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如山 作品

第358章 真意的妙用(第2页)

柳如山只觉眼前一花,心神剧震。他下意识地屏住呼吸,瞪大了双眼,极力适应这突如其来的璀璨奇观。

好一会儿,他才勉强看清,那每一个跳跃的光点核心,竟非实体,而是由极其细微、流动不息的符文组成!这些符文并非死板的刻印,它们仿佛拥有生命,彼此勾连、变幻重组,赫然构成了一部完整、深奥的源术传承!

时间在光点的流转中悄然流逝。柳如山全神贯注,心神完全沉浸其中,贪婪地捕捉、记忆着每一个符文的形态与流转的韵律。

他的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精神高度集中带来的疲惫感阵阵袭来,却被他强韧的意志压下。

终于,当最后一个符文轨迹深深烙印在他识海深处,光点长河如同退潮般倏然消散,内室重归宁静,只余下空气中淡淡的能量余韵。

柳如山长长吁出一口浊气,心神稍定,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光河最初涌现的源头——内室穹顶之上,那里仍悬浮着四个光芒内敛、却蕴含着大道至理的古朴篆字,正是此源术的总纲:“圣师传我圆满功,

祛病益寿显神通。

不食荤素与五谷,

只饮晨昏一缕风!”

他下意识地低声吟诵出来,声音在寂静的室内显得格外清晰。每念一字,都仿佛有清泉涤荡心田,一种难以言喻的玄妙感油然而生。

尤其是“只饮晨昏一缕风”一句出口时,他恍惚间似感到体内某处微不可查的关窍轻轻一颤,仿佛被一缕无形的、清冽的晨风拂过,通体生出一种奇异的舒畅感。

他眼中的迷茫迅速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如拨云见日般的清明和越来越盛的灼热光芒,仿佛看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在眼前徐徐展开。

无忧子将柳如山这细微的表情变化尽收眼底,抚须而笑,眼中满是欣慰与期许。孺子可教!此子悟性果然不凡。

他不再多言,盘膝坐下,声音平和舒缓,开始将自己数十年参悟此术的种种关窍、行气心得、以及修行路上可能遇到的迷障陷阱,娓娓道来。每一个字都如珠落玉盘,蕴含着宝贵的经验与智慧。

而此时,内室之外,回廊的阴影里,沈秀儿早已等得百无聊赖。她先是坐在冰凉的石凳上数着地上的青砖缝隙,又站起来绕着小小的庭院踱了好几圈,最后索性倚着廊柱,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带上的流苏。

“南兄,”她终于按捺不住,压低了声音,语气里带着明显的焦躁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委屈,转头问站在不远处、身姿挺拔如松的南飞羽,“这日头都快爬到头顶了!眼瞅着就要到午时,他们俩在里面解毒还是孵蛋呢?

难不成高人修行到了深处,连肚子都不会叫的么?”她夸张地揉了揉自己平坦的小腹,发出咕噜一声轻响以示抗议。

南飞羽闻声,嘴角不易察觉地抽动了一下。他深知无忧子前辈传法的重要性,也明白柳如山此刻正经历着何等难得的机缘。

可面对这位娇俏活泼、性子跳脱的沈家小姐,那些关于修行机缘、时间流逝差异的大道理,一时竟不知如何解释才能让她安静下来。他只得无奈地牵动嘴角,露出一抹带着安抚意味的苦笑:“沈姑娘稍安勿躁。

无忧子前辈的医术,玄奥精深,耗时自然难以估量。姑娘若是觉得烦闷……”他环顾了一下清幽却略显单调的庭院,“不妨去观中其他开阔处走走,散散心也是好的。

只是……”他语气微沉,带着一丝郑重的提醒,“观内清修之地甚多,还请姑娘切记,莫要好奇擅闯其他道长清修的静室院落,以免冲撞。”

沈秀儿一听,原本蔫蔫的神色顿时活泛起来,仿佛被注入了一股生气。她立刻站直身体,纤手“啪”地一声轻拍在饱满的胸脯上,下巴微扬,信誓旦旦地道:“放心放心!南兄你太小看我啦!规矩我都懂,哪些地方能去,哪些地方要绕着走,我心里明镜儿似的!”

她眼珠灵动地一转,脸上重新挂起狡黠的笑容,“那我真去透透气啦?保证规规矩矩的!”

话音未落,她已像一只急于飞出笼子的百灵鸟,裙裾轻摆,脚步轻快地朝着百草轩外更开阔的山顶方向溜去,留下南飞羽在原地,望着她的背影,轻轻摇了摇头,那抹苦笑却更深了些。

青萍山顶峰有亭台楼阁,也有庭院水榭,而在其中一处院子中,院墙仿佛将外界的山林彻底隔绝,唯有微风拂过柳梢的沙沙声,以及池塘里几尾锦鲤偶尔跃出水面的轻微声响。

廊下的风铃发出清脆而单调的叮咚声,更衬得此地一片近乎诡异的清静。

一位少年正坐在院中的石桌前,姿态闲适,仿佛对那震动了整座青萍城的危机毫无所觉。

少年手中捧着一卷泛黄的古籍,看得专注,石桌上还放着一杯热气袅袅的清茶,茶香与院中草木的清香混合在一起,弥漫在寂静的空气里。

春风和暖,吹拂着庭院中几株老桃树,粉白的花瓣簌簌飘落,点缀着石桌和摊开的古籍。

少年指尖划过泛黄的纸页,神情专注而沉静,仿佛整个世界的喧嚣都被隔绝在书页之外。

就在这时,空气仿佛凝滞了一瞬。毫无征兆地,一道天蓝色的身影如同从水波中析出,稳稳地出现在石桌对面。来人正是南家现任家主——南明。

他身姿挺拔如松,天蓝色的家主锦袍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光泽,与他此刻紧绷的面容相得益彰。

他没有落座,只是静静地、带着一种审视的压迫感,盯着石桌旁沉浸于书卷的少年。

时间在无声的对峙中缓慢流淌,只有风吹落花瓣的细微声响。石桌上的光影悄然移动了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