荻雪 作品

第90章 决战(上)·也先奇谋

洪熙十二年九月初,连绵的秋雨已经浸透了黄河两岸的土地,也浸透了这场持续近半年的战争。·e′z′小?说·网. .免+费-阅,读-细雨霏霏中,大明与瓦剌的军营遥遥相对,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比硝烟更浓重的疲惫——双方都像被雨水泡胀的弓弦,既拉不开致命的满弓,又找不到体面的松劲理由。

大明需要一场明确的胜利,把瓦剌人赶回漠北的风沙里。这不仅是为了关中的百姓不再受劫掠之苦,更是要向天下证明:帝国的根基稳固,洪熙皇帝的治下,有能力庇护每一寸疆土上的子民。而瓦剌可汗也先的算盘里,胜利的定义早已悄悄改变——从"饮马黄河、直逼中原",变成了"带着足够的尊严北归"。哪怕没能抢到多少物资,只要能对外宣称"大败明军",就能稳住那些蠢蠢欲动的部落首领,保住自己摇摇欲坠的威望。

瓦剌主营的毡帐里,牛油灯的光晕被穿堂风搅得忽明忽暗。也先攥着拳头站在地图前,指节因用力而泛白,面前的矮案上散落着各部首领的谏言——十之八九都在说"退兵",甚至有个年轻的百夫长壮着胆子提议:"不如降了汉人,至少能混口饱饭。"

"降?"也先猛地抓起案上的沙盘,那两个巴掌大的木盘里盛着细沙与碎石,本是用来推演战术的,此刻却成了他怒火的宣泄口。"啪!啪!“两声脆响,沙盘被狠狠砸在地上,碎木片混着沙砾溅到首领们的皮靴上,”你们的血性都被马奶酒泡没了吗?“他的咆哮震得灯芯突突直跳,”祖辈们骑着战马横穿大漠时,你们的父亲告诉过你们什么是‘降’吗?瓦剌的男儿就该像雄鹰一样死在天上,不是像兔子一样钻进汉人的笼子!“

帐内死寂一片,只有雨点打在毡帐上的噼啪声,像在为这场争吵敲着冷漠的节拍。过了许久,坐在最末位的白发长老缓缓开口,他的声音嘶哑得像被砂纸磨过的牛角号:”大汗息怒。“老人拄着狼骨拐杖,每说一个字都要喘口气,”汉人靠着火器死守营垒,咱们的骑兵冲三次,就得丢下上千具尸体。前几日去换盐的小子说,他们的佛郎机炮能打三里地,铁弹子比马头还沉,咱们的皮甲根本挡不住......"

"不止如此啊。“另一位留着络腮胡的长老跟着摇头,他的指甲缝里还嵌着战场上的血泥,”汉人早就布好了局。陕西的粮道藏在山谷里,黄河边的营垒砌了三层青砖,连渡口的浮桥都换成了铁索的。咱们打了半年,除了损兵折将,啥实在东西都没捞着。再耗下去,不等汉人动手,咱们自己就得先散伙——昨天夜里,又有十几个小子带着战马跑了,说是要去投奔鞑靼。"

也先的胸膛剧烈起伏,手按在腰间的弯刀上,刀鞘上镶嵌的绿松石硌得手心生疼。他何尝不知道这些都是实话?可就这么灰溜溜地退回漠北,他这个"草原之主"的脸面往哪搁?那些早就看他不顺眼的鞑靼首领,怕是要连夜带着骑兵抄他的后路。/小!说+C\m+s* ,追¨最*新+章\节?他猛地抬头,眼里闪过一丝孤注一掷的狠厉:"不能退!但可以绕!"

他俯身从地上捡起半块碎木片,在湿漉漉的毡毯上划出一道歪歪扭扭的弧线,直指地图上"太原"的位置:"赛罕王!"

帐外的雨幕里,也先的弟弟赛罕王闻声掀帘而入。他的甲胄上还沾着晨露,显然是刚巡营回来。

"你带一万骑兵,绕到山西去。"也先的声音压得很低,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命令,"太原是汉人的粮道枢纽,你去把它断了!能抢多少粮食就抢多少,抢不走的就一把火烧干净!得手后别走来时的路,从鞑靼的地盘绕回漠北,让汉人追都追不上!"

赛罕王的脸色"唰"地白了。他比谁都清楚山西的地形——那里沟壑纵横,明军的卫所像星子一样撒在各处,别说断粮道,能不能活着摸到太原城根都是未知数。可看着兄长眼里的血丝,他张了张嘴,终究只吐出三个字:“臣弟遵令。”

临行前夜,也先屏退左右,悄悄塞给赛罕王一包沉甸甸的东西。赛罕王捏了捏,是金箔的触感,薄如蝉翼,却重得压手。“若是事不成……”也先的声音低得像耳语,“就用这个买通鞑靼的首领,哪怕割让一片草场,也要借道回来。记住,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赛罕王攥着那包金箔,指缝里渗出冷汗。天刚蒙蒙亮,他点齐一万骑兵拔营出发。队伍刚走出三里地,雨突然下得急了,豆大的雨点砸在头盔上,发出沉闷的响声。赛罕王猛地勒住马,伏在马背上,肩膀剧烈地颤抖起来。

"王爷?"身边的副将慌忙凑近,以为他中了箭。

此去……怕是要死无葬身之所!”赛罕王的哭声混着雨声炸开,像头受伤的孤狼在荒原上哀嚎。他想起那些在黄河边啃树皮的战马,想起亲卫们用鲜牛肉换明军面粉的模样,突然觉得这一万骑兵,不过是兄长用来挽回颜面的祭品——汉人怎么可能不防备粮道?太原城的守军怕是早就等着他们自投罗网了。

瓦剌士卒们看着主帅哭得撕心裂肺,个个面面相觑,心里的恐慌像野草般疯长。有人悄悄勒住马,望着来路的方向,眼里满是犹豫;有人握紧了弯刀,却不是为了杀敌,而是想着万一遇袭,该往哪片林子钻;连最前面的探马都放慢了速度,手里的马鞭有气无力地垂着。

队伍越走越慢,马蹄踩在泥泞里,发出"咕叽咕叽"的声响,像在为这场注定徒劳的奔袭伴奏。雨幕中,他们的旗帜被淋得耷拉下来,狼头图腾的眼睛被雨水糊住,活像条丧家犬的尾巴。?2?8\看?书/网, ?更′新*最¢快/

也先站在高坡上,看着弟弟的队伍消失在雨雾里,心里掠过一丝说不清的不安,却很快被"断粮道"的执念压了下去。他转身回营,帐外的雨还在下,敲打着营寨的栅栏,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像在为这场战争的终章,奏响悲凉的序曲。

明军大帐内的烛火彻夜不熄,与帐外的秋雨形成奇妙的呼应。地图上的黄河像条蜿蜒的赤练,而将领们的手指在纸面划过的轨迹,比战场上的刀光还要纷乱——关于瓦剌人的下一步动作,两种截然不同的推测正激烈碰撞。

英国公张辅的手指重重落在太原以西的山谷,朱砂笔在那里圈出个醒目的红圈。这位鬓角染霜的老将已年过七旬,铠甲的肩甲被岁月磨得发亮,声音却依旧沉稳如钟:“瓦剌人若想翻盘,必袭太原粮道。”他提起案上的《三国》,翻到官渡之战的篇章,“当年曹操烧乌巢,靠的就是出其不意断粮道。也先熟读汉家兵书,定会效仿此计。”

“老将军此言差矣。”朱勇上前一步,甲胄上的铜钉在烛火下闪着光,“瓦剌的优势在骑兵机动性,蓟州方向才是要害。他们若攻蓟州,黄河主力必驰援,届时在半路设伏,正能利用我军骑兵折损过半的弱点。”他的话引来一片附和,几位年轻将领纷纷点头——毕竟瓦剌骑兵来去如风的特性,早已在战场上给明军留下深刻印象。

帐内的争论声渐起,烛火被气流搅得摇曳。朱瞻基坐在帅案后,手指轻叩桌面,目光在地图上的“太原”与“蓟州”间游移。明军的兵力本就吃紧,八万主力折损近三成,后勤更是被秋雨拖得举步维艰,根本不可能同时兼顾两个方向。

“诸位静一静。”朱瞻基的声音不高,却瞬间压下所有议论。他起身走到地图前,指尖点在太原的位置:“蓟州有总兵数万精兵驻守,城防坚固,瓦剌若去,必是久攻不下。而太原的粮道,是我军命脉,一旦有失,前线十万将士便成无米之炊。”他顿了顿,看向张辅,“老将军说得对,也先熟读兵书,定会学曹操——他没有太多时间耗下去,必须用最快的方式逼我们让步。”

决定既下,帐内立刻响起行动的指令。朱瞻基调派前线三万精锐,再加上山西都司的两万兵马,共五万人马交由张辅统领,星夜赶赴太原布防。

秋雨泥泞中,明军的脚步却毫不迟缓。张辅果然是百战老将,抵达太原后第一件事,便是命士兵砍伐太行山脉的硬木,制作拒马枪——枪头被特意涂上野猪血,既能防腐,又透着一股狰狞的杀气,密密麻麻地排在粮道两侧的山谷里,像一片沉默的丛林。

“从雁门关到太原城西,每隔五十里设一个暗哨。”张辅拄着铁杖,站在山巅望着蜿蜒的官道,“哨所用青石搭建,只留一个瞭望口,平日藏在树丛里,发现敌情就放响箭,三短一长为号。”

暗卫们领命而去,很快便消失在密林深处。这些士兵都是从边军里挑出的老手,擅长潜伏伪装,连炊火都用无烟的炭火,灶膛藏在巨石后,排烟口朝着逆风方向。

与此同时,太原城的粮仓也做了周密部署。张辅命人将外围的粮草悄悄转移到内城,外围只留少量“诱饵”,周围埋上土雷——这些土雷是火器营赶制的,用陶罐装着火药与铁砂,引线藏在草皮下,只待马蹄踏过便会引爆。

一切布置妥当后,明军便如蛰伏的猛兽,隐入太行山脉的褶皱里。山谷间只有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偶有樵夫路过,也只看到空荡荡的官道,浑然不知密林深处正藏着数万双警惕的眼睛。

张辅每日都登上山巅观察,铁杖拄在岩石上,留下深深的刻痕。他知道,也先的奇兵随时可能出现,这

场无声的较量,比正面厮杀更考验耐心。而黄河岸边的朱瞻基,也在大营里望着北方,他相信老将军的判断,更相信那些藏在山谷里的拒马与暗哨,会给瓦剌人一个永生难忘的“惊喜”。

秋雨还在下,洗得山间的青石愈发冷硬。明军将士们裹紧蓑衣,握紧兵器,在寂静中等待着——等待那支试图复刻“乌巢之火”的瓦剌奇兵,自投罗网。

赛罕王的一万骑兵在秋雨泥泞中跋涉,马蹄踩过山西腹地的黄土路,溅起的泥浆混着枯草,像一串拖在身后的灰色锁链。他勒着马缰走在队伍中间,貂裘早已被雨水泡透,贴在背上沉甸甸的,像驮着整个草原的绝望。“兄长这是把我往死路上推啊……”他望着灰蒙蒙的天,喉结滚动着,却没敢让这句话溢出唇齿——身后的士卒们已经够消沉了,他这个主帅若是露了怯,队伍怕是顷刻间就会散架。

大军南下的第五天,前锋突然传来骚动。“王爷!前面有粮草车!”探马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亢奋,赛罕王策马赶上前,只见官道旁歪歪扭扭停着三辆马车,帆布被扯得稀烂,露出里面鼓鼓囊囊的米袋,有个袋子口敞开着,白花花的米粒撒在泥地里,在阴沉的天色下泛着诱人的光。

“是汉人的粮车!”有个年轻士卒尖叫着扑过去,不顾泥水跪倒在地,抓起一把米粒就往嘴里塞。饿疯了的瓦剌兵像闻到血腥味的野狗,瞬间围了上去,刀鞘敲打着车板,争抢着撕裂米袋——他们已经三天没正经吃过东西了,怀里的干肉早就啃光,连战马都在啃树皮,此刻白米的香气,比战场上的血腥味更让人心颤。

“住手!”赛罕王的怒吼劈空而来,他挥起马鞭抽在最前面的士兵背上,“汉人多诈!这是陷阱!”可他的声音被哄抢的嘈杂淹没,连带队的先锋官都红着眼冲上去,抓起半袋米就往怀里塞,嘴里嘟囔着:“就算是毒米,也比饿死强!”

赛罕王气得浑身发抖,却拦不住这群饿疯了的属下。最终,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士卒抢到了米,找了处背风的山坳,用头盔当锅,煮起了稀粥。

赛罕王站在山坳外,看着这副景象,心里像被塞进了冰块。他知道汉人不会这么好心,可看着士卒们狼吞虎咽的样子,又说不出劝阻的话——总不能真让他们饿死在路上。

入夜后,报应来了。先是几个抢米最凶的士卒捂着肚子满地打滚,嘴里发出痛苦的呻吟,接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对劲,帐篷里此起彼伏响起“咚咚”的声响,有人来不及跑出去,直接拉在了裤裆里,山坳里很快弥漫起一股恶臭。

“是米里的东西!”有个老兵捂着肚子,指着锅底残留的黑色颗粒,“这是铁砂!汉人在米里掺了铁砂!”

赛罕王冲过去一看,果然,锅底沉着一层细小的铁砂,边缘还沾着没煮烂的米粒。他眼前一黑,差点从马背上栽下来——这些铁砂混在米里,煮熟后根本看不出来,吃进肚子里,不折腾出人命才怪!

“王爷,怎么办啊?”副将捂着肚子跑过来,脸色惨白如纸。

赛罕王望着帐篷里蜷缩呻吟的士兵,看着那些被铁砂折腾得站都站不稳的属下,突然觉得喉咙发腥。他拔剑想砍点什么,却发现连举剑的力气都快没了——这仗还没打,就先被一袋掺了铁砂的米打垮了,说出去怕是要被草原上的人笑掉大牙。

更让他绝望的是,大军已经深入山西腹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退回去要走七天七夜,沿途都是明军的卫所,怕是没等回到漠北,就被人家一勺烩了;往前走,太原城还在几十里外,谁知道前面等着他们的,是更多的铁砂,还是明晃晃的刀枪?

“走……继续走。”赛罕王咬着牙下令,声音嘶哑得像破锣,“就算爬,也要爬到太原!”

队伍重新上路时,景象愈发凄惨。能骑马的不到一半,剩下的要么互相搀扶着蹒跚,要么被同伴绑在马背上,一路走一路掉,像串在绳上的蚂蚱。秋雨落在他们身上,没人再喊冷,只有压抑的呻吟和粗重的喘息。

赛罕王勒马走在最前面,望着前路被雨水模糊的轮廓,突然觉得这支队伍不是在走向太原,而是在走向一个无底的深渊。路边的树木张牙舞爪,像无数只伸向他们的鬼手;远处的山峦隐在雾里,像蹲伏的巨兽,正等着他们自投罗网。

没人知道前面有什么,也没人敢问。古怪的悲凉像秋雨一样浸透了每个人的骨头,他们低着头,一步步往前挪,马蹄和脚步踩在泥泞里,发出“咕叽咕叽”的声响,像在为自己敲着丧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