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天下诸国(第2页)
与蜀国相邻的楚国是当今天下第一大国,经三江带五湖,坐拥两湖大部分地域,外加整个赣江流域,半个淮南地区。
土地广阔富饶,物产丰富,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更是整个天下最大的产粮国都。
人口也是天下之最,约一千三百万口。
两百六十年前,蜀国大将桓温据荆襄自立为王,建立楚国。
传承至今已有两百六十余年。
虽内部有几次变故,但现在还是桓氏子孙当政。
现在的楚国皇帝是桓温第十一世孙桓衡。
桓衡三十出头,是个不错的守土之君,在他继位以后,虽然没干出什么大的政绩,却也没有出现动乱丢失土地。
他倒是也想收回韩国从先帝手上夺取的襄阳,可是几次动兵,都没打过。
韩国看着地盘不大,但有三个郡皆是人口过两百万的大郡,加上河内,荣阳,颍川,陈郡,襄阳,总人口与蜀国不相上下。
加上兵甲犀利,大将能征善战。
个子虽小,但精壮无比。
桓衡此刻就因为和楚国的战事,头疼无比。
他本意是想拖住韩国,不让韩国分身去夹击关中的李唐,不然李唐若灭,韩国拿下武关,弘农,潼关后,楚国岂不是又要被动挨打?
可他万万没想到李元凤竟然如此能打,不仅化解了大唐的危机,更是直接吞并了晋国和代国,让大唐一跃成能为与楚国,蜀国,齐国比肩的大国。
而楚军又在襄阳城下碰了一鼻子的灰,整整十万大军,拿不下韩国不到三万人镇守的襄阳。
韩国大将伍云召,裴行俨两人,更是相继斩杀楚国左将军车州,镇北将军陈孤雁。
接连收到损兵折将的战报,让桓衡心里窝了一肚子火。
现在,大臣们竟纷纷上书打了,要联合诸国一起伐唐,还要和韩国一起组建联军。
可去特么的吧!
虽然他确实不想再打韩国,给李唐出力,但都打出真火了,大军战死近万人,再让他跟韩国去组织联军......
他这脸还要不要?
江陵皇宫大殿上,桓衡看着群说不停的大臣,一拍桌子道:“停战可以,但我楚国绝不同韩国联手,除非他们还回襄阳。”
李元凤的作为他也听说过,可那关他什么事?
楚国前面还有韩国挡着,等李元凤有实力打韩国再说。
何况李元凤能不能渡过这次还难说。
“陛下......”
一听桓衡拒绝组织联军,大臣们瞬间跪倒一片,摘下官帽就要死谏。
桓衡见状连忙出声阻止:“众爱卿听我说完,楚国虽然不出兵,但可以提供粮草和军械,这是朕最后的底线。”
大臣们闻言,当下便息了再劝的心思。
愿意提供粮草和军械就好,兵员他们可以把私兵送过去。
总之,必须将李元凤打败,不能让他再胡作非为下去。
除了楚国,其余诸国也发生了类似的事情。
占据交州大地的越王赵鈎,面对大臣们只有一句话:“越国太远够不到关中,而且寡人还要打安南,没有多余的兵力参与联军。不过寡人道义上支持联军,保证不犯楚国边境,再支援军费两万贯。”
越国大臣纷纷无语,心说:“就凭越国也敢犯楚国边界?楚国不打越国就偷着乐吧!”
不过赵鈎说的也有道理,赵国距离遥远,确实无法派遣大军前去组建联军。
至于两万贯军费?
还是算了吧!
占据闽浙和建业的吴国,乃江东孙氏,孙坚的后人所创。
此时的吴皇大帝目前还小,只是个六岁的娃娃,由太后吴氏摄政。
吴太后同样拒绝出兵。
二十出头的吴太后看着劝谏的大臣,风目含怒的骂道:“尔等莫不是疯了,居然提议与楚国联合?”
“楚国贼子先后夺我大吴豫章郡,庐江郡,九江郡等大片土地,让我大吴只能窝在江东狭小之地,再无北望中原之日。
先失鄱阳湖,让我大吴五谷不丰盛,再失淮河南,让我大吴黯然失颜色。”
“如此血海深仇在前,我大吴岂能与贼子联手?”
“断无可能。”
齐国坐拥前汉青,徐二州,以及整个淮北地区,北跨黄河南临大江,是中原第三大国,人口,土地,都与蜀国不相上下。
只是齐国不像蜀国那样活跃,没有蜀国在中原的影响力,这才位列蜀国之下,屈居第三。
齐国乃是大汉名臣陈登玄孙陈洛所创基业,自两百多年前立国以来,就实行保守,平衡的割据政策,没有进取天下的野心。
在这一点上,就让天下诸国打心眼里看不起。
天下之所以持续三百多年的割据,齐国居功至伟。
可每当有大国崛起,拥有一统天下的可能,齐国就跳出来了。
要么内部瓦解,扶持野心家篡权,就像北周,李虎之所以敢篡周建唐,少不了齐国在背后推动。
要么直接出兵或组织联军讨伐。
就像楚国。
两百二十年前,楚国攻取吴国大片土地,眼看大军就要打到建业,齐国出兵了,齐魏联军十五万人进逼淮南。
还策动蜀国这个楚国的死敌东进。
十万蜀军由巴郡而下,很快便打到了猇亭。
眼看蜀国要逼近国都江陵,楚国急了。
立刻从建业撤军,然后派使者与齐国和谈。
齐国见楚国老实下来,便和魏国撤军,还派使者告知蜀国,让其撤军。
可蜀国眼看就能一举灭掉楚国这个叛徒,岂能甘心撤军,一口回绝了齐国的要求。
于是夷陵一场大火,火烧连营上百里,十万蜀军仅三万多人逃回蜀中。
史称《蜀楚夷陵之战》。
就在楚国想要趁着大胜杀入蜀中的时候,陈齐,孙吴,曹魏,前秦(北周的前身),四国联军又组建了起来,眼看就要大举伐楚。
楚国惊骇之下,只能一边撤军,一边派使者求和。
诸如此类之事,两百年的时间里发生不少,燕,赵,魏,吴,都因为齐国才得以延续至今。
所以齐国让天下诸国是又爱又恨。
这次就算没有世家鼓动,齐国也要对大唐出手。
李元凤的所作所为,完全违背了齐国让天下和平共处,世家与王朝共同发展的国策。
面对大臣们的进言,齐国皇帝陈寻没有犹豫,当场同意派遣十万大军组织联军,并派出使者调停韩魏,以及燕赵之间的战事。
赵国乃大汉四世三公袁氏所创,一开始就有整个富庶的冀州,人口六百万。
如此雄厚的资本,在天下大乱之初,本来该大有作为。
可两百年的时间,全部用在了与公孙氏所创建的燕国对抗。
不打还不行,燕国要想向南发展,就只能打他赵国。
本来有几次都快灭掉燕国了,可恶的齐国和曹魏居然不讲武德,不宣而战,从背后偷袭,把国都邺城都给攻破了。
最后赔了好多钱财,粮食,齐国和曹魏才肯撤军。
因此,燕赵两国面对齐国使者的都给出一句话:“联军伐唐可以,但燕国和赵国绝不同在一个阵营。”
而曹国作为齐国两百年来的盟友兼小弟,面对齐国组织联军的提议,自然不会拒绝。
当下便要派使者与齐国使者一起去洛阳,与杨玄感商谈停战结盟事项。
对于韩国,齐国和魏国都有些头疼,这个中原小强有点太难打了,二十年前,齐魏联军前后三次在韩国手里吃亏。
魏国有两个郡被韩国所夺,至今都拿不回来。
即便现在韩国兵峰衰落不少,一个张须陀仅凭三万大军,也能稳住荣阳,颍川战线十余年。
既然武力上打不过,齐国就想拉韩国入盟,他们齐魏韩三国组成中原一条线,分割南北制裁天下。
可就在两国使者准备出发的时候。
洛口的魏国车骑将军李密一封战报送了回来,魏国皇帝曹坤立刻制止了他们出行。
“完了,韩国这回怕是打死也不会同意联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