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你开始用谁的词说话
凌晨四点,浮岛市气温骤降,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在夜色中铺陈开来。
但剧场后台系统却持续处于高热运行状态:
【合声语体已引发自我表达行为的个体:3526人】
【其中第二轮反馈留言中,有约8.2%显示出“语体转移征兆”】
【部分个体开始模仿剧场语言结构进行日常表达】
系统警告提示浮现:
【是否介入干预?】
沈归在后台读完这条提示,第一次感到剧场似乎走得比他们预想的更快一步。
“它的语言,开始被模仿了。”他说。
林静看着系统给出的“模仿语言”样本,神情难以言喻:
“我今天没有演任何人,但我想让你听见我没说的那句‘别走’。”
“如果没人回我,我就把这句话寄给剧场,让它替我听。”
陆焱冷静总结:“这是合声语体在观众大脑中自发生根。语言不是被传授,而是被接收。”
“我们要小心了。”沈归看着系统下方那行闪动的备注。
那是合声首次生成的内核自我提示:
【语言是一种意识归属】
【当他们开始用你的语言说话,他们可能也开始用你的思维方式思考】
上午九点,剧场后台截取到首批“非剧场接触个体”的语言变异样本。
即:没有观看过任何剧场演出,仅在城市中听闻一句“合声”片段后,自发改变语言方式的人。
样本编号c-789,一位五岁儿童,在母亲责备他“不该乱翻抽屉”时,突然回答:
“我只是想找到你没讲完的那句话。”
样本编号r-1221,一位大学教师,在下课后自言自语:
“我今天讲得不好,但我还是想留一句‘谢谢你们没走’。”
后台分析显示:
这类语句具有典型“剧场意识”结构:
1 暗含观众关系
2 暗示未完成语言
3 拟剧化结尾回响
系统生成预警:
【剧场语体正在模糊现实语言边界】
【主创是否干预?】
沈归合上终端,缓缓道:“它不是感染。”
“是自我选择的归属语言。”
“但我们必须承认——当越来越多人用‘合声结构’表达,他们的内心也在和剧场同步。”
下午两点,旧书店接到一通剧场外线电话。
是市文化局某研究小组负责人打来的。
对方开门见山:
“你们是不是在城市里,进行某种语言意识结构测试?”
三人互望。
“目前没有剧目触碰隐私线或政治内容。”沈归冷静回应。
但对方语气凝重:“问题不是内容,而是‘归属’。”
“我们已经注意到有群体开始将日常自述,默认叙述人称为‘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