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孔老二(第2页)

历代统治者也乐得利用这面“文化大旗”。朱元璋给孔府赐田,康熙在孔庙行跪拜礼,看似尊崇圣裔,实则是用虚衔换取道统背书。而孔家则心安理得地享受着“优免差徭”的特权,将儒家道统异化为家族谋利的工具。八百年间,孔府的青砖黛瓦下,流淌的不是圣贤血脉,而是精明算计的政治油滑。

这种无原则的“实用主义”,让孔氏家族在改朝换代的血雨腥风中始终稳如泰山。但也正因如此,他们抛弃了“威武不能屈”的士人风骨,将千年道统降格为权力博弈的棋子。所谓“圣裔”,不过是在历史夹缝中经营特权的世袭掮客,用祖宗的名义换取荣华富贵,最终让“衍圣公”的封号,沦为了政治投机的代名词。

孔家能一直延续到现在,靠的就是懂得审时度势。几百年来,不管谁当皇帝,是宋朝、元朝,还是明清,孔家都能及时认新主子。人家刚坐稳江山,孔家就主动去表忠心,帮着新朝廷用儒家那套道理,给自己的统治找正当理由。

这么做当然不是白忙活。每回站队成功,朝廷就会给孔家实打实的好处:免税的田地、世袭的官职、盖大宅子的赏赐,这些特权一代代传下来,让孔家成了“铁打的贵族”。哪怕外头改朝换代杀得血流成河,曲阜孔府的日子照样安稳。

说穿了,孔家的聪明就在于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招牌,变成了跟朝廷谈条件的资本。他们明白,统治者需要儒家这套理论来管天下,就主动配合,用“尊孔”的名义换自家的荣华富贵。这份现实劲儿,让孔家在乱世里总能找到活路,成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常青树”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