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一沐 作品

第324章 有黄金? & 考验

“好像有点慢……”

阿胜看着爬虫摄像头上迟迟没有出现的螺壳体有些不安,而旁边赵工他们的表情上也挂着一丝的紧张。

“放轻松,差不多150米的垂直距离,再加上斜线慢速下潜……消耗的时间肯定需要更久,这可不是之前二十米的深度,哪里恨不得能用吊车直接吊装完成对接!”

雷洪汕的玩笑让大家稍稍轻松起来,这种深度大家都没有经验,这次的测试可以说很多都是大闺女上花轿——第一次。

“有光!”

爬虫组的第二操作手指着屏幕上一个微小的亮点有些兴奋的叫了起来。

“在哪?在哪?”

虽说雷洪汕刚刚还在安抚大家,但听到这个消息是第一个窜到屏幕前盯着。

爬虫的镜头是带有清洁能力的,可海底里的浮游生物、以及此前行走搅动起的海泥让镜头前的充满了各种杂质,在灯光的照射下这些杂质都变成了一个个飘忽的亮点,可其中一个的一个亮点却与之不同,它的亮度正在不断的增大,很明显,这是一个自带光源的人造物体,而现在这片海底所存在的人造物体,除了爬虫和螺壳体了。

“耗时3分41秒,比想象的要久一点,这才是一百五十米深度,之后的五百米和八百米深度估计耗时更久。”

赵工将时间记录下来,这些都是实际使用中的宝贵数据,会给研制下一代更深工作区的爬虫提供更多有效信息。

别小看这些数据信息,螺壳的设计下潜速度是每秒1米,按照理论计算,180秒内就能完成下潜,这个时间会直接关系到使用多大的电池来保证螺壳的自续航时间,多了增加螺壳的自重负担和推进器压力,少了……那可能还没碰到爬虫就因电量耗尽自动上浮了。

螺壳慢悠悠的来到爬虫的上方,此刻爬虫的身体上方发射出数道光柱直冲海面,虽然只有不到三十米就被海水迅速的给吸收,但这些光柱打在螺壳体下方的激光感应器上后,这些奇特的光柱内每秒交换上万次的数据信号便如同通讯机一样,指引着螺壳在海水中修正自己的角度和方向。

这些光柱可不是一般的光柱,而是激光,还是摒除掉其它颜色,仅保留蓝绿色的激光。

蓝绿激光的波长在450—570nm,在海水中损耗值最小,也是能在海水中穿透力最强的光源,也是目前人类在攻克深海通讯技术中的一个重点研究方向。

而激光技术,又是龙夏国少数一直领先世界的独门绝活。

这个可不是吹牛,2016年,丑国就公开报导,丑国科学家成功的研制出kBBf晶体,学名氟代硼铍酸钾晶体,成功的打破了龙夏国一直在这方面的垄断,成功的突破了对龙夏国技术控制的封锁……

等等,好像是不是拿错剧本了?以前只有龙夏国的新闻中才会出现这方面的内容。

没搞错,这还真是事实。

龙夏国对激光的研究其实不比世界晚多久,即便是七八十年代,龙夏国的激光研究也是和世界水平保持基本同步。

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龙夏国的科研人员就已经研制出kBBf晶体,而这种晶体在激光上的应用,是具有核心作用,不仅在民用的光刻机、激光切割机等技术应用上,甚至在军事用途都非常重要。

在此后十多年时间里,世界各国都争相购买龙夏国生产的kBBf晶体用于激光产业的应用和后续研究。

但丑国的墨宗上台后开始搞事情,龙夏国也开始限制了kBBf晶体的对外销售,搞得世界激光研究领域一片呜呼哀哉。

但让丑国绝望的,是他们只是刚刚在实验室里解决了kBBf晶体的应用研发,龙夏国的科学家们,就已经搞出了下一代LsBo晶体,这种新晶体比kBBf在光学效应上更优秀,可以比kBBf实现更有效的功率输出,也就是有着更高效的能量转化率;除此之外,LsBo晶体还去除了具有一定安全风险的铍元素成分,使得生产和使用更加的安全。

如果觉着吹牛的话就看看,进入2020年后,龙夏国的啥寂静狩猎者这些还没有太多印象的话,就在短视频平台上搜搜,能看到民用车载激光,给城市园林局精准切割树木……

(注:这是真实情况,有兴趣的可以根据这些缩写自行查阅相关新闻)

当然爬虫用的激光不具备攻击型,它身上装配的这六个激光发射器就是一个海底通讯交换的解决系统。

在螺壳体通过爬虫身上的声呐搜索靠近到上方后就会绕圈,爬虫身上的六道激光只要一束打到螺壳体身上,螺壳体下方的接收器就能通过激光中肉眼看不见的闪烁以及交换中,如同莫斯码一样,识别确认这一道激光是爬虫身上哪个位置发出的。

那接下来就是螺壳体根据这一道激光传递出来的信息调整自身的位置,让六道激光全部准确的打在自己六个对应的接收器上,这样不就完成了上下的准确定位。

所以爬虫和螺壳体的研究这些东西看似简单,但里面涉及到的产业链和技术宽度不是一般的宽泛,真不是一般国家就能搞定的;而赵工他们能这么快搞定爬虫的样机,自然是因为能在龙夏国的相应激光研究单位中,可以找到相应的技术产品。

完成定位的螺壳慢慢的在推进器的作用下缓缓下降,几个推进器不断微调着推进角度来抵御海底的洋流推动产生的偏差,在距离不到一米时,爬虫身上的六根折叠爪子向上翻起,准确的扣住了螺壳的连接杆,在机械的作用下将其下拉完成最后的对接,内部的自锁扣翻起。

至此,螺壳与爬虫完成对接及自锁。

当然,到这一步还不能马上就开始刨土采金,爬虫还需要和螺壳完成电力与数据的连接,这部分过程因为要考虑水下的防水和漏电需要一点时间,半小时后,当螺壳的数据直接能从屏幕上显示时,这说明这最后一步顺利完成。

接通电力和控制,那接下来就是爬虫那个大脑袋的采集器开始发威了,它在动力舱输出的动力下嗡嗡嗡的开始旋转,如同刨土碎石机一样,将海床表面上的泥沙和石块不分青红皂白的全打碎吃进嘴里,然后如同一个饕餮怪兽一样将这些东西通过连接的管道全部送入到螺壳里面。

考虑到是采样阶段,所以螺壳体里的破碎机没有启动,不仅矿泥没有在螺壳里面二次打碎,就连采集到的石块也没有按采金流程通过分离栅栏剔除抛离,而是准备将它们全部一起送到海面上供人仔细查看研究。

也正是因为少了粗滤这一步,样品中只有最细小和质量细微的泥沙在螺壳中甩出体外,九成的泥料都被留在了体内,偌大的螺壳体很快就塞入了足够的样品从而让爬虫停止了采集。

和下潜不同,上浮的流程就快很多了,但涉及到的技术也没那么简单。

螺壳下潜的时候属于是空载下潜,自重属于是最轻的时候,但上来时……

它体内可是装着大量的海底矿料属于满载状态!

感谢现在的龙夏国的科技能,爬虫在采集过程中就直接根据螺壳的重量变化计算出最大负荷值,在不同深度达到满载状态后会自动停止采集。

先完成安全断电,但数据连接没有断开,随即在海面的控制下,螺壳和爬虫的机械自锁连接断开,螺壳体内的高压气瓶在控制下开始缓慢释放内部的空气,高压空气会先挤出螺壳的压载水舱形成一定的浮力,完成这一步后发送最后一条指令断开数据连接。

螺壳检测物理连接断开后就会自动往螺壳体内注入部分剩余高压空气,形成额外的上浮力,辅助推进器加速完全离开爬虫,

此刻螺壳会一路随着海流一路上浮,这个过程中,它自身的推进器会根据海流以及亿幸壹号所在的大概位置进行工作,避免上浮后直接撞到海面上的母船。

冲到海面上的螺壳会马上释放信号,潜水组的工作人员会顺着无线电信号和灯光信号快速找到它一路拖回到母船。

剩下的就是矿工们的活了。

因为是样品矿,不仅泥料都要仔细检查,就连石头都得一块块检查,甚至被打碎检查内部是不是夹杂着黄金。

在雷洪汕的感知中,这个高度的黄金感知极为微弱,甚至微弱到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但是没想到,第一个螺壳捞上来的样品中,就发现了少量的黄金踪迹。

嗯,只能说是踪迹,偌大的螺壳体内所有矿料中,就出现了几粒细微的金砂,按常用的含量来说,就是一吨矿料里也就不到0.1克的黄金,这种含量没有任何开采价值,连成本都捞不回来。

但这却给所有人打了一针兴奋剂。

找到黄金就说明这里有黄金的踪迹,绝大部分地方……连这0.1克的含量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