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58章 朱棣迁都正确吗
{朱棣迁都做对了吗?}
各朝代都知道明清的都城在哪里,也知道朱棣修建了紫禁城。
鉴于对明朝灭亡的一些了解,很多人都不认为迁都是个好主意,即便是明朝的老百姓,也有质疑声。
明朝的皇帝们对此也有不同意见。
洪武年间
朱元璋这心情一点都不得劲,说起这事,他就头痛,因为定都一事关系重大,朱棣迁都北平,在他眼里也不是什么最优解。
如今的燕王正在军营里忙着海军建设,虽然内心能猜到一些永乐的做法,但和现在的他关系不大,也没必要太关心。
永乐时期
朱棣很意外后世人会讨论起他迁都的事情,如今紫禁城已经差不多完工,迁都的事情也快了,但如果能多看看后世人的意见,对他还是有参考意义的。
太子府上
朱高炽神色认真的对儿子说道:“后世人们的话,只怕会关系到你爷爷是否还会迁都的决定。”
朱瞻基也不反驳,他当然清楚后世人拥有上帝视角。
永乐朝的大臣们对迁都一事也各有想法,都是朝堂上的人精,天子的想法有时候也需要揣摩。
{明朝时期,江南一带作为当时的经济中心,贸易发达的同时,地主阶级也越做越大。
他们在朝堂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强,所以在朱元璋晚年的时候就在考虑迁都一事。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去西安和洛阳考察,比较两地的情况,打算迁都洛阳,结果回来不久患病离世,这事也就作罢。}
光幕下
百姓们看得津津有味,他们平时自然是接触不到朝堂,对里面的那些弯弯道道也就是通过光幕可以了解了解。
和民间看热闹的情形不同,帝王们都皱着眉。
作为一国之君,没有人希望看到下面的势力过于庞大,这对皇权就是威胁。
秦汉唐这些朝代还算好一点,此时的江南也不像宋明那般发达。
赵匡胤就有些忧心了,南宋定都到了江南,那些官僚的势力是否左右到了君权?虽然可能性很大。
赵构现在只想仰天长叹,这不光是明朝的江南地区发达,他们大宋也一样,也意味着朝堂上也不都是他的一言堂,也就是光幕出现后,加上民间都要求北伐,否则可不会那么顺利。
洪武年间
一想到长子的死,朱元璋心里就不是滋味儿,这一世即便要考察迁都,他也安排别的儿子去吧,他们皮厚实点儿。
太子府上
常氏一脸担忧的嘱咐丈夫,“你可不能再去考察了,要是再出了什么事情,你让我们母子几人可怎么办。”
朱标笑着安抚妻子,“你放心,爹这次也不可能安排我去的。”
......
{洪武三十年,朝中公然出现科举舞弊案,也被称为南北榜案。
<span>记住本站:</span> 在这次会试中,春榜51人全是南方人,北方没有一个被录取。
落榜的北方举人联名跑到礼部鸣冤告状,控告考官偏袒南方人。
消息一出,满朝震动。
朱元璋大怒,派人彻查此事。
但这次调查结果,没有发现任何问题。
这时有人上告这些考官故意将陋卷上呈。
最终朱元璋处置了相关官员,上榜的南方举人全部罢免,随后他亲自主持了考试,选拔了61人,完全由北方人组成的夏榜}
知道此事的时空,倒是不惊讶,只是还是很唏嘘。
但前面的那些朝代,都是哗然声。
民间,甭管是不是读书人,民众们都生气了,恨不得朱元璋跟处理四大案一样,把这些涉事官员全部处理了。
好不容易才有一条通往罗马的大路,结果还有人在里面弄虚作假,这谁能受得了。
大叔气得直飙脏话,“他奶奶的,这些狗东西,在科举上也能作假,就该把他们全杀了好。”
大家闺秀气愤不已,“实在太无耻了,多数人寒窗苦读几十载,如果因为不公而导致名落孙山,任谁都接受不了。”
小摊贩很是疑惑,“最可怕的难道不是这些官员胆子太大了吗,朱元璋以前处置的四大案多吓人啊,他们竟然还敢玩这种把戏,难道是看他老了不中用了不成?”
......
百姓们对此案议论不断,其他朝代的官员们也不得不感慨,这明朝的官胆子的确是更大。
都能在凶残的朱元璋眼皮底下干这事,胆子还真不是一般人比得了的。
明朝这事也给龙凤猪他们提了醒,虽然他们不觉得在自己手下,有人敢这么做。
洪武年间
朱元璋看着光幕是气得浑身发抖,“好啊,这是看咱老了提不起刀了啊,一个个又开始敢在科举上做文章。”
马皇后一来就看到丈夫怒不可遏的模样,她就是看光幕说的,心里担忧过来看看,果然。
“锦儿,去把汤药端来。”
见媳妇一来,朱元璋顿感委屈,“妹子,这些混账真是看咱年纪大了。”
马皇后接过侍女手中的汤药,转头递给老朱,“唉,你先喝了,把自己身体养好才有功夫处理这些事情。”
......
太子府上
朱标的火气也不小,“这些人是死不足惜。”
常氏点点头,这事来看,搞舞弊本就是大罪。
洪武朝的大臣们有人皱眉、有人疑惑,还有人不解,尤其是功臣们,都经历过他们的案子了,竟然还会有人敢搞事情?
读书人们对这些考官更是不放过的‘问候’了祖宗十八代。
<span>记住本站:</span> 永乐年间
宫殿内,沉重的叹气声传来,没错,就是朱棣,迁都也是他思考了好久才决定的。
来自江南的官员们,此刻的心情可不好,但即便再不好,其他人也不在意他们。
{朱元璋死了,朱允炆继位。
原本朱元璋生前规划的z治局面被打破,朱允炆还不让叔叔们来京奔丧。
之后就是朱允炆用了齐泰、黄子橙这些江南文官,接下来大规模削藩、靖难爆发。
朱棣攻入南京后,血洗了江南文官,但多年后,江南文官势力再次崛起,朱棣决定迁都。}
提到朱允炆,朱元璋是真觉得这孙子蠢得没边,根本没有他的大孙子一点聪明劲儿。
朱标闭了闭眼,他都把朱允炆母子俩忘记了,不过府上也不缺她们的吃喝用度,但为了开心点,他还是决定把人送去别院居住。
听到丈夫的想法,常氏没说什么,总之不要碍到她的眼就行。
吕氏不清楚朱标的打算,她现在的日子过得一点盼头都没有,原以为有了儿子就有好的未来,谁想一切都没了。
建文年间
朱允炆很不痛快,这话不就是说他重用江南文官是错的嘛,和燕王的做法一对比,就衬托的他跟个傻子一样。
朱允熥看了眼光幕,决定带着媳妇孩子离开应天府,去别的地方游玩,至于什么时候回来,归期不定。
就目前的形势,留下来可不是什么好事情。
永乐年间
朱棣烦躁的在大殿内来回踱步,当时靖难他能趁这个机会把那些人诛灭,但现在他也不可能把人都杀了,如果真的杀人就行,他也不用考虑那么多。
太子府上
朱高炽和朱瞻基父子俩,也在讨论光幕所说。
按朱瞻基的想法,他是绝对支持他爷爷的做法,虽然也会有弊端,但两者相较取其轻。
{迁都自然有好处:
首先,离南方官员的势力远一点,减少他们和本家势力对朝堂的影响;
其次就是定都北方,能威慑边境、防御游牧入侵,即便受到威胁还可以往南迁,但直接定都南方,北方可能就要再遭遇一遍靖难。}
各朝的帝王们若有所思,秦汉唐这些朝代,倒是没有担忧的必要,他们定都本就是在北方,同样的南方官员的势力也没宋明那么厉害。
洪武年间
朱元璋愁眉不展,他也知道迁都的重要性,但迁都到北平,他还是觉得不适合,长安、洛阳这些地方,感觉都会更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