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 章 端午节

    次日一早,西施醒来的时候已经是快早上九点了。

    懊恼的拍了拍脑袋,昨天她太兴奋,以至于躺在柔软的大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结果早上也没能早点醒过来。

    不过等她穿戴洗漱好来到院子里,也只有刘爸刘妈起床了,而刘晓希两姐弟还在梦周公。

    刘爸刘妈正在厨房包饺子。

    看西施起来了,刘妈妈笑着招呼道:“小西醒了,先去看会儿电视,一会儿我们吃饺子。”

    昨天刘晓希已经给家里人说了,她朋友叫小西。

    刘爸刘妈她们对此除了惊讶和闺女的名字有些相似外,倒也没什么想法。

    西施笑着开口,“阿姨,我跟你一起包吧。”

    “不用,你这丫头就是客气,我们马上就包完了。”

    说完这话,刘妈妈又看向刘爸爸,“还不去喊你家那两个起床,今天端午节,早点吃完好包粽子。”

    刘爸爸包完手里的饺子,嘴里也在吐槽,“这两个娃儿,一天天就知道睡懒觉。”

    “还不是随你。”

    .......

    西施早就从光幕上习惯了这家人的相处方式,倒也不觉得奇怪。

    既然厨房现在不需要她,那她就先去裁剪布料做衣服吧。

    没错,西施想给刘晓希做一套她们时代女子的服饰,想到后世人喜欢汉服,西施还专门做的是她们在吴王宫时宫装的款式,虽然时间有点赶,但刘晓希家有缝纫机,制作的速度就能加快不少。

    昨晚她跟着刘妈妈学习使用缝纫机,已经知道怎么使用了。

    除了给刘晓希的一套衣服,西施还打算给刘妈妈做一套,她看后世人穿的改良新中式衣服,这个对她来讲制作更简单。

    至于刘爸爸和刘晓成,给他们做衣服就不太适合了,加上时间太赶了,也只能等出门看看能不能买到适合他们的礼物。

    光幕下

    看到西施的行动,各朝人士不由得交口称赞,不少长辈还借此来教导儿孙。

    而今天因为是端午,很多朝代的人都已经早早就开始忙碌。

    甚至在听刘晓希说她们要过端午节后,连早期时代的大禹和族人、西周、春秋的人们也都早早期盼上。

    只不过靠前的时代,到底是不容易找齐原材料包粽子的,所以虽然好奇,但大家也没办法像后面那些朝代的人们一样热闹。

    孔子今天也给弟子们放假了,他也要休息休息看看后世的节日。

    秦汉时空的人们,今天的日常变化没多大,尤其是秦朝,也没有过端午的习俗。

    唐宋明清这些朝代,尤其是在全盛时期,端午的节日氛围就非常浓烈了。

    大清早,不少人家都外出去采来鲜花,像菖蒲、石榴、蜀葵子、栀子花这些常见的花卉,都成了寻常人家装点屋子的选择。

    孩子们手上也系上了五彩绳,一些孩子手里还拿着长辈给的咸鸭蛋,大家呼朋引伴你尝尝我家的、我尝尝你家的。

    有条件的人家,人们也会佩戴上香囊,尤其是大户人家的女眷们,身上的香囊颜色丰富、款式多样、香味也有所区别。

    在宋朝的集市上,摊贩们的叫卖声此起彼伏。

    街道上都是行人,基本上手中都有拿着购买的粽叶、糯米这些包粽子的材料,还有必不可少的天师符,宋人们习惯贴在门上驱疫病保健康。

    在一些地区,也有百姓们在举办赛龙舟的活动,官府也是支持的。

    相比起前面的朝代,明清时期的南方地区,赛龙舟活动就更加盛大了。

    各色龙船停靠在水面上,渔家那些被严格选拔上的儿郎们,他们身姿矫健,穿着同色的服装站在岸边,手中拿着同色的船桨。

    围观的百姓们纷纷为自己地区的队伍摇旗呐喊,好不热闹。

    民国

    虽然现在满目疮痍,但父老乡亲们也没有丢掉这个传统的节日,这都是一代代传下来的。

    各方面条件是欠缺了点,但不管是大人孩子,脸上都带着笑容。

    战士们也一样,不管是在战斗的还是训练的,尤其是想到今天过节就感觉很有干劲儿。

    现代时空

    等吃过了饺子,刘晓希一家今天才算彻底忙起来。

    包粽子的糯米是昨晚就泡好的,接下来就是重头戏要包粽子了。

    泡好的糯米也需要加入盐、酱油、五香粉等腌制,咸蛋黄、腌制好的瘦肉、板栗这些配料也都是要和粽子包在一起的。

    除了要包咸口的蛋黄肉粽外,刘妈妈也有拿出一半的糯米,准备包其他口味的粽子,豆沙的、蜜枣的,或是什么配料都不放,包纯素粽子。

    刘妈妈带着刘晓希和西施,也不忘指点两人怎么包。

    刘爸爸和刘晓成去后山了,一个是去采摘艾叶回来悬挂,一个是去养鸡。

    光幕下

    大禹他们看着包粽子的场景感觉很有趣,第一次看到这种食物的吃法,后世人那么喜欢,想必粽子的味道也很好。

    西周的人们看着后世人包粽子,总感觉似曾相识。

    汉朝的人们,现在大家包粽子都还是用黍米,也就是黄米,对于后世用糯米包粽子,好吧,他们时代还没有。

    唐朝人家倒是已经改用糯米包粽子了,基本上家家都很选择包一点。

    目光来到宋元明清这些朝代,物资条件越来越好,百姓们包粽子花样多多了。

    只是因为家庭条件、口味差异,食材的选择上也有所区别。

    看到刘晓希家的馅料准备,一些明清时期的殷实人家,也赶紧去寻这些配料,打算包来尝尝。

    孩子们叽叽喳喳的满村、满巷子的玩闹,玩累了就围在长辈身旁观看包粽子。

    小手一痒,还会想上手试试,瞬间就会被长辈们喊去洗手。

    帝王们今天也是难得没有忙。

    虽然其他子女都在外地,但还有个扶苏在,嬴政干脆把儿子喊进宫,一家人聚在一起难得享受一天的温情。

    刘邦也带着自己老爹、三个儿子一起在老家过,他爹的年纪也大了,等他回宫后也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机会再见面,就趁现在好好陪陪老爷子了。

    刘彻也没忘记让霍去病进宫来,一起过个端午。

    不管是刘询、刘秀、李世民他们都选择和媳妇孩子一起过。

    朱元璋一家自然也一样,后妃们还有儿子儿媳们聚拢来,那也是乌泱泱一大堆了。

    清朝皇帝和后妃们,宫宴上人也不在少的,而每一个妃子那都是精心打扮过的。

    只是宫里规矩多,倒是多了拘束,少了民间的轻松氛围。

    民国

    炊事班的战士们早早就开始忙,虽然不是都有条件包粽子,但也是争取要给大家伙儿弄一顿好点儿的。

    现代时空

    包着粽子的功夫,刘晓希还在给西施和刘妈妈说着端午节的历史,当然也是说给祖宗们听的。

    “...端午节啊,原本就和龙图腾崇拜有关,仲夏端午,飞龙在天,此时龙气旺盛,是大吉大利的象征。

    所以在这一天古人就会举办和龙相关的活动,比如祭拜龙图腾啊,举办龙舟活动之类的。

    根据现在的考古发现,早在7000年前,当时的先人就已经造出了雕刻龙形的木舟。

    直到今天,我们还能看到龙和龙舟文化依旧没有改变过...”

    端午的故事,不光西施和刘妈妈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还插两句话,各朝时空也有不少人是第一次了解到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