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一沐 作品

第324章 有黄金? & 考验(第2页)

找到黄金的踪迹让所有人很兴奋,阿胜立刻根据这里的环境定下了五个采样点,接下来两天就是不断的调整位置然后不断收放螺壳,为了取样准确,一个探点要至少获取三个螺壳的矿料才能有足够的参考价值,五个探点那就至少需要十五螺的样本,更不用说,还需要在出样品金最多的地方再追加几螺来确定。

两天折腾差不多二十螺的样品让矿工们忙得够呛,但结果……却是不尽人意。

下面确实有黄金,但黄金品度并不高,而且在经过后续的探矿,发现这里的黄金基本上是属于岩金,而且从岩金的成分来分析,基本上还是火山岩夹带形成的岩金。

在雷洪汕的房间中,桌面上摊放着下面山顶的详细地图,五个不同的探点各自摆放着相对于的几个自封袋,厚实的塑料袋里密封着的正是每一个地方取样出来的黄金颗粒。

“要不,打两杆子下去看看情况?顺便试试爬虫的钻探能力?”

阿胜指着出金最多,也是自封袋最多的那个探点位置提出新建议。

爬虫除了可以收集海床表面的样品与黄金外,它还有一个特别的功能,就是探矿时常见的钻井能力。

但这个功能有些麻烦,需要两台爬虫一起下到海里进行作业,而且要在船上就改变爬虫的连接姿态,也就是像变形金刚里的组合体一样,一台爬虫组成稳定的腿部,另外一台在辅助设备的帮助下垂直立起“骑”在下面的爬虫身上稳固钻杆。

这个功能让雷洪汕大加赞赏,别看它功率有限尺寸也有限,甚至打出的探洞深度也有限,可探矿就这样,有探洞能力所获取的信息资料总比没有更强。

不过如果如果要打钻眼的话那就意味着要把下面的一号爬虫收上来,然后花时间和二号爬虫组合在一起,这势必会消耗不少时间;而且打完钻井后还要再收上来进行分解恢复采矿能力。

“用不着!”

雷洪汕直接否定了阿胜的建议,撇了一下嘴瞅了一眼大门,压低声音说道:

“这地方上面早都有人打过探眼了,你以为咱们国家的981造出来是干啥用的……”

雷洪汕简单的和阿胜叙说了这个地方的来历,这里不是他自己挑的,而是上面额外圈出来给他标的位置,之前还不知道上面的意思,许院长也一直没有给自己解释,现在他已经大概有些明白了。

龙夏国的的高层肯定早就知道这里有黄金,别忘了龙夏国的研究单位虽然没有爬虫这样的专门设备,但他们有那么多蛟龙潜龙深潜一二三四五号啊!

这些载人和无人深潜器除了能探索海底的表层情况之外,还有一个最大的作用,就是辅助深海钻井平台作业用。

随着近海海底石油的逐渐开发,有了技术和资金还有全产业链的完备底气,深海石油的勘探和钻探也逐渐进入新的攻克项目中。

这部分国外也是一直卡龙夏国脖子的核心技术之一,但和其它剧本一样,你卡什么龙夏国就自己研究什么,到目前为止,龙夏国不仅有自行研制的第六代981深海钻井平台外,还有奋进、蓝鲸2号等能在1500米,甚至3000米深度钻井作业的海上平台。

当然这些超级大家伙肯定看不上这个山头,但不妨碍它的前辈们早就在这上面留下窟窿眼了。

也就是说,这种地方国内肯定已经勘测过了,甚至已经获知这里有一定的黄金,圈这里出来就是上面的人在考察自己有没有寻找黄金,或者说验证爬虫捞金的能力。

既然大概摸清楚上面人的意思,雷洪汕也没必要浪费太多的时间,他把海底地图拉开,指着西面还未绘制出的一个方向直接说道:

“这种浅海别说我们了,就连大黑鱼都没事过来歇个脚的地方早都被人勘察无数轮了,直接到下面这两个平台进行探索。”

雷洪汕没有直接说出里面的内情,但话里的意思很明显,这种才一百多米的深度区域估计早都被人探索无数遍了,与其在这种地方浪费时间,不如给自己上点难度往深水区域走,他还特意指着下一路下降的山体叮嘱道。

“你和小张还有老洪他们商量个方案出来,要上就要上一些有难度的勘测,这个山体坡度较大,海流也比较复杂,对于载人探测器来说很不友好,而我们的爬虫是属于线控不载人型的,利用这个优势一路向下寻找合适的位置,将这一路沿途的地表样品进行勘测。”

看着雷洪汕手指绘制出来的方向,阿胜也大概明白了自己老板的意思。

这一带的海底洋流比较复杂,载人深潜器在这种贴近山体崖面航行时搞不好就会被海底洋流推动撞在山体上带来一定的危险,而爬虫属于无人控制型的,自然不用担心害怕造成人员伤亡。

至于为何要沿途一路向下取样……

换成是洪船长他们肯定不懂,可阿胜是矿组的队长自然很明白。

目前获得的黄金样品八成都来自下面的火山岩金,也就是说这些黄金有极大的可能是在此前火山喷发熔岩流动中被带出来的。

前面说过,火山的构成中外部的锥体外,内部肯定有一条当时的火山喉管,这条喉管已经凝固冷却的岩体八成就是带着这些可爱金色小东西的火山岩,那么如果按照这个线索,火山喷发后的岩浆流体肯定是顺着这个方向一路向下流淌,只要在沿途,以及下面沉积的位置同样发现黄金,那么就能大致的判断出矿脉的走向。

阿胜猜测的不错,雷洪汕也是这么想的,而且这也解释了为何在自己的感知中,这里的黄金从高到低,而且如同麻绳球一样一坨乱麻的分布形态了。

这座火山特么的每次喷发时,地底的黄金被熔岩融化后夹杂着挤出来一路向下流淌,而海水又一路的冷却这些岩浆,这特么的就像是粘稠的麦芽糖不断的堆积搅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一坨坨的黄金脉络。

得到命令的阿胜转身去找洪船长研究新的探测方案去了,这种在山坡上的探测对于船组和矿工组来说都是一种新考验,大家都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环境,不说别的,就是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那条长长的线缆到底是贴着山体,还是直接拉扯出来悬空吊挂都需要好好的商量一下,更不用说,还要考虑后期螺壳的上浮下潜过程中的对接。

换成是年轻的时候,阿胜对老板这种勘测肯定是不爽的,这特么的不是吃饱了撑着没事找事干嘛。

但是现在获知了一些特殊的内情后阿胜也能理解老板的意图了。

这是在炫技,或者说是展示一支专业的海底淘金队伍的技术实力,海底钻井,海底搞石油不是咱的强项,但是在搞黄金这方面……

我们是最牛逼的!。

翌日,经过一晚上的商量,爬虫开始拖着长长的线缆尾巴向西面的斜坡移动。

爬虫的履带碾压着海底慢慢向下行驶,松软的海泥从来没有被异物重压导致他们时不时的快速的向下滑落,这有些像滑雪时的那种场景,这让人看着有些心惊胆颤。

这画面可不像滑雪那样阳光明媚,画面中除了只能看到爬虫前方十几米外的地表环境外,剩下的就是无尽的深渊和黑暗,如果一旦爬虫不受控的向下滑落冲下去……

想多了,最多也就是被屁股后面的线缆给拽住如同钓王八一样钓上来。

使用这种方法一路摸下去也是有讲究的,这里靠近山口,它的坡度并不是很大,这正好能考验测试爬虫在海底的极限坡道稳定能力,万事总有第一次,赵工他们的理论最大值和实际应用中的极限值是有区别的。

而且既然是测试,除了下坡能力外,还要测试上坡能力,在一个缓坡形成的狭小平台上,爬虫在此完成了转向,脑袋朝上慢慢的在山体上往上爬行。

别看偶尔往下滑落一点距离,但只要没完全失控能稳住身形,表面松软的淤泥滑落后出现的岩体和坚硬泥土反而能让爬虫的履带产生更大的摩擦力。

洪船长他们根据爬虫的行走计划,利用船体的主推进器和船体的侧向推进器,精确的控制着船体的角度和距离,让爬虫的线缆始终保持在一个最佳的长度,既不会因为太长导致拖地产生过大的摩擦力和磨损,同时也不会太短导致影响爬虫的行走。

而矿工组这边,则是根据船体在移动的过程中准确的不断收放线缆配合小张与洪船长,三方在这样的配合中累积出更多的经验和默契。

就这样,在一路向下并且折返的移动中,爬虫的极限坡道能力在不断的测试出来,连带着山体西面表层的详细结构也在移动中被绘制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