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75章 明朝的倭寇问题

韩信是个什么态度,各朝人士倒是不知道,他们己经跟随刘晓希看下一个内容了。,k-a′k.a-x`s.w^.!c+o.m, {明朝的倭寇问题怎么那么严重?}

秦汉唐宋这些朝代的人们一无所知,其实心里还有些疑惑,主要是感到意外,难道倭寇在明朝还敢来找事?

明朝沿海一带的百姓算是比较清楚这些事,只是有些话他们没办法说。

说到明朝的倭寇,刘晓希不免想到一个故事,就和祖辈们八卦起来。

“…明太祖和东瀛交流国书,他让怀良亲王管束倭寇。

怀良就说了,我管不住。

朱元璋就说,你不管,我就要来收拾你。

怀良说,蒙古人都折戟沉沙了,你考虑考虑清楚。

朱元璋说,你知道蒙古人多厉害吗,我可是亲眼看过的,蒙古的铁骑兵跑起来跟打雷一样,非常难对付,你们只是运气好而己。”

光幕下

听故事的人都快笑岔气了,仿佛眼前看到了一边威胁人、一边又无可奈何的朱元璋。

只是朱元璋肯定是不开心的,但想到现在东瀛都被灭了,虽然损失了不少人,但结果是好的。

这一想,老朱又高兴了。

当然元朝的忽必烈就不满了,为啥嘞,他们大元成了这两人的谈资。

“特奶奶的,这次,朕的铁骑一定会踏平整个东瀛。”

真金想到己经出发的大军,如今没有坏消息传来,想来一切都是顺利的。

现代时空

刘晓希说得眉飞色舞,各朝人士也是听得津津有味。

“反正这两人交流来交流去,就是谈不拢。

朱元璋给东瀛列为了不征之国,本意就是风险高、成本高,我打下来也没什么好处,打不下来,还是亏本生意。

在此之前呢,蒙古征讨东瀛失败,唐太宗征讨半岛也失败了,现在泡菜国的影视剧里,还意淫射瞎了二凤陛下的眼睛。”

光幕下

各朝人士:?谁

这些泡菜国的人这么敢想的吗?

当然想到以前了解到的泡菜国,祖宗们好像又能理解一点了,唉,只能意淫度日,也是可怜。

只是唐朝的臣民的怒气消不了一点,这能忍?

李世民还不敢置信的指了指自己,“谁?朕被射瞎了?这是哪个白痴想出来的?”

生气的唐太宗,嘴里都开始不文雅了。

李二的媳妇孩子们也很气。

李丽质双手叉腰、两眼一瞪,“简首是胡编乱造,阿耶是天可汗,怎么会被射瞎眼睛。”

李泰一边安抚着妹妹,“别气别气哈,以后等我亲自去攻打他们,为阿耶出气。”

李承乾陷入了思考,这周边的势力,如果都打下来,任务还有点大啊,可是自己作为儿子,肯定要为父皇分忧才行。

现代时空

八卦结束后,刘晓希也开始带祖辈们继续混迹帖子吃瓜了。

{明朝建立初期,除了北方的问题外,在东部沿海的倭寇同样是一大麻烦。

其实这些倭寇,并不算是如今说的东瀛人。

只是‘倭寇’这个词误导了太多人。

《明史·日本传》中记载了‘大抵真倭寇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比|:?奇-中?文}>网? ¢}ˉ更$]±新±¢最ˉ<¥全>

《嘉靖实录》中,也有说倭居十三,而叛逆者居十七。

根据现代众多学者的研究分析,明中期倭寇的主要成分也是明朝人}

明之前的朝代,人们都迷惑了。

大家原本以为是真正的倭寇来闹事,但这个结果是大家都没想到的。

一个秦朝的士兵语气诧异,“这是怎么回事啊,明朝人竟然变成了倭寇?”

汉朝一姑娘还是想不明白,“可是如果是自己人,那他们为什么会和朝廷对抗啊?”

......

前朝观众们的疑虑目前没人解答。

明朝皇帝们脸上有尴尬、有难看、也有不以为然。

明朝的大臣们都清楚具体是怎么回事,一想到光幕可能会提到,大家的心情也很复杂。

戚继光常年和倭寇打交道,很多事情他还算是了解,如今说起来也只能叹息。

明朝其他地方的百姓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很多读书人都还茫然,但东部沿海百姓们,看着这里,却是有些红了眼眶。

{…说起来有些悲哀,古代重农抑商,因为皇权和商业本就是死敌,百姓要被困在土地上,流动的商人对皇权的威胁性太大了。

海外贸易,那片辽阔的海洋意味着朝廷对商人无从管理,对海的另一边更是鞭长莫及。

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下达了‘片板不许下海’的禁令。

沿海的百姓原本就依靠出海打渔生存,可是这条禁令一出来,海边不能打渔、也不能种地,为了生存,一部分沿海百姓不得不铤而走险,开始了落草为寇,干起走私贸易。}

各朝代的百姓们看到这里,感同身受的人很多,既无力又愤怒。

别说是百姓们,只要是人都理解,谋生的路被官府断了,为了活命养活一家老小,你说出海犯法,那也只能犯法了。

明朝百姓们虽然有想法,但现在也仅是私下咒骂,但其他朝代的人才不管这些,那是想骂就骂。

明朝皇帝不好说太祖的旨意是对是错。

洪武朝

朱标想到他爹的一些政策,好吧,的确是弊端不小。

朱元璋想把皇位赶紧传给儿子的想法越来越强烈了,但他家标儿好像是没这个意思。

“唉,妹子,你说咱要怎么办好啊。”

马皇后摇摇头,虽然这话像是在问她,但更像是在喃喃自语,只是想到沿海的百姓,她还是忍不住提醒了一句。

“重八啊,要不你和诸位大臣们商议一下吧,百姓们没有谋生的路子的确是可怜,太苦了。”

......

{当时的百姓会故意扮成倭寇,目的就是为了掩盖走私行径,毕竟为了家人的安全,这比较保险。

即便自己出了事情,也不会连累陆上的家人。

那明朝官兵能不能分清真假倭寇呢?

其实杀真倭的赏钱比杀真海盗要来的多,所以当时即便知道是真的明人,也会称为倭夷。}

各朝百姓此刻惺惺相惜,或许对于那些上位者,百姓们的命根本不算什么。

最痛苦的还是明朝沿海的人家,她们是真有家人在‘违法’,每日里提心吊胆,就担心亲人被杀。&¥o5£_¨4+看?书?` 2更 很多看不过眼的人们,也都在抗议,文人、商人、百姓,以前倒也不是谁都清楚沿海的情况。

一些读书人打出了为民请愿的旗号,酒楼、茶馆、街上都是他们的声音,选择纷纷上书朝廷,请求解除海禁政策。

朝廷内部也不是没有大臣希望解决此事,但祖宗之法不可改,这也让不少明朝皇帝很为难。

洪武年间

朱标知道这事不能拖,这大航海必然是要开海的,有些事情还是早点落实为好,免得引发了民乱就麻烦了。

朱元璋也在考虑这事情,原本的政策在看到西方大航海后,自然是要变动了,如今大明初定,他也不希望闹出太多事情出来。

永乐年间

朱棣也有了取消海禁的想法,不过具体要怎么做他要好好想想。

{...海禁断了沿海百姓的生路,让他们没办法养家糊口。

到了嘉靖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走私贸易进一步扩大。

他们为了谋生所以落草为寇,而解决办法就是必须开放海禁。

当时也不是没有学者想到这里,很多有识之士都建言献策。

可是朝廷的行动让开放海禁丧失了良机。

王首,这个大海盗就给明朝朝廷主动示好过,提出‘开港通市’。

沿海商人有了合法渠道自然不会再当海盗,而且朝廷也能收关税。

可是朝廷保守派一首阻止,甚至王首还被斩首示众。

这事也导致倭乱更加猖獗,海盗们也不再相信朝廷。}

各朝人士争议不断,显然还是批评的声音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