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4章 大不易(2)
“回王爷,学生计划月末再去岳麓书院。”王夫之向朱由榔拱手说道。
“本该如此,多陪陪家人,你新婚不久就外出求学,到目前还没添子嗣,要好好努力,而且王院长年龄不小了,你也要多陪他说说话。不说这个了,船山,在书院参加这个社那个社了吗?”
崇祯十年(1637年),王夫之娶陶万梧之女陶氏,陶氏时年16岁。次年,王夫之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与同窗好友邝鹏升结“行社”。又于1639年10月与好友郭凤跹、管嗣裘、文之勇结成“匡社”。
“王爷说的是‘行社’吧,那是我和同窗好友...”王夫之想要解释,却被朱由榔打断。
“船山,你出外求学本王还是赞成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但只和那些学子们讨论经史子集却远远不够,在我看来,不管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甚至所有的道德文章都不能富国强兵,不能救民于水火,也救不了大明!多到民间去看看,多与佃户渔民贩夫走卒军户匠户交流,多学一些经世济民的学问会更有益处。本王不是说道德文章无用,但现在不是我们最需要的,现在最需要的是让更多的百姓吃饱饭的学问。船山,你和介之都看不上参之所研究的学问,但我可以这样向你们保证,再过十年,参之现在研究的东西会让你们大吃一惊!”
“不用十年,我现在就看得出仲兄研究的东西很不简单,而且已经很有大用了。”
王朝聘有三个儿子:王介之、王参之、王夫子,历史上在崇祯十二年(1639年),王夫之与长兄王介之、仲兄王参之赴乡试,只有长兄王介之中副榜;崇祯十五年(1642年),王夫之与两位兄长同赴武昌乡试,王夫之以《春秋》第一,中湖广乡试第五名。王夫之的长兄王介之也中举第40名,王参之落榜;王夫之与兄长王介之自崇祯十五年十一月北上参加会试,因李自成军克承天,张献忠军攻陷蕲水,道路被阻,王夫之兄弟自南昌而返。
王朝聘有两个兄弟:王廷聘、王家聘。王廷聘与兄朝聘同为伍定相学生,年十八补府文学,因科场不得志,遂遁迹林泉,诗风遒劲慷慨,意境恢宏,具有建安风骨。王夫之19岁从其读史学诗,颇受影响。有诗数百首,多散失。王家聘名声不显。
王家始祖王仲一,元末明初王仲一等九兄弟(或有七兄弟一说)跟随朱元璋反元,立下战功,之后历代皆为武将,直到王夫之的曾祖王雍,隆庆四年乡贡授武冈州学训导,后迁江西南城县学教谕。到王夫之这一代,已经全家都是读书人,所以说是望族。
望族不一定富足,历史上陶万悟是衡州府首富,王夫之于1637年也就是18岁时娶了陶万悟之女。陶氏‘产衡阳千亩侯,赀累钜玩,作合于青灯布缕之孝廉,而不挟富以骄其夫家.....’
王夫之为其妻陶氏写过诗句:“记下寒门彻骨迂,收书不惜典金珠”,意思是说陶氏不惜典当首饰帮助王夫之收购图书。
这是原历史,现在由于朱由榔的原因,已经大大的不一样了:王朝聘被朱由榔聘请任格物学院院长,年薪100两银子,王参之被朱由榔写的书吸引,对数学、物理学特别感兴趣而且天分极高,更难得的是他极其努力,所研究的项目屡有重大突破,眼下年薪200两银子,有时候还会有特别奖励,加在一起可比他父亲王朝聘挣得多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