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随竹影 作品

隋唐演义 第81到第85回(第2页)

计策既定,一日,高力士见杨贵妃独自凭栏赏花,口中正低声吟诵《清平调》,面带得意之色。他四顾无人,趁机奏道:“老奴原以为娘娘听闻李白此词,会对他怨恨刻骨,为何反如此喜爱?”杨贵妃惊讶地问:“有何可怨恨之处?”高力士道:“他说‘可怜飞燕倚新妆’,这是将娘娘比作赵飞燕。试想赵飞燕当年做了何等事,竟用她来相比,这分明是在讥刺娘娘,难道娘娘不曾察觉?”

原来玄宗曾读过《赵飞燕外传》,见书中说赵飞燕体态轻盈,临风而立时常常担心会被风吹走,便曾对杨贵妃戏言:“若换作你,任凭风吹多少都无妨。”这实则是嘲笑杨贵妃丰腴。杨贵妃本就体态丰满,梅妃曾讥讽她为“肥婢”,她最恨别人说她胖。李白以赵飞燕相比,她原本心中暗喜,却被高力士这般曲解,暗指赵飞燕私通燕赤风之事,影射她与安禄山的传闻,正戳中她的隐忧。杨贵妃顿时变了脸色,心中对李白生出怨恨。

自此,杨贵妃每逢在玄宗面前,便说李白纵酒狂歌、放浪不羁,毫无君臣之礼。玄宗屡次想提拔李白,都被杨贵妃阻拦。杨国忠也因曾为李白磨墨而深以为耻,时常进献谗言。玄宗虽极其欣赏李白,却因宫中众人不喜他,便不再召他参加内宴,也不让他在殿中留宿。李白明知是小人从中作梗,便上疏请求辞官归乡。玄宗哪里舍得放他离去,下旨温言抚慰,不允所请。此后,李白更是狂饮放歌,只愿在醉乡中忘却尘世纷扰,正应了那句:**安得山中千日酒,酩然直到太平时。**

第83回 施青目学士识英雄 信赤心番人作藩镇

古来成就鸿功大业、享受高爵厚禄的英雄豪杰,往往起初困顿最终亨通,先处危难后显荣耀。正所谓上天要降下大任,必定先扰乱他的所作所为。不仅大才常被屈于小用,甚至无端遭遇重祸,险些断送性命,却能绝处逢生,遇到有眼光、有识见的人倾力相救,才得以安然无恙。随后渐渐时来运转,建功立业,加官进爵,天下后世无不赞叹其功高一代,羡慕其位极人臣。却不知这全亏了昔日救他的君子,能识人、爱惜人才,为国家留住英雄豪杰,以扶危定乱。而那些小人,起初互相依托,后来互相猜忌,起初养痈遗患,后来纵虎为患,只顾用巧言迷惑君主,利己害人,哪管国家后患,实在令人痛心可恨。

话说李白被高力士进献谗言,致使杨贵妃心生嗔怪,因此玄宗不再召他到内殿供奉。李白见此情形,便上疏请求辞官。玄宗原本极其爱惜他的才华,下旨温言抚慰挽留,不准他辞官。李白于是更加放纵饮酒,以此躲避嫌怨。他的酒友除了贺知章,还有汝阳王李琎、左相李适之以及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等人,都喜好豪饮,李白时常与他们往来饮酒。杜甫曾作《饮中八仙歌》描述:

- 贺知章骑马如同乘船摇晃,醉眼朦胧落入井中竟能在水底眠。

- 汝阳王饮下三斗酒才上朝面圣,路上遇见酒车便流涎不止,恨不得被封到酒泉郡。

- 左相李适之每日饮酒花费万钱,饮酒如长鲸吸尽百川,衔杯称自己是乐圣避贤之人。

- 崔宗之是潇洒的美少年,举杯白眼仰望青天,身姿皎洁如玉树临风。

- 苏晋在绣佛前长期斋戒,醉中却常常违背禅规。

- 李白饮酒一斗能作百篇诗,在长安市上的酒家眠宿;天子召见他却不上船,自称是酒中仙。

- 张旭饮三杯酒便展现草圣才华,在王公面前脱帽露顶,挥毫落纸如云烟般潇洒。

- 焦遂饮五斗酒才精神焕发,高谈雄辩令四座惊叹。

李白每日与这几位酒友饮酒吟诗,不知不觉又在京城度过了一段时间。一日酒后,他在朝门外偶遇安禄山,安禄山欺负他醉酒,言语戏谑,未免有所冒犯。李白乘着酒兴,将安禄山痛骂一番,安禄山十分愤怒,无奈他是天子爱重之人,难以加害,只得隐忍。李白自料被女子小人之辈忌恨,若不早早罢官归去,必有后祸。又见杨国忠、李林甫等人各自结党弄权,蛊惑君心,政事日益败坏。自己并非谏官,按势不能直言匡救,何必身处朝堂虚备职位,于是恳切地上了一道辞官乞归的奏疏。

玄宗知道他去意已决,召至御前当面谕示:“卿必定要舍朕而去,不便强留,准许卿暂回乡里。但卿草诏平定番邦,对国有功,岂能空手而归?然朕知卿高雅,必定无所需求,卿不可一日缺少的,唯有酒罢了。”于是亲自御笔书写敕书赐给他,敕书大致内容为:

敕赐李白为闲散逍遥学士,所到之处,官府供给酒钱,文武官员及军民人等不得怠慢。若遇有事应当上奏之事,仍听凭他具疏奏闻。

李白拜受敕命,玄宗又赐给他锦被、金带与名马安车。李白谢恩辞朝,他本无家眷在京,只有仆从人等,当下收拾行装,告别众僚友出京而去。在朝各官都在长亭设宴饯行,唯有杨国忠、高力士、安禄山三人怀恨在心,没有前来送行。贺知章等数人一直送到百里之外,才挥手告别。

李白因圣旨准许他闲散逍遥,出京后没有立即还乡,而是往幽燕一路前行,只要是有名山胜景之处,便任意行游。真个是逢州支取酒钱,过县供给费用,触景题诗,随地饮酒,好不快意。一日行至并州地界,当地官员都来迎候,李白一概辞谢,只借公馆安顿行李,带了几个从人骑马出郊外,想要游览本地山川。

正行进间,只见一伙身着军牢服饰的人,执戈持棍押着一辆囚车飞奔而来,见李学士马到,便闪到一边让路。李白看那囚车中囚着一个汉子,头如圆斗,鬓发蓬蓬;面似方盆,目光闪闪。虽身遭束缚,若站起长约丈余;手被拘挛,倘若伸开大拇指也有尺许。仪容十分雄伟,不知为何陷入困境;相貌非同寻常,可料他将来必成大器。

原来此人姓郭名子仪,华州人氏,骨相魁梧奇特,熟谙兵法韬略,素来有建功立业、忠君爱国的志向。怎奈未遇时机,暂时屈身在陇西节度使哥舒翰麾下做个偏将。因奉军令查视余下的兵粮,却被手下人失火烧了粮米,罪及主将,按法当斩。当时哥舒翰出巡已在并州地界,因此军政司将他解赴军前正法。

李白见他仪表堂堂,便勒住马询问他是何人,所犯何罪,如今解往何处。郭子仪在囚车中诉说原由,声音洪亮如洪钟。李白心想:“此人这般仪表,定是英雄豪杰。当今天下将多事端,如此品格相貌,正是为朝廷所用的人才、国家的柱石,岂能轻易斩杀?”便吩咐手下众人:“你们到节度军前暂且不要解进去,待我亲自见节度,替他说情免死。”众人不敢违命,连声应诺。

李白回马傍着囚车而行,一边走一边慢慢试问他些军机武略,郭子仪应答如流,李白对他越发敬爱。说话间已到哥舒翰驻节之处,李白叫从人把名帖传给门官,说李学士来拜,门官连忙禀报。哥舒翰也是当时一员名将,平日就敬慕李白的才名,如雷贯耳,今见他亲自到访,只觉万分荣幸,随即大开营门迎接入内。

宾主叙坐,互道寒暄,献茶毕,李白便自述来意,请求宽释郭子仪之罪。哥舒翰听罢沉吟半晌说:“学士公的见教,本当敬从,但我平时节制部下军将,赏罚必须守信。今郭子仪失火烧了兵粮,按法难以宽恕,且事关重大,理应奏闻天子,我未敢擅专释放,这可如何是好?”

李白说:“既然如此,我不敢阻挠军法,只求宽期缓刑,节度公自具疏请旨;我原奉圣上敕命,听许飞章奏事,如今也具一小折代奏乞命,如何?”哥舒翰欣然允诺:“若能如此,则情法两尽了!”于是传令将郭子仪收禁,等候圣旨定夺。李白辞谢而出。

于是哥舒翰一面具奏题报,李白也立即缮写奏疏,极力陈说郭子仪雄才伟略,足以成为国家的扞卫之臣和心腹之选,失火烧粮是手下仆夫不慎,并非郭子仪之罪,乞求圣上赐恩保全,留为后用。将疏章附在驿递中星驰上奏,自己则暂留并州公馆中候旨,每日闲散逍遥。哥舒翰便同手下文官武将,连同本州地方官员,天天设宴款待,李学士吟诗饮酒作乐。

没过多久,圣旨下达,准了学士李白所奏,只将郭子仪手下失慎的仆人就地正法,赦免郭子仪之罪,准许他日后立功自效。若不是遇到识人的李学士,险些断送了落难的英雄,喜今日有幸邀得宽典,且看他将来独建奇功。

郭子仪对李白的救命之恩感激涕零,发誓定要结草衔环报答。李白告别郭子仪和哥舒翰等众官,前往别处游历。临行前,他还再三叮嘱哥舒翰关照郭子仪。此后,郭子仪凭借军功逐渐晋升为显官,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再说朝中自从李白离开后,贺知章也告老还乡了。左相李适之因为与李林甫有矛盾,被罢相归家,后来李林甫又罗织罪名陷害他,逼迫其自尽。李林甫依仗着天子的信任,手握重权,连安禄山都十分畏惧他,杨国忠虽然心怀嫉妒,但迫于形势不得不与他结为党羽。

玄宗早年连杀三个儿子之后,李林甫劝说立寿王李瑁为太子,而玄宗听从了高力士的建议,立忠王李玙为太子。李林甫对此心存疑忌,图谋陷害太子。当时户曹官杨慎矜依附杨国忠,自认是杨氏同族,又和罗希爽、吉温等人一样,都是李林甫门下的爪牙。李林甫便与他们商议,让杨慎矜上密疏,诬告刑部尚书韦坚与节度使皇甫惟明同谋废黜皇帝、拥立太子,并拉杨国忠作为证人。

原来韦坚是太子妃韦氏的兄长,皇甫惟明是边方节度使,偶然来到京城,曾拜见太子,又曾当面奏请天子,说宰相弄权。李林甫对此怀恨在心,于是借题发挥捏造罪名,企图动摇东宫的地位。玄宗览疏后大怒,幸亏高力士极力辩解,才没有公开治二人的罪,只是传旨贬削了他们的官职。太子得知后惊慌失措,上表请求与韦氏离婚。玄宗也因高力士的劝谏,没有答应太子的请求。

李林甫又密奏,请求将此事交给杨慎矜、罗希爽、吉温等人审问,并请杨国忠监审。玄宗降旨,只将韦坚、皇甫惟明赐死,事情不再深究,太子的心这才安定下来。

过了一段时间,将军董延光奉诏征伐吐蕃,未能建功,于是将罪责推给朔方节度使王忠嗣,说他阻挠军事计划。李林甫趁机让杨国忠诬奏王忠嗣想拥兵拥立太子。玄宗于是召王忠嗣入京,命三司审问。太子又惊慌失措,幸好王忠嗣是哥舒翰所推荐的,哥舒翰素有威望,玄宗也很看重他的人品,只是未曾当面见过。

如今因为王忠嗣的事情,玄宗特地召哥舒翰进宫面见,想当面询问此事的虚实。哥舒翰接到召见,星夜赶往京城,他的幕僚都劝他多带些金帛到京城活动,以救王忠嗣。哥舒翰说:“我岂是吝惜金帛的人?但如果公道还在,君主必定不会冤死好人;如果没有公道,金帛再多又有什么用?”于是轻装前往京城。

到了京城面见君主,玄宗先问了一些边务事情,哥舒翰一一奏对,玄宗十分欢喜。哥舒翰于是极力陈说王忠嗣的冤屈和太子被诬陷的情况,言语十分激切,玄宗深受感动,说:“卿先退下,朕会考虑的。”

第二天,玄宗召来三司官员面谕道:“我儿居于深宫之中,怎么会与外藩勾结,这必定是虚妄之说!你们不要再问了。但王忠嗣阻挠军事计划,应该贬官以示惩罚。”于是贬王忠嗣为汉阳太守,将军董延光也被削爵。

哥舒翰回到并州镇守,太子匍匐在御前痛哭流涕,叩首谢恩,玄宗好言安慰,从此父子相安无事。可恨这李林甫屡次制造大案,因为杨国忠有宫廷内的关系,凡是有稍微涉及东宫的事情,就让他弹劾上奏,或者作为证据。幸亏太子是高力士劝玄宗立的,高力士常在天子面前保护他,太子又仁孝谨慎,不敢得罪杨贵妃,因此才平安无事。

却不知杨家兄弟姊妹骄奢横肆的行为一天比一天严重,总之都是倚仗着杨贵妃的势力。当时民间有几句谣言说:“生男勿欢喜,生女勿悲酸。男不封侯女作妃,君看女却是门楣。”

杨国忠、杨铦与韩、虢、秦三夫人的宅院都在宜阳里,府第的豪华堪比皇宫。杨国忠和这三个夫人原本就不是亲兄妹,三个夫人中,虢国夫人尤为生活不检点且奢靡无度,每建造一堂一阁,都要花费巨万资财。如果看到别人家建造的有超过自己的,就立刻拆毁重新建造,土木工程的劳作从不停歇。

她的宅院与杨国忠的宅院相连,往来最为便捷,于是便与杨国忠有了不正当的关系。杨国忠入朝时,有时竟然与虢国夫人同乘一辆车,见到的人无不暗中嘲笑,而二人却泰然自若,不以为耻。

安禄山也趁机与虢国夫人往来密切,夫人私下将自己生平最喜爱的一枚玉连环赠给他。安禄山欣喜若狂,将其佩戴在身旁,没想到在一次宴会中更衣时,被杨国忠看到。杨国忠因为安禄山近日对自己态度傲慢,心中本就不平,如今见到这枚玉连环,认出是虢国夫人的物品,知道他们二人有私情,于是对安禄山恨之入骨。

他时常在言语之间,隐晦地用安禄山与杨贵妃暗中往来的事情作为危言来恐吓他,又常常秘密对杨贵妃说,安禄山行为不端,外面议论纷纷,万一被天子察觉,这可不是小事,为祸非同小可。杨贵妃听了杨国忠的话,心中着实疑虑恐惧。

一日,玄宗在昭庆宫闲坐,安禄山侍坐在旁边,玄宗见他肚子大得超过膝盖,便指着开玩笑说:“你这肚子大得像抱着个瓮,不知里面藏着什么?”安禄山拱手回答:“这里面没有别的东西,只有一颗赤心罢了!臣愿尽这颗赤心来侍奉陛下。”玄宗听了安禄山的话,心中十分高兴。

却不知人心难测,安禄山自称有赤心,可他的心却黑如墨汁。玄宗待安禄山如同腹心,而安禄山对玄宗却全是贼心、狼心、狗心,真是负心丧心。人们正对此切齿痛心,恨不得立刻剖开他的心看看,他却还哄骗别人说是赤心,可笑玄宗还没察觉他的狼子野心,竟然相信他是真心,真是痴心。

闲话少说,且说当日玄宗与安禄山闲坐了半晌,回头问左右:“妃子在哪里?”此时正值春深时节,天气还很暖和,杨贵妃正在后宫沐浴,宫人回报玄宗说:“妃子洗浴刚完。”玄宗微微笑着说:“美人新浴,如同出水芙蓉,让宫人立刻宣妃子来,不必再梳妆了。”

不一会儿,杨贵妃来到,你道她新浴之后是什么模样?有一曲《黄莺儿》描绘得好:“皎皎如玉,光嫩如莹。体愈香,云鬓慵整偏娇样。罗裙厌长,轻衫取凉,临风小立神骀宕。细端详,芙蓉出水,不及美人妆。”

当时杨贵妃以慵懒的妆容和随意的服饰翩翩而至,更显得风姿艳丽非同寻常。玄宗见状,满脸堆起笑意。恰好有外国进贡的异香花露,他便取来赐给杨贵妃,让她对着镜子匀面,自己则移座到镜台旁观看。杨贵妃匀面完毕,将剩余的花露染在手掌上轻扑手臂,不经意间酥胸微微袒露,衣袖宽退,隐隐露出了双乳。玄宗见了,赞叹道:“妙啊!软温好似鸡头肉。”

安禄山在一旁,不禁脱口而出:“滑腻还如塞上酥。”话一出口,他便自觉唐突,顿时局促不安,杨贵妃也惊于他言语失当,生怕玄宗起疑,暗暗捏了把汗。宫女们听了这话,也都惊愕变色。然而玄宗全然不在意,反而喜滋滋地指着安禄山说:“可笑这胡儿也知道酥的滋味。”说罢哈哈大笑,杨贵妃也随之笑了起来,众宫女们也都含着笑意。唉!若不是亲手抚摩过,怎会知道那如酥般的滑腻触感?只当他真是满腹赤心,付之一笑毫不猜疑。

安禄山只因平时与杨贵妃戏谑惯了,如今在玄宗面前一时失口,幸好玄宗没有起疑。但杨贵妃已先被杨国忠的危言触动,担心惹出事端。从这天起,每次见到安禄山,她都再三私下叮嘱,让他言语谨慎、出入小心。安禄山也知道杨国忠对自己心怀嗔怪,怕被他算计,又想到杨国忠还不足为惧,那李林甫最能洞察人心隐微,才是不好惹的角色。如今杨、李二人交情正合,倘若他们合谋对付自己,定会十分不利,不如讨个外差暂时避开,还能慢慢图谋远大之事。只是担心杨贵妃与虢国夫人不舍得他走,因此犹豫不决。

另一边,杨国忠心想:“安禄山将来必定会与我争权,我必须翦除他。但他正受天子宠幸,又有杨贵妃与虢国夫人等人相助,急切间难以动摇,不如设法把他弄到边上去,再慢慢算计。”正筹划时,恰好李林甫上奏疏,请用番人为边镇节度使。原来唐朝边镇节度使都任用有才略、有威望的文臣,若有功绩便可入朝为相。如今李林甫独自专权,想断绝边臣入相之路,便奏称文人为边帅会怯于矢石,无法御侮,不如尽用番人,他们勇猛善战,可为国家扞卫。玄宗准奏,于是边镇节度使都改用番人。

杨国忠趁机想遣发安禄山出去,便上疏说:“河东是重地,固然需用番人为帅,但必须选番人中有才略、有威望者镇守,非安禄山不足以当此重任。”玄宗览疏后深以为然,立即召安禄山来面谕:“你以满腹赤心事奉朕,本应留你在京做侍卫,但河东重镇非你不可,今暂遣你出为边帅,仍许不时入朝奏对。”随即降旨任命安禄山为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赐爵东平郡王,限期赴任。

安禄山听闻任命,倒也符合他的心意,叩头领旨后即日入宫拜辞杨贵妃,两人依依不舍。杨贵妃将他叫入密室,执手私语:“你此次远行,皆因我兄长猜忌。我们欢叙多时,一旦远离实在不忍。但你在京日久易起嫌疑,出为外镇未必不是福气。你放心前去,我自会派心腹与你通信,早晚在天子面前留心照顾你,你只管去图功立业不必疑虑。”安禄山点头应诺。正说间,宫人传报三位夫人入宫,杨贵妃与她们接见叙礼,安禄山也一一相见。虢国夫人得知安禄山即将远行,心中怏怏不乐,无奈朝命已下无可挽回。安禄山不敢在宫中久留,随即告辞出宫。

临行时,玄宗在便殿设宴,安禄山谢恩辞朝赴镇,李林甫等人设席饯行。饮酒间,李林甫举杯相劝:“安公为节度使出镇大藩,责任不轻,凡事须熟计详审、合情中理。我虽身在朝堂,但各藩镇利弊日夜经心、声息皆知,今三大镇得安公为节度使,正足为朝廷屏障,望好自为之。”这几句话明里是笼络,实则是挟制。安禄山平日本就畏惧李林甫,听后唯有唯唯听命,还恭谨逊谢:“禄山才短气粗,担当此任深惧不能胜任,敢不遵明训?诸凡不到之处,全赖相公照拂。”说罢作揖拜辞起行。

前一日杨国忠曾设宴为安禄山饯别,他托故未去,这日杨国忠假意来相送,安禄山心怀怨愤,傲慢地不行礼,杨国忠大怒,心中愈发怨恨。

安禄山到任后,查点军马钱粮、训练士卒、屯积粮草,坐镇范阳,兼制平卢、河东,从永平以西至太原,凡东北一带要害之地皆归其统辖,声势日益强盛骄恣。后人有诗叹道:“番人顿使作强藩,只为奸臣进一言。今日虎狼轻纵逸,会看地覆与天翻。”

第84回 幻作戏屏上婵娟 小游仙空中音乐

自古以来,神怪之事不常见,但也并非完全没有。正直君子能见到怪异却不以为怪,怪异之事便不再发生,这是因为正直的心性与浩然正气能战胜它们。孔子不谈论怪异,也不谈论鬼神,因为怪异不值得谈论,鬼神也不必谈论。人只要循着正道行事,自然妖孽无法作祟,即便鬼神也会听从于己。而那些奸邪之辈,平日所作所为违背常理、令人惊骇,他们本身就是家国的妖孽,又何怪乎妖孽突然出现?这就是所谓的“妖由人兴,孽自己作”。至于身为天子,不致力于修养实在的德行、推行实在的政治,却被神仙幽怪之说迷惑,就会有一班方士术者与之周旋,他们或高谈长生不老,或故作神通游戏,这些对身心毫无益处,只会让人受到迷惑,前代的秦始皇、汉武帝都可为鉴。

话说杨国忠趁机将安禄山遣发出去,少了个争权夺宠的人,眼前只剩李林甫一人难以动摇。李林甫生性阴险,天子又十分信任他,宠眷隆重。一日,玄宗降旨命百官在尚书省公阅岁贡之物,阅毕回奏,之后竟命将本年贡物用车载往李林甫家中赏赐,其宠眷之深可见一斑。李林甫之子李岫也在朝为官,心中很有盈满招祸的恐惧。他曾随李林甫在后园闲步,见一役夫在树下倦卧,便私下对李林甫说:“大人久专朝政,仇怨满天下,倘若一旦祸患突发,想要像这役夫一样高卧,怎么可能呢?”李林甫默然不答。从此他常担心有刺客侠士暗算自己,出行时步骑百余人左右护卫,前哨在数百步外辟人除道;居住时重门复壁,如防大敌,一夜多次迁移卧榻,连家人都不知他身在何处。

而杨国忠却不同,他自恃有后宫的威势,官居右相之尊,一味骄奢淫逸,既不怕人嗔恨,也不管人耻笑。时值上巳之日,杨国忠奉旨与弟弟杨铦及诸位姨姊妹齐赴曲江修禊。五家各为一队,各穿一色衣裳,姬侍女从不计其数,新妆炫服,相映如同百花焕发。他们乘马驾车,不用伞盖遮蔽,路旁观者如堵。杨国忠与虢国夫人并辔扬鞭,相互调笑,众人直游玩到傍晚,乘烛而归,一路上遗落了不少簪子鞋子。杜甫在《丽人行》中写道:“三月三日天气清,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肤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韩虢秦。紫驼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沓实要津。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当日一行人游玩过后,次日都入宫见驾谢恩。玄宗在内殿赐宴,杨国忠奏道:“臣等奉旨修禊,并非贪图宴乐,正是为圣天子及宫中眷属迎祥纳福。昨日赴曲江,威仪美盛,万里观瞻,众情欣悦,尽显太平景象,臣等不胜庆幸。”玄宗大喜道:“卿等在游戏之中不忘君上,忠爱可嘉,当有赏赐。”宴罢次日,玄宗取出内府珍玩颁赐众人,赐韩国夫人照夜玑,赐虢国夫人锁子帐,赐秦国夫人七叶冠。当时杨贵妃奏道:“陛下之前赐妾宝屏,屏上雕刻前代美人容貌,妾与她们相对,自觉形秽,今请陛下转赐妾兄国忠如何?”玄宗笑道:“朕闻国忠婢妾极多,每到冬月,他选婢妾中肥硕者环立于身后,称为‘肉屏遮风’,今将此屏赐他,远胜他家的肉屏风。”

原来这屏名为虹霓屏,是隋朝遗物,屏上雕镂前代美人形象宛然如生,各长三寸左右,以水晶为底,其间服玩衣饰等都用众宝嵌成,极其精巧,疑似鬼斧神工,非人力所能造作。后人有词为证:“屏似虹霓变幻,画非笔墨经营。浑将杂宝当丹青,雕刻精工莫并。试看冶容种种,绝胜妙画真真。若还逐一唤娇名,当使人人低应。”玄宗将此屏赐给国忠,又命内侍传述贵妃奏请之意,国忠谢恩拜受,将屏安放内宅楼上,常与亲友族眷家眷等观玩,众人无不叹美欣羡,以为是希世之珍。

一日,杨国忠独坐楼上纳凉,看着屏上众美人,暗想:“世间难道真有此等尤物?我若得一二人,便享乐无穷了。”正想念间,不觉困倦,就在榻上偃卧。刚伏枕,忽见屏上众美人一个个摇头动目,恍惚间都走下屏来,顿时长高一尺多,宛如生人,直来卧榻前一一称名号:“我是裂缯人”“我是步莲人”“我是浣纱人”“我是当垆人”“我是解佩人”“我是拾翠人”“我是许飞琼”“我是薛夜来”“我是桃源仙子”“我是巫山神女”,如此之类,不可枚举。杨国忠虽睁着眼历历亲见,身体却动弹不得,口中也发不出声音。诸美女各搬椅子列坐,少顷,有纤腰倩妆女妓十余人也从屏上下来,称是楚章华踏谣娘,于是连袂而歌,歌声极其清细。

歌罢,诸女皆起,那个自称巫山神女的指着国忠说:“你自恃权相,实为误国鄙夫,怎敢亵渎玩赏我等,还辄作妄想,殊为可笑可恶!”诸女齐拍手笑道:“阿环无见识,三郎又轻听其言,以致虹霓宝屏见辱于庸奴。此奴将来受祸不小,吾等何必与他计较,且去且去。”于是一一复回屏上。杨国忠方才如梦初醒,吓得浑身冷汗,急奔下楼,叫家下用人将此屏掩过,锁闭楼门。自此每当风清月白之夜,就听闻楼上有隐隐许多女人歌唱笑语之声,家内大小上下男女无一人敢登此楼。

杨国忠入宫,密将此事与杨贵妃说知,只隐去了被美人责骂之言。杨贵妃听闻此等怪异,大为惊诧,即转奏玄宗,欲请旨毁碎此屏。玄宗说道:“屏上诸女既系前代有名的佳人美女,且有仙娥神女列在其内,何可轻毁?吾当问通元先生与叶尊师,便知是何妖祥。”

你知道通元先生和叶尊师是谁吗?原来玄宗最喜欢神仙之道,从前唐高宗尊奉老君为玄元皇帝,到玄宗时又求得李老君的遗像,十分恭敬礼拜,下令天下都建立庙宇,招住持侍奉。于是方士之辈竞相进献。有人推荐方士张果,说他是当世神仙,玄宗以礼召至京师,拜为银青光禄大夫,赐号通元先生;又有人推荐方士叶法善,说他有奇术,擅长符咒,玄宗也以礼召来京师,称他为尊师。其他方士虽然很多,但只有这二人最为着名。

当时玄宗把杨国忠所说屏上美人出现的事情询问他们。张果说:“妖由人兴,这必定是杨相看到屏上的娇容,妄生邪念,所以妖孽应念而生,叶师治理就足够了!”叶法善说:“凡是宝物容易成为精怪,何况人心感触,自然显现灵异。臣应当书写一道符,在屏前焚烧来镇住它。今后观看这屏风的人,不得玩亵。每逢初一、十五,用香花供奉,自然平安无事。”

玄宗便请叶法善亲手书写正乙灵符一道,派内侍交给杨国忠,并且传述二人的话。杨国忠听说妖由邪念而生,自己不觉毛骨悚然,随即登楼展开屏风,将符焚烧。焚烧符的时候,只见满楼电光闪烁。从此以后,楼中安静,绝无声音。到初一、十五瞻礼的时候,说也奇异,看见屏上众美人更加光彩夺目,但看去自有一种端庄的气度,觉得比以前不同了。正是:正能治邪,邪不胜正。以正治邪,邪亦反正。

玄宗听说后,更加相信叶法善的神术。一天,玄宗私下问叶法善:“张果先生道德高妙,我常常询问他的生平,但他只是笑而不答,为什么呢?”叶法善说:“他的生平,即使是神仙之辈也不能推测。只知道他在唐尧时,曾官为侍中。至于他的出处履历,只有臣知道,其他人不知道。”玄宗高兴地说:“尊师请试着说说。”

叶法善说:“臣害怕灾祸降临,所以不敢直言奏闻。”玄宗说:“尊师是神仙中人,有什么灾祸可惧,希望不要托词隐秘。”叶法善沉吟道:“陛下一定要臣直言,臣现在说出来必定立刻死去。陛下如果怜悯臣,可立刻召见张先生,不惜屈体求他,臣或许可以再生。”玄宗连声许诺,叶法善请屏退左右,秘密奏道:“他是混沌初分时的白蝙蝠精。”话未说完,忽然口吐鲜血,昏绝在地。

玄宗立即呼唤内侍,速传口敕,立刻召见张果入宫见驾。不一会儿,张果携杖而至,玄宗降座迎接,说:“叶尊师得罪了先生,都是我的过错。我现在代他请求,希望看在我的薄面上宽恕他。”说罢,便要屈膝下去。张果连忙起身说:“怎敢劳陛下屈尊,只是小子不该饶舌罢了!”于是用手中的杖,连击叶法善三下说:“可以转来了!”只见叶法善蹶然而醒,即时站起,整衣向玄宗谢恩,随即向张果谢罪。张果笑道:“我的杖不容易得到啊。”叶法善再三称谢。玄宗大喜,各赐他们茶果而退。

过了几天,恰好有使者从海上来,带来一种恶草,其性最毒,海上人传言,即使是神仙也不敢吃这种草。玄宗给叶法善看,问他是否认识这种草。叶法善说:“这名叫乌堇草,最能毒人,使臣吃了,也会生小病。其他神仙如果中了它的毒,性命不保。只有张果先生,或许不畏惧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