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动力革命
大明联邦二十年,武洲战事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联邦内部的权力交接便已提上日程。朱瞻壑在担任联邦事务总理期间,凭借对武洲战局的统筹调度与六大强国的利益平衡,稳固了大国在联邦中的主导地位。
当他卸任后,扬国皇帝朱瞻塙在大明联邦大国和小国的共同推举下,毫无悬念地当选为新一任联邦事务总理。
此次选举的顺利程度远超往届,要知道朱瞻壑当年成为联邦事务总理,那是和大国和小国各种的利益妥协,各种的阴谋算计,这才成功,而朱瞻塙则相当的顺利。
对于联邦内的中小藩国而言,南武洲的藩地分封事宜仍需六大强国的支持与资源倾斜。他们的宗室子弟能否在伊比利亚、亚平宁等半岛立足,取决于大国在基建、军事保护及技术输出上的态度。
因此,在选举中,这些小国几乎一致支持朱瞻塙,以换取大国对其藩国建设的承诺。这种基于现实利益的妥协,使得朱瞻塙的当选过程几乎没有受到实质性挑战,也标志着六大强国对联邦事务的掌控力进一步强化。
解决了联邦层面的事务,朱昭熙即刻返回虞国。彼时的虞国在武洲战役中接收了大量资源与人口,国力达到新的峰值,但她并未沉浸于扩张的成果,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为迫切的技术革新。
此前在研究电报的过程中,她意识到了基础科学的薄弱是技术突破的最大瓶颈,尽管虞国在航海仪器、天文学、蒸汽动力等领域已取得显着进展。
但电磁理论、材料科学等基础学科的积累仍严重不足,短期内根本没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础理论储备,甚至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理论储备都没有那么完善。
朱昭熙决定调整策略,将重心从“跨越式创新”转向“现有技术的深度推广与民用转化”。
虞国的技术储备本就雄厚,尤其是在航海领域:蒸汽快船的普及使跨洲航行时间缩短近半,精密航海钟的应用提升了定位精度,而船舶动力系统的迭代更是让虞国海军在武洲战役中展现出压倒性优势。
但这些技术大多集中于军用与航海领域,在民用工业、农业及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
“军用技术民用化,不是简单的下放,而是要构建完整的技术推广体系。”朱昭熙在虞国皇家科学院的会议上强调。
她下令将海军部、军械局等部门的技术文档进行系统梳理,筛选出可民用的部分,去除核心军事参数后,编制成技术手册。这些手册涵盖了蒸汽机维护、金属冶炼工艺、基础机械设计等内容,以极低的价格向民间工坊、企业开放借阅,并配套设立技术培训站。
虞国的动力革命由此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首当其冲的是蒸汽机的民用推广。在此之前,蒸汽机主要用于船舶动力与部分矿山的抽水设备,而朱昭熙要求将其应用扩展至纺织、冶金、采矿等多个领域。
皇家科学院的工程师们对船用蒸汽机进行改良,降低其体积与能耗,使其更适合工厂场景。坤泽城的纺织厂率先引入蒸汽动力纺织机,生产效率较传统手工纺织提升十倍以上,带动了整个纺织行业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