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季秋 作品

第514章 致信湟州 (上)(第2页)

“报——!”骑士驰到近前,滚鞍下马,单膝跪地,从贴身的油布包裹中取出数封书信,双手呈上,“提举!京师急递!有御史中丞郑相公书、有童太尉府书……还有,有蔡太师府上书!”

骑士的声音不高,却如同惊雷,炸响在渠岸之上。李孝忠、呼延通等人脸色骤然一变,彼此交换着惊疑不定的眼神。

郑居中、童贯、蔡京……这些人可都是跺跺脚朝堂都要震动的大人物,就算远在湟州的他们,也曾有所听闻,如今他们的书信竟同时送到了这西北边陲的湟州?

送到了何灌手中?

何灌的瞳孔也是微微一缩。

他面色沉静地接过那厚厚一叠书信,最上面一封,信封上熟悉的笔迹让他心中稍定,那是弟子刘然的私信。

但他并未立即拆看刘然的信,而是目光扫过那些来自京城巨擘的信函,火漆封印各异,却都透着无形的沉重压力。

“知道了。”何灌的声音听不出丝毫波澜,对那信使道,“下去歇息吧。”

他随即转向李孝忠等人:“你等各自回营,督促屯垦,整军备武,不得懈怠。京中之事,非你等所能置喙,亦不必妄加揣测。”

他的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李孝忠等人纵然心中波澜万丈,此刻也只能压下重重疑虑,抱拳领命:“标下遵命!”

众人翻身上马,离去时,气氛已不复方才轻松,每个人的眉宇间都笼罩着一层忧色与好奇。

他们频频回头,看向依旧独立于高岸上的何灌,以及他手中那摞仿佛重若千钧的书信。

何灌屹立不动,直至众人的身影消失在暮色渐起的田垄尽头。

天边的最后一抹余晖,将他身影拉得长长,更显孤寂。

他缓缓低下头,目光最先落在刘然的那封信上。

指尖拂过信封,他几乎能想象到那个年轻弟子在汴京繁华却险恶的漩涡中,写下这封信时的心情。

然后,他的目光依次掠过郑居中、童贯、蔡京的信封。

这三封信几乎同时抵达,绝非巧合。

这分明是京中各方势力,在因刘然之事角力之后,将目光投向了了他这个坐镇西北、手握实兵、又是刘然恩师的边将身上。

郑居中代表着一部分与蔡京不合的朝臣,其信多半是陈述利害,或许还想拉拢自己,共抗蔡京?

童贯……这位如今权倾西北,领六路边事的检校太保,其势滔天。

自己虽得陛下信重,擢升至此位,但并非童贯嫡系。

近年来,西军中非童贯门下者,多有被排挤打压之事,连名将刘仲武似也向其靠拢。

童贯此时来信,是威慑?是拉拢?还是警告?

蔡京……这位一手推动刘然祥瑞之说的太师,他的信,内容几乎可以预见。

无非是强调圣意,让自己这个刘然的师父识时务,知进退,顺势而为,配合京中的布局。

或许,还会许诺些什么。

何灌深吸了一口带着土腥味和水汽的空气,感到一股巨大的压力从四面八方袭来。

他得陛下信重,委以开拓湟州、招刺弓箭手的重任,本欲在此有一番作为,巩固边防。

但朝堂之风,已然刮到了这湟州野。

而弟子刘然在京城的一举一动,竟如此迅速地将他这个师父也推到了风口浪尖。

他拆开刘然的信,就着最后的天光,仔细阅读。

信中,刘然详细描述了面圣、题跋、受赏的经过,也写到了蔡京、童贯两方的暗中拉拢,以及他自己内心的困惑与警惕。

最后,是弟子向师父的求教:“……然在此京华,虽得虚衔厚赏,然终日惶惶,如居累卵。恳请恩师示下,然当如何自处?”

字里行间,何灌能读到弟子的不易。

他一目十行,又反复看了两遍,尤其是关于散尽赏钱、朱勔赠仪的部分,他的眉头紧紧锁起。

“这小子……竟如此大胆!”何灌低声自语,语气中有担忧,但隐隐也有一丝极淡的激赏。

这般举动,看似鲁莽,却也是在那浑浊旋涡中,表明自身立场、划清界限的一种决绝方式。

只是,这太险了。

收起刘然的信,何灌没有立即拆看另外三封。

他知道,那三封信的内容,必然与刘然所述息息相关,甚至可能直接与刘然的举动有关。

他转身,走下高岸,向提举司衙门走去。脚步沉稳,但心思已是百转千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