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大国改革(二)
对于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朱祁锂采取了“有限接纳”的态度。他允许虞国的《劳动日报》在越国发行,但要求每篇文章需附“国情说明”,注明“内容仅作参考,不适用于越国现状”。
他参观了越国的国营工厂,借鉴虞国的“工人参与管理”模式,在三家试点工厂设立“劳资协商委员会”,由工人代表与管理层共同决定工作时长、安全标准等事务,事故率下降18%,但明确拒绝“公有制”,强调“保护私人财产是立国基础”。
宁国的改革,始于朱奠培在接管夏国疆域后的第三个月。作为大明联邦中唯一全域位于南洋的大国,宁国的政治根基与越国和虞国截然不同 ,其制度框架完全承袭自上一代皇帝朱权,核心架构脱胎于明太祖朱元璋。
仅在细节处做了适配南洋环境的调整。朱权在位时,虽提升了工部地位以适应航海需求,将五军都督府的前中后左右军都督府,改组为海军、陆军、空军、禁军、锦衣五都督府,由皇帝亲任大都督掌控全国兵权,但本质上仍未脱离封建地主阶级的治理逻辑。
接管夏国疆域后,宁国的版图扩大近一倍,涵盖几乎整个太平洋地区。新纳入的夏国旧地多为工商业发达区域,士绅、商人、矿工等新兴阶层的人口占比达三成,远超宁国本土的传统农业人口结构。
原有的制度体系开始显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性:夏国旧地的商税征管仍沿用宁国本土的 “按亩计征” 模式,与实际的商品流通规模脱节;南洋群岛的矿产资源开发因缺乏统一规划,导致五都督府下辖的军队各自为战。
甚至为争夺矿脉爆发小规模冲突;更关键的是,朱权时代确立的 “皇帝直管六部” 体制,在疆域扩大后效率骤降,一份从太平洋南端的奏报送到京城,需经七道审批流程,耗时往往超过一个月。
此时,已在明国退位荣养的太上皇朱权,通过锦衣都督府传回了长达万字的《宁政革新策》。朱权在策中直言:“疆土倍增而制度不变,犹以小舟载重物,倾覆必矣。”
他建议朱奠培 “借思想浪潮之势,行制度转型之实”,核心是在保留皇室财产与象征地位的前提下,逐步实现权力架构的现代化。这份策论成为宁国改革的总纲,朱奠培随即成立由七位心腹大臣组成的 “革新筹备处”,开始推动具体措施落地。
宁国改革的第一步,是在六部之上设立内阁。与虞国的计划经济主导、越国的君主立宪不同,宁国内阁的设置带有明确的过渡性质。按《宁政革新策》的设计,内阁总理为实际行政首脑,统管六部及五都督府事务。
其任免需经 “国务会议” 半数以上成员同意,国务会议由各省督抚、军方将领及士绅代表共五十人组成,取代了原有的 “廷议” 制度。朱奠培在首次国务会议上明确:“内阁总理需对全国政务负总责,朕仅保留礼仪性职权。”
为确保过渡平稳,首位内阁总理由跟随朱奠培多年的老臣徐有责担任。徐有责曾主持夏国旧地的接收工作,熟悉跨区域治理,且在军方与士绅阶层中均有较高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