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羊黄昏 作品

第173章,朱元璋自卑了,李明治下的李家庄,俨然是小天国啊!(第2页)

他忽然想起李明,想起那个在李家庄里贪财好色却总能捣鼓出新奇玩意儿的臭小子

或许……该去李家庄那里走走了。

去看看这小子最近是不是又在逍遥快活,是不是又在跟那几个侍女耍流氓,是不是又搞出来的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

当然了,最重要的还是要看看李明有没有什么主意,既能够开海,又能够让倭寇不再来骚扰他们。

翌日。

换上一身半旧的青布长衫,朱元璋只带了两个贴身侍卫,扮作寻常商人模样,悄然离开了皇宫。

马车一路向南,驶往那片让他感到片刻放松的李家庄。

刚到庄口,便听见一阵清脆的童声诵读:

“……春种一粒术,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朱元璋循声望去,只见村头的老槐树下,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正捧着书本,奶声奶气地念给旁边编竹筐的老汉听。

老汉满脸皱纹笑成了一朵花,手里的竹篾却没停下,时不时还纠正一句:

“哎,‘粟’念错了,是‘速’,不是‘术’。”

不远处,几个穿着粗布衣裳却干净整洁的汉子扛着锄头走过,腰间的钱袋叮当作响,嘴里聊着今年红薯的收成。

“听说了吗?李先生又弄了个什么东西,要把村口的路铺上,我听人家说以后下雨天就不怕踩泥坑了!”

“可不是嘛,前儿我去交租,见库房里堆的粮食都快顶到房梁了,咱这日子,是越过越有盼头咯!”

朱元璋站在田埂上,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忽然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滋味。

这里的佃户们面有菜色吗?没有。

他们衣衫褴褛吗?也没有。

相反,他们脸上有笑,眼里有光,说起话来中气十足,就连那念诗的小女孩,也透着一股不认生的活泼劲儿。

这哪里是佃户,分明是过得比许多小地主还要滋润的老百姓啊!

他想起在皇宫里看到的奏报,那些关于灾荒、关于流民、关于苛捐杂税的哭诉,再对比眼前的李家庄,简直是两个天地。

同样是大明的土地,同样是他朱元璋治下的百姓,为何差距如此之大?

正思忖间,一个少年跑了过来,正是阿雄。

如今的阿雄已是半大的小伙子,穿着合体的短褂,手里还拿着一本书,见到朱元璋,先是一愣,随即认出了这个便宜爷爷,咧嘴笑道:

“爷爷您来啦!你肯定又是来送……来找我哥的吧?我哥在那边的试验田呢,我带您去找他!”

朱元璋看着阿雄眼中毫无怯意的真诚,又想起宫里那些战战兢兢的皇家子弟,心中又是一叹。

他摆了摆手:

“不急,先陪咱走走。阿雄啊,爷爷问你,这村子里这些孩子们读书……都是李明教的?”

“嗯!”

阿雄用力点头,举起书本:

“虽然说大哥并不喜欢儒家的经典这一点让村里的不少佃户都有点不太理解,但他们还是很支持大哥的,最起码大哥也教教这些孩子们诗词歌赋,让他们认识不少字,孩子们想要读什么书。,大哥其实是不干预的。”

朱元璋好奇的挑了挑眉毛:

“那这样说来,你们这村子之中也有不少孩子读那些儒家经典喽?”

阿雄哈哈一笑;

“爷爷,你这次可是猜错了!那些佃户们只不过是一开始对我大哥有所微词罢了,可是等到我大哥真的教会那些孩子们很多东西之后,他们就对大

哥没有丝毫的意见了,眼下对我大哥可敬佩了呢!”

看着阿雄骄傲的模样,朱元璋忽然想起自己眼下的那个皇长孙朱允炆。

朱允炆虽贵为皇长孙,身边名师环绕,却少了这份田间地头长大的鲜活劲儿。

曾几何时,朱元璋以为,这可能就是他们老朱家孩子应该有的样子。

毕竟当初的阿雄,也就是他们大明真正的皇长孙朱雄英,也是那样的。

可是现在看到阿雄眼下这副模样……

朱元璋不由得,悠悠一叹。

或许,李明那套“接地气”的法子,真有他的道理。

“也是……来,阿雄,带爷爷看看你们这,爷爷来了这么多次,都没咋看过你们这的风景呢!”

“好,爷爷跟我来,路有点滑,别摔到脚哦!”

沿着田埂走了一圈,朱元璋看到的是成片绿油油的红薯地,是猪圈里肥头大耳的母猪,是庄户人家里飘出的饭菜香。

这里没有高墙深院,没有锦衣玉食,却有着一种最质朴的富足与安宁。

这才是他想要的大明啊!让百姓吃得饱、穿得暖,有书读、有盼头,而不是像沿海那些地方,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还要被豪族与倭寇联手欺压。

远远地,他看见李明正蹲在试验田里,手里拿着个奇怪的工具,对着一株植物指指点点,嘴里还念叨着什么。

阳光洒在他身上,勾勒出一个忙碌而专注的身影,全然没有平日里的油滑与市侩。

朱元璋停下脚步,没有立刻上前。

他看着李明,又看看周围安乐的庄户,忽然开始反思:自己这个皇帝,真的做够了吗?

他以为海禁是万全之策,却不知堵不如疏;他以为重农抑商是治国根本,却没看到商业背后隐藏的巨大利益与隐患;他以为雷霆手段能震慑宵小,却忽略了如何从根本上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或许,李明那些看似离经叛道的想法,背后藏着的,正是他这个帝王需要学习的治世之道。

“爷爷?您咋不走了?”阿雄见他发呆,忍不住问道。

朱元璋回过神,脸上露出一丝复杂的笑容,拍了拍阿雄的肩膀:

“没事,咱就是觉得,这李家庄啊,真是个好地方。”

他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作物的清香,这味道比皇宫里的龙涎香更让他心安。

或许,是时候放下帝王的架子,好好跟这个“混不吝”的小子聊聊了。

关于海禁,关于开海,关于如何让大明的百姓,都能过上像李家庄这样的日子。

至于那些沿海的蛀虫……他眼中闪过一丝厉芒。

等李文忠查清楚了,这笔账,该好好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