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动力革命(第2页)
推动动力革命的另一关键举措是铁路建设。朱昭熙将铁路视为“工业文明的血管”,亲自规划了虞国本土及北熙洲的铁路网络。从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的铁路干线被列为头号工程,这些线路长达数万公里,需穿越山脉、草原与冻土带。
工程采用了改良后的蒸汽机车,其动力系统借鉴了海军舰艇的锅炉技术,牵引能力较早期机车提升三倍。铁路建设不仅带动了钢铁、煤炭等产业的发展,更实现了人员与物资的快速流通,为虞国的工业化奠定了物理基础。
在推广应用技术的同时,朱昭熙并未忽视基础科学的重要性。她下令扩建皇家科学院,设立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研究所,并从各大高校选拔优秀学者充实研究队伍。
与以往注重“实用”不同,此次基础研究强调“理论体系的构建”。例如,物理学研究所开始系统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尝试建立统一的力学理论;化学研究所则专注于物质成分的分析与元素性质的归纳。
朱昭熙要求这些研究必须形成规范的学术论文与理论着作,而非零散的经验总结。她亲自参与了《虞国基础科学纲要》的编撰,试图将现有的科学发现进行系统化梳理。
尽管这些理论在后世看来仍显粗糙,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却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深化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虞国的动力革命,至此不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修修补补,而开始具备科学理论的指导。
值得朱昭熙注意的是,虞国的动力革命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如果以原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准来衡量,虞国在动力技术(如蒸汽机)方面已达到初期水平,甚至在某些应用领域有所超越。
但在冶金、纺织、采矿等配套产业,其技术水平仍参差不齐,部分环节仍依赖手工劳作。这种“动力先行,其他滞后”的特征,既是虞国依托军事技术积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结果,也反映出其工业体系的结构性矛盾。
朱昭熙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她将动力革命视为撬动整个工业体系升级的杠杆——通过蒸汽机的普及推动能源结构与动力方式的变革,进而倒逼其他产业的技术革新。
而铁路建设则是连接这一链条的关键节点:它既需要大量的钢铁、机械等工业产品,又能促进原材料与制成品的流通,为工业规模化生产创造条件。
大明联邦二十年的虞国,在朱昭熙的主导下,让虞国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动力革命。这场革命并非自发形成的技术演进,而是由国家力量推动的系统性变革。
它以军事技术民用化为起点,以铁路建设为纽带,以基础科学理论构建为支撑,试图在一个跨越式发展的移民国家中,夯实工业文明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