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桢桐的王老大 作品
第142章 这座城已经开始说它自己的名字了
凌晨四点,剧场主控台弹出一则系统提示:
【地名映射口径更新】
【旧识别名】:浮岛市
【新归档名】:澄帙市(音同“成志”)
【更新理由】:剧场语言回流现实,城市语言主动发生共鸣化反应
备注:
“不是我们命名它,是它自己说出了一个名字。”
早上七点,澄帙市教育局官方网站发布一则公告:
【语言共建·命名回收计划】
“自‘语言祛魅日’起,本市居民在留言平台累计提出地名共鸣性建议超条。”
“其中‘澄帙’一词在非剧场引导语境下被高频书写1217次。”
“结合本地文化记忆、语言感知、声音节律等因素,经多轮比对与公开征询,‘澄帙’被确定为浮岛市共创后官方名。”
“我们接受这座城市自己说出的那个名字。”
这份公告不像政策,更像诗。
九点整,剧场系统内同步更换地理映射参数:
【剧场外部语言定位系统】更新:
“浮岛” → “澄帙”
但没有哪个程序员敲过这道指令。
这一变化源于语言结构内的共识回响:
当“浮岛”这个词被一次次以不确定语气说出:“我们还叫浮岛吗?”
当“澄帙”这个词被不断重复而没有任何人教过、写过、引导过……
那就说明——这座城市已经学会了自己命名。
十一点,陆焱翻看留言墙上一页页记录,惊讶地发现,“澄帙”两个字首次出现的时间并不在昨天,而是在语言祛魅日前一周。
那天的留言只有短短一行:
“这城市说话像水,像一页没翻完的书。”
后方落款是匿名签名:“澄帙。”
他将这个片段抛给系统,系统反向分析:
【未注册用户】
【非剧场参与者】
【高语言风格感知能力】
【系统判断】:词条“澄帙”并非命名行为,而是词感自然回响生成
林静看完轻声道:“它不是被想出来的,是被听出来的。”
沈归缓缓说出一句:
“这城市,在剧场沉默那天,终于说出了自己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