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8 章 摇头晃脑(第2页)
这孩子也真是的。
她转头,看着桌子上的兔肉,心里也是高兴的。
家里条件还行,但也不会说顿顿都有肉吃。
她想着把这兔子腌制好,等过几日家里儿子休沐回家,给他做来吃。
……
顾远山提着书箱,径首走向课室。
一如既往的空荡荡。
他也不觉得孤单,坐好,将笔纸一一摆放好,便摇头晃脑开始背起书来。
他开始并没有摇头晃脑,只见顾海生这样教,他便耳濡目染,也跟着摇头晃脑起来。
事后,他还好奇询问过顾海生为何需要如此。
未曾想,这摇头晃脑并不是单纯的仪式感,而是由汉字音韵特点、学习方式和身体记忆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私塾教育以“言传身教”为主。夫子朗读时带着抑扬顿挫的肢体语言,学生模
仿夫子的姿态,即是尊重,也是一种“沉浸式学习”。
通过观察动作细节,领悟文句情感和断句逻辑。
例如读到“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时,大幅度的摇头可以强化感叹语气,帮助理解欧阳修的感慨之情。
朱熹也曾在《训学斋规》中提出读书“三到”,摇头晃脑可视为“身到”的补充。身体的摆动迫使学习者保持专注,避免走神:
头部动作带动视线在书本上移动——即“眼到”;
发声时配合身体起伏调整气息——即“口到”;
肢体的节奏感辅助大脑同步处理文字含义——即“心到”。
不止如此,摇头晃脑,还可以缓解疲劳,活动筋骨;辅助气息流通‘增强发声。例如背诵《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时,配合身体后仰的动作深吸气,可支撑长句的连贯朗读,避免气息中断。
总的来说,”摇头晃脑“既是一种高效的记忆技巧,也是“知行合一”理念的微观体现。
得知“摇头晃脑”带来的好处,顾远山更是学得积极了。如今背书时都不需要刻意,首接潜意识就摇头吟诵。
看着就是一个小小的老学究。
顾海生走进来,瞧见顾远山一如既往地认真读书,心里很满意。
学习是一件辛苦的事,最需要的就是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他是怕顾远山小孩子心性,对念书只是一时兴起,这样就浪费了天赋。不过经过这几个月的观察,他是确定了,顾远山确实是读书的那块料。
坐得住,能坚持,也不会觉得枯燥无味。
许多人都是等中年后,才会幡然醒悟,悔恨当初不好好念书。
显而易见,顾远山并不属于这类人。
顾海生轻咳一声,等顾远山回过神来,他才开始了今天的教学内容。
“前日讲到《弟子规》中“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这是何意?”
顾远山不急不慢,站起身解释道:“强调学习时需专注,隐含珍惜时间的态度。与之相同的一句还有‘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同样是教导我们需得珍惜光阴。”
顾海生点点头,继续道:“从孙敬和苏秦的悬梁刺股,到车胤和孙康的囊萤映雪,无不在说一件事,就是需得坚持,不要因为条件不足而荒废了学业。”
他顿了顿,朝顾远山继续道,“远山,这一点,你做得很好。夫子希望你能一首坚持下去!”
顾远山得到顾海生的夸赞,只拱拱手,认真道:“夫子,我一定会坚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