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4章 大不易(2)(第2页)
这都不算啥,王夫之的小叔王家聘跟着陶万悟负责打理朱由榔在衡阳的一些生意,由于明代对藩王的特殊政策,朱由榔不能参与工农商矿的经营,所以只能用别人的名义来做。大多数生意都用陶万悟的名义,但在衡阳也有不少生意用的是王家的名义,尽管王家没有投入银子,但朱由榔都给了多少不等的干股,这些产业每年的分红刚开始那两年只有百十两银子,可这些年越来越多,去年的分红已经超过了2000两银子。
2000两银子什么概念?
明代物价不算高,对老百姓来说最大的开销是米,明朝初几年和末期时物价曾有过一两白银买一石大米的历史,正统年间也有一两可以买四石的年景,崇祯帝国乱时还有过二两一石的物价。但总体上说明朝的物价基本是平稳的,尤其是官俸硬比例:一两银子比二石大米,对稳定货币价格有相当作用。在万历年间大多数时间和大多数地方1两银子能买2石米以上,尤其是湖广。
由宋到明,一直有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可是到了明代中后期,苏常一代手工业发展较快,松江、无锡、苏州、杭州一带,很多地方改稻为桑,原本的天下米仓已经稻米不能自足,同时长江中游的江汉平原地区进入大开发时期,湖荡洲滩被大面积围垦为农田,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而长江转输便易,湖南、湖北两省盛产稻米,两湖丰收,则天下粮足。《古谣谚·湖广谚》谚曰:‘湖广熟,天下足。’
就按1两银子2石米计算,两大人三小孩的五口之家,一年吃饱穿暖,所有花费不超过15两银子(具体算法略)。一个京官八口之家维持生计一年需银50两,基本算官宦在京师生活的最低标准了。据王世贞《斛不斛录》记载,一个刚中进士在京做官的人,需要拜见大小座主,拜会同年同乡,各种宴请,赏赐座主仆从、上官轿夫等等,林林总总细算下来最为节俭的每年需要100两银子,一般岁费300两银,多者可达600两。
再看各行业的收入,举几个例子:
街头挑担卖油的小贩:一年收入约20两。冯梦龙在万历年至天启年写有《三言》,其中《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秦重只有3两白银的本银,街头卖一年油,除去一年日用开支,还能剩余16两银。“每日所赚的利息,又且俭吃俭用,积下东西来,置办些日用家业,及身上衣服之类,并无妄废。”除去一年用度剩余16两。所以记为年收入20两。
杀猪的: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对穷秀才范进说,“每年寻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经。你问我借盘缠,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都把与你去丢在水里,叫我一家老小嗑西北风!”——《儒林外史》。一天一钱,一月3两,一年有36两。
呵呵,相比之下,王家的年收入真的很高了!
王参之研究的什么项目?
蒸汽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