定也要表示表示嘛。”

    像这样的感谢信,774厂已经收到了十几封。

    周龙啸感叹地说道:“哎呀,这帮兄弟厂关键时候真是一点不含糊啊。咱厂目前需要的原材料已经解决不少了。”

    “现在还差多少?”

    “目前70%以上的原材料都已经可以从国内获得了。剩下的部分还不好说,但是应该还能解决一部分。我估计,除了极个别几种原材料,剩下的我们都能从国内获得了。”

    袁富民点了点头:“老周啊,这都是咱欠人家的人情,以后有了机会,咱得想办法还上。”

    “是啊,别人帮过咱们,总有一天,我们要想办法帮回去。”

    生产材料短缺的困境大体上被解决,电子管厂不用面临一开工就停产的窘境了。

    电子管厂的整个替代材料国产化的突破之路是一条极其曲折、困难,庞杂而又充满创造性的举动。放眼整个中国工业史,也属于十分罕见。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它迅速地在国内建立起一条原材料的供应网,共包含了12个省、28个城市的68家单位,范围之广,已几乎涵盖半个中国。上到国家下到人民,无不给予了莫大的帮助。

    它不光创造性地为自己建立了一条原料供应链,而在整个寻求材料国产化的过程中又“逼迫”协作单位为了供货不得不进行技术革新,间接地提高了供货单位的技术能力。

    有些兄弟单位为了满足电子管厂的原料需求,不得不加班加点地试制材料。而当他们成功研制出了电子管厂需要的原料之后,由此获益地肯定不仅仅只是电子管厂。

    以镍材替代为例,复铝铁的诞生为冶金工业就开辟了一个新的市场。

    供货单位后来采用制造复铝铁的基本工艺试制出了代替铜材的轴瓦,就可以用在汽车或者拖拉机的轴上,这样就为自己扩大了市场销路,而且还不需要再依赖进口。

    其他单位也是如此,为了达到电子管厂的要求,他们不得不在原来的技术基础之上进行技术升级,这就使得他们在给电子管厂供货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技术水平。

    而这种群体性的技术升级确实在日后为我国的电子工业打下了基础。

    1956年七月份的时候,工厂的基建设施全部完工,经过多个部门及周龙啸的验收,全部合格。

    大部分设备已经调试完毕,生产材料方面相当一部分也都解决,进行试生产的车间也都进展顺利。

    开工前周龙啸只有一个大问题要解决了——员工。

    电子管厂的招工在今年年初就已经启动了,目前已经招到了三千多人,部分职工已经搬入电子管厂的宿舍。

    周龙啸站在办公室的窗边,看着已经十分热闹的电子管厂,心情不由得澎湃起来。

    这艘巨轮马上就要出海了,他在心中想到。

    “老周啊。”

    突然的喊声打断了周龙啸的思绪,他回过头去,发现是陈杰站在他办公室的门口。

    “老陈啊,怎么了?”

    “这是最近一批报道的员工名单,我拿来给你看看。”

    “哦……正好,我刚想找人事科去要资料。”

    周龙啸接过资料,与陈杰一起坐在沙发上。

    周龙啸一页页地翻动着资料。

    当时支援电子管厂建设的人员来自五湖四海,有从中央调来的,有从地方各单位征召的,还有军队转业的。但是这些从各地征调过来的都是技术人员,而一些技工,例如钳工和无线电工等大多从本地直接招募。

    这些人普遍比较年轻,有干劲,对工作充满热情,对支援国家建设也是一腔热血。但是同时也都缺乏在工厂工作的经验,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对于现代化的电子管生产和管理一无所知。

    周龙啸很清楚光有热情是不够的,想要建设一座现代化的大工厂员工的素质水平非常关键。

    周龙啸翻动着资料,神色不自觉地凝重了起来。

    陈杰看着周龙啸的神色,问道:“有什么问题吗?”

    周龙啸放下资料,说道:“老陈,咱厂初步的规划是四千多人的规模,但是我想咱厂一定不会止步在四千人规模。迟早有一天,她会成为一个万人大厂。从这些员工的身上,你看到了什么?”

    陈杰不明白周龙啸的问题。

    周龙啸自问自答地说道:“我看到了一支队伍,一支年轻的队伍,一支充满热情和干劲的队伍,一支中国现代化电子管生产的主力军。他们在未来将成为我国在电子工业领域的排头兵,我国的电子工业要依靠他们,我们有这个义务也有这个责任帮助他们承担起这个历史任务。”

    说到这里,陈杰已经大致明白了周龙啸的意思。

    “你是想对这些职工来一场‘教育培训大会战’,帮助他们成长起来,是不是?”

    周龙啸点点头:“建设现代化的工厂,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知识。咱厂目前的员工有过工厂生产经验的恐怕只占到十分之一。必须帮助他们尽快建立工厂生产的思想意识,尤其是安全生产的意识。咱厂的生产环节涉及一些易燃易爆气体,还有一些有毒有害材料,不能马虎啊。”

    “你说的有道理,工厂生产不同于我们之前在革命根据地搞得小作坊生产,必须得正规化起来。我觉得对员工的教育培训要尽快开始。”

    “这周的厂领导全体会议我就打算提这个事情了,后面的整个工作我看就放在这上面,开工前把员工的培训搞好,不光要帮助他们学习知识,更要消除他们当中的一些错误思想,包括山头主义、个人主义思想等等,开工前就把这些东西消灭掉,不要让人把这些思想带进队伍里。”

    陈杰略微一沉吟:“还是你想的全面,难怪陆部长当时在一群人里就要指定你来当厂长。”

    周龙啸一笑:“那我们尽快启动这个事情。”

    “好。”

    于是在本周的厂领导全体会议上,周龙啸提出,后面的工作把对干部和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当做重点来抓。

    周龙啸随即下达了要求,所有的职工都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试,特别是安全管理知识,只有考试合格之后才允许上岗。

    电子管厂有煤气、氧气、氢气等煤气站,如果操作不到位,引发爆炸是很有可能的。周龙啸严抓这一块无疑是非常有必要的。

    当认识到自己经过考试才能上岗时,员工们对技能的学习便充分重视了起来。

    除此以外,工厂里还开办了初中班,高中班和夜大以及中技班。

    周龙啸要求每一位职工都必须不断提高自己,不要满足于当前,只上过小学的去念初中,上过初中的去念高中,上过高中的去念夜大。

    党委还开办了大众哲学课程和社会主义理论课程。

    那真是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

    员工们真的把学习看做吃饭睡觉一样重要。厂里随处可见自发组织的学习小组,食堂里,宿舍门口,席棚下,走廊里,支起一块小黑板就开始讲课,周边的人有马扎的就坐着听,没有的就站着听,站累了就蹲一会,每个人的眼中都充满了对知识的如饥似渴,谁也不甘人后。

    如果那时候你走进电子管厂,你会清晰地在厂里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机和奋发向上的力量,那是一股什么也难不倒他们的力量,一股仿佛要冲破天地,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迈魄力。

    一天,周龙啸和秘书在食堂吃完饭,急匆匆地就往外走,市里紧急通知他去开个会。周龙啸当时兼任北华市电子管研究委员会的会长,每天都忙的脚不沾地。

    周龙啸正往外走,路过一群人正围在一个小黑板前听课,站在黑板前的那个人嘴里一边说一边不停地在黑板上书写。

    人群中一位看起来还不到二十岁的年轻人看到了周龙啸走过去,急忙站了起来。

    他喊道:“周厂长。”

    周龙啸停下脚步,回头看过去。

    那个年轻人急忙跑到周龙啸跟前,又喊了一声:“周厂长。”

    周龙啸打量了一下面前的年轻人,他并不认识对方。

    “你是?”

    那个年轻人咧嘴笑道:“我叫侯乐,您不认识我,但是我认识您。”

    周龙啸有些着急,问道:“哦,有什么事吗?”

    “前年厂子为了修铁路,在小洼村征地,但是有一家一直不同意,您还记得吗?”

    周龙啸当然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