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大国改革(一)
这股思潮影响的不仅仅是南洋的那些小国,大国也同样受到了这股思潮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这些大国无意之间的行动,再加上有心人的推动才促成了这股思潮的兴起,越国的改革序幕,始于朱瞻壑的退位诏书。
在联邦事务总理任期结束之后,回到越国的朱瞻壑便以“朕躬渐衰,难承重任”下达退位诏书,这封在越国上下并未引发太大震动,自朱祁锂被立为太子起,朱瞻壑便逐步将政务移交,十数年间的历练早已让朝野认可这位继承人的能力。
时年三十四岁的朱祁锂,在继位大典上发表的施政演说,未提任何虚言,直接列举越国当前面临的七项核心问题,其中便包括国营资本与私营资本的权责划分、行政效率与分权制衡的矛盾、基层治理的响应滞后等,句句直指制度痛点。
这份清醒的认知,源于朱祁锂长达十五年的岗位历练。从孟母(孟买)港的海关查验员到吴中省的民政厅长,从国营钢铁公司的运营总监到内阁辅政大臣,越国行政体系的基层、中层、高层岗位,他几乎轮值过半。
这些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朱昭熙当年为越国设计的君主立宪框架,虽在立国初期适配了资本主义发展需求,但随着工业规模扩大与社会结构变化,诸多细节已显滞后。
继位后的第三周,朱祁锂在勤政殿召开首次御前会议,参会者包括内阁首辅、财政大臣、工商大臣、最高法院院长及五名私营企业代表。会议议题只有一个:重新界定国营资本与私营资本的经营范围。
“国营资本占比过高,会抑制市场活力;完全放开私营,战略产业又会失控。”朱祁锂开门见山,抛出核心矛盾。越国当前的经济结构中,皇室直接掌控的国营企业涉及港口、钢铁、军工等领域,资产规模占全国总资本的42%。
远超朱昭熙当年设定的“不超过30%”的上限。这些企业虽由内阁代管,但其人事任免、投资决策需经皇室签字确认,导致效率低下,某国营钢铁厂的技术改造方案,从提交到获批耗时八个月,期间私营钢厂已完成同类改造,抢占了三成市场份额。
私营资本则集中在纺织、粮食加工、航运等轻工业领域,受限于政策壁垒,难以进入高利润的战略产业。
五名私营代表在会上反映,申请参与港口扩建项目的私营企业有17家,最终仅2家获批,且被限定在非核心区域运营。“不是我们不愿投入,是规则不透明。”最大的私营航运公司老板直言,“国营企业的亏损可以由国库补贴,我们赔不起。”
会议持续两天,形成初步方案:将现有国营产业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绝对国营”,包括军工、货币发行等,由皇室直接管控,内阁负责日常运营,禁止私营资本进入。
第二类为“有限开放”,包括港口、地方铁路、钢铁冶炼,允许私营资本持股。但国营资本需保持51%以上的控股权,且重大决策需经议会审议。
第三类为“完全放开”,包括纺织、粮食加工、民用航运等轻工业,国营企业逐步退出,三年内完成私有化改造,仅保留行业标准制定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