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91章 桃花源记是否诡异

{为什么感觉桃花源记很诡异?} 东晋前的时空,人们并不知道桃花源记是什么,诡异?这话从何说起?

东晋之后的朝代,文人墨客倒是对这篇文章不陌生,只是对于没机会接触书籍的普通老百姓就不清楚了。首发免费看书搜:顶点小说网

读书人们的身边还聚集了不少吃瓜的百姓,都是想知道这桃花源记是啥?

而陶渊明此时还在纠结,这桃花源记他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写的那篇啊,万一还有后辈也写了同名作品对吧。

但不管老先生纠不纠结,刘晓希己经点开了帖子,找到网友们的留言了。

{一号回答:桃花源记,上学的时候都要学的文章,记得当时不仅要学,也需要背诵。

大概故事就是东晋有一个打鱼人沿着溪流划船,结果迷路了,意外来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村子,也就是桃花源。

这里的人安居乐业,他们的祖宗从先秦的时候就因避难来到这里,一首不被外人打扰,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后来渔人离开后,等他再次回来寻找却找不到这个地方了。}

孔子:??先秦时期?

这把老夫子都整不会了,难道真有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整个村子自给自足不成,可是婚嫁该怎么办?

嬴政也弄不明白,这些人是何时去避祸的?衣食住行都不需要和外界交流?难道是处在什么边陲地带?

刘彻听得还蛮感兴趣的,但理智在,他可不相信真有这样的地方,即便真有与世隔绝的村子,只怕村民们的日子也不会很好过。

司马炎淡淡移开眼,故事就是故事,他也不可能去找什么桃花源。

陶渊明本人也算是确定了,还真是他写的那篇文章,后世孩子还要背诵,不错不错,现在看来后世人觉得内容太诡异了,但自己感觉还算良好啊?

弄不明白的陶老摸了摸下巴,打算继续看。

百姓们想得很简单,都是被这桃花源所吸引的,还想知道这故事里的桃花源到底存不存在。

尤其是对于身处在战乱的时空,普通人更想真的有这么一个桃花源,可以给大家避祸。

当然还有一部分唐宋元明清的文人翻开这篇文章,疑惑后世人认为诡异的地方?

{可能现在不少人提到这篇文章,都会想到作者的中心思想,文章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美好生活的描写,表现出陶渊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不过嘛到了这两年,不少人却觉得这篇文章很恐怖。

为什么呢?}

不少老百姓也想知道为什么,大家都觉得没有吓唬人,这不是写美好的村落嘛,看得他们都挺向往的,还没有徭役赋税。

陶渊明盘腿坐在炕上,逗得放声大笑,虽然不知道为什么这篇文章被后世选给小崽子们学习,竟然还要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还要研究作者的心态,这这这,把陶老先生都整不会了。

现在不仅是陶渊明在思考人生,连李白杜甫刘禹锡他们都很好奇,后世孩子学他们的诗会不会也要研究他们的思想啊,哎哟,这可把大家搞不好意思了。

不少文人还在抓紧研究提升文笔,这老是能看到后世人学习他们时代的文章诗词,他们也想体会一番被后人学习作品的快乐感。

一时间,不少书生又燃起了学习的动力。

{目前流传最广的说法就是桃花源其实一是座墓。

为啥,哎哟,这捕鱼人经常在附近捕鱼能不熟悉路嘛,结果突然迷路了。

为什么,原因可能是遇到了鬼打墙,结果阴差阳错去到了阴间。

而且在古代,桃花还有辟邪的作用,怎么会有人在门口种很多桃花。

就连后面的路也只有墓道会修成前窄后宽。

最让大家觉得奇怪的是,里面的村民,他们的衣服和外面的是一样的,可是几百年没出去了,嗯,十有八九是别人烧给他们的。

...所以综合这些细节,还真挺诡异}

第一次看到这种解释的文人墨客都有些惊讶,有时候都不得不佩服后世人的脑洞大开。

但也有一部分胆小人士被吓到了,这种说法的确叫人毛骨悚然,感觉还真挺吓唬人的。

老百姓们对这些神神秘秘的都不缺八卦心,有人觉得是后世人想多了,也有人觉得这个说法有道理,一时间都议论开了。

壮汉不带犹豫的反驳,“我看就是后世这些小崽子想多了,怎么可能是墓,这不瞎猜嘛。”

大娘反而对这种猜测很赞同,“也不算瞎猜吧,这不说得头头是道嘛。”

小伙子忍不住出声打断道:“赵婶儿,这样说不通啊,陶渊明写这可能都没想到还能这样解释。”

老者杵了杵拐杖,颇有些无语,“你们就别争了,这不得只有陶渊明才知道啊。”

……

至于陶渊明,嗯,陶先生看得还挺欢乐,时不时来两句点评,没想到一篇文章能给这些娃研究出这么多内容,都快乐死他了。 “这桃花啊,既可以驱邪,同样也有美好的寓意啊。”

民国

先辈们虽然不知道有多少人会这样联想,但想想他们觉得挺有趣,这奇思妙想也不错,虽然不一定是正确的,但总比不动脑子强。

这一楼也有不少人发表意见。

【其实也不是没有可能,参照魏晋时期的坞堡生活,面对战乱,地方上的大族会带着族人或部曲据险自守,修建城寨,平时大家种地,战时就能变身民兵自卫】

这话得到了不少魏晋、乃至隋唐人士的认同,别说是魏晋时期的坞堡,即便是到了唐朝都还存在,这大概就是乱世中的一种生存之道。

至于不少人也陷入了纠结,所以到底是正常的美好世外桃源,还是所谓的阴间啊?

【陶渊明的美好幻想、是他心中的净土,就跟现在的滇省人民吃菌子一样,等你吃完菌子,你都能想象出各种闻所未闻的场面】

祖辈们:??这是为何?

各朝人士一时间不能理解,滇省人吃菌子又是什么梗。

陶渊明也不是很懂,难道吃完了能得到很多灵感?

还有一些猎奇的人,想着要不要去弄点蘑菇吃吃,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体验。

【民国后,在冀省野三坡一带的人,还不知道清朝呢,这有啥好奇怪的】

清朝皇帝们:??

各朝人士也渐渐冷静了,想到他们时代一些比较偏远的地方,山民一般不怎么出来,好像也没有太奇怪。

【在魏晋时期,对神仙鬼怪想象的风气兴盛,我们现在觉得诡异,可能他们心里觉得正常】

这话倒是得到不少人的赞同,各时空己经知道的《搜神记》,那也是魏晋时期的神魔小说。

当然还有一部分人纠结,因为往鬼故事的方向去想,他们己经转不回来了,哭。

{二号回答:其实挺正常的。

因为魏晋时期是个荒谬的时代,当时的上流社会比较流行磕五石散,明知道有毒还趋之若鹜,觉得这是一种高雅生活方式。

也就是像我们熟知的王羲之、竹林七贤这些文人墨客都有参与,陶渊明肯定也一样。

吃了五石散后,人会感觉很亢奋,有点像是在腾云驾雾一般,就会做出怪异的举动,幻想出没有见过的东西。

但是嗑药自然会对身体造成极大伤害,所以他们这些人差不多五十来岁就噶了}

祖辈们:...

陶渊明:…这是怀疑他磕完五石散写出来的噢。

原本还有其他时空的老百姓们犹豫要不要尝试一番这种高雅生活的,但现在嘛,算了算了,大家并不想早点噶。

前面的时空都有些看傻子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