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8章 年 1 月:发射前的人员压力
卷首语
【画面:1969 年 1 月的卫星发射场测试中心,19 路数据指示灯在控制台一字排开,绿色数据流如瀑布般滚动,与 19 位基础密钥的红色刻度形成 1:1 对应。特写优先级旋钮指向 “37 级”,与核心参数轨道参数的显示框精准对齐,密码机的运行计时器显示 “72:00:00”,与 3 天 x24 小时的测试周期完全吻合,成功率仪表盘的 “99.3%” 数字与 1968 年 12 月自愈成功率形成 0.1% 递进。数据流动画显示:19 路并发 = 19 位基础密钥 x1 路 / 位,37 级优先级 = 核心参数重要性分级 37 级 x1 级 / 参数,72 小时无故障运行 = 3 天 x24 小时 / 天,99.3% 成功率 = 历史最高值 99.2%+0.1% 压力增益,四者误差均≤0.01%。字幕浮现:当 19 路数据同时涌通信链路,37 级的优先级与 72 小时的运行共同验证密钥强度 ——1969 年 1 月的测试不是简单的流程检查,是发射前对加密系统的终极承压考验。】
【镜头:陈恒的铅笔在并发数据流程图上划出 19 条平行线,笔尖 0.98 毫米的痕迹与 37 级优先级刻度形成 1:10 比例,与 1964 年齿轮模数标准呼应。技术员调校密码机参数,19 路数据的指示灯与 37 级优先级旋钮同步闪烁,计时器的 “72 小时” 数字与测试日志的天数标记完全吻合,成功率显示器的 “99.3%” 数值与 1968 年自愈成功率形成渐变曲线。】
1969 年 1 月 7 日清晨,卫星发射场的测试中心弥漫着机器运行的低鸣,19 台数据发生器的指示灯同时亮起,在控制台织成一片绿色光海。陈恒站在测试总指挥台前,指尖轻触冰冷的优先级控制面板,面板上 37 级的刻度被反复摩挲得发亮,1968 年 12 月的可靠性评估报告摊在台角,“97.2% 自愈成功率” 的字样旁标注着 “需提升至发射标准”。
“19 路并发数据准备就绪,核心参数已加载 37 级优先级。” 技术员小李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紧张,他反复核对参数表,指尖在 “轨道参数”“设备状态” 等核心项上划过,这些参数的优先级编号与 1968 年 9 月密钥管理系统的 37 级标准完全一致。陈恒点头示意启动测试,密码机的运行指示灯开始按 19 次 / 分钟的频率闪烁,与 19 路并发数据形成共振。
测试进行到第 19 小时,首次出现优先级冲突:轨道参数与燃料压力数据同时请求 37 级通道。控制台发出轻微警报,陈恒立刻调出优先级仲裁机制,参照 1968 年 6 月弹道冗余密钥的逻辑,将轨道参数的优先级微调至 37.1 级,冲突瞬间解除。他在日志上标注:“核心参数需保留 0.1 级缓冲区间,与 1964 年齿轮公差 0.037 毫米形成比例对应。”
连续三天的测试中,测试中心实行轮班值守,陈恒负责每天凌晨 3 点的关键时段监测。这个时段的宇宙噪声最低,与 1967 年 10 月异地校准的最佳时段一致,他盯着密钥匹配成功率曲线,数值稳定在 99.2%-99.4% 之间,波动幅度正好 0.2%,对应 37 级优先级的第 37 级容错阈值。老工程师周工换班时感慨:“1967 年在沙漠测试红柳枝支架,现在在发射场测试 19 路数据,设备进步了,但参数严谨性没变。”
1 月 10 日午后,测试进入第 48 小时,密码机的散热风扇突然转速下降,机身温度升至 50c。陈恒立刻检查温度传感器,发现是 19 路并发数据导致功耗激增,他启动备用散热系统,同时将非核心参数的优先级临时下调 3 级,温度在 0.98 分钟内回落至正常范围,密钥匹配成功率未受影响,仍保持 99.3%。
测试期间的极端场景模拟中,团队人为注入 3.7% 的错误数据,验证系统容错能力。陈恒盯着错误拦截日志,发现 37 级优先级的核心参数错误全部被拦截,次要参数的错误率控制在 1.9%,与 19 路并发数形成比例对应。“错误注入量需严格控制在 3.7% 以内,这是 37 级优先级的安全冗余上限。” 他在测试总结上注明,笔尖力度 37 克力的刻痕深度 0.098 毫米,与齿轮模数标准形成 1:10 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