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季秋 作品

第492章 李纲(第2页)

随即,他又选择了一个谨慎的措辞,“然,末将人微言轻,初至京师,于朝堂大局所知甚浅。陛下召见,天恩浩荡,刘然唯有据实奏对,恪守臣节。至于西南方略、西北防务,乃朝廷大政,宰执之责,非末将一介武夫所能妄议。”

李纲闻言,脸上掠过一丝失望,但很快又被更强的决心取代。

他叹道:“李某非欲让供奉对抗陛下,亦非让供奉卷入党争倾轧。此非臣子所为,亦非立身之道。”

而后,他又语气放缓,但更加凝重,“李某只望供奉面圣之时,能持守本心,不忘武人之责!若陛下垂询,问及军政,供奉可言边将之责在于守土,士卒之苦在于粮饷充足、甲械精良,百姓之盼在于安居乐业、不受战乱!只需秉持公心,言及实处,发于至诚,便是对社稷苍生之大功!万不可为虚名所惑,妄言开边,轻启战端,促兴兵戈!”

说罢,李纲站起身,深深一揖:“纲言尽于此,语或直切,实出肺腑,望供奉深察!告辞!”

说罢,李纲竟不顾刘然出言挽留,转身大步离去,青袍拂动,背影挺拔而决绝。

来得突然,去得干脆,如同他此番言论,不留余地,只留下一席沉甸甸的话语,在花厅中回荡。

刘然独自站在花厅中央,并未立刻移动。

李纲的话像投入平静水面的巨石,打破了他原本试图保持的审慎和距离。

他反复咀嚼着那些词句:千古之忧责、边军精锐、边防空虚、生灵涂炭……

他知道李纲说的是对的,至少部分是对的。

蔡京推动西南用兵,确有巩固权位、扩展势力的意图。而从西北抽调兵力,风险极大。

他来自边疆,比汴京大多数官员都更清楚西夏并非看似的那么虚弱。

而他自己,这个突如其来的祥瑞标签,确实正被各方利用,成为政治博弈的工具。

李纲的警告并非危言耸听。若因他之故,间接导致恶果,历史会如何记载他刘然?一个幸进的祥瑞将军?一个引发战祸的佞臣?

对于后世史书,刘然并不在意,那是身后事。

但游走于汴京市井时,那些升斗小民所说的严苛之税,以及青山寨时遭遇的种种,又在他眼前浮现。

他感到一股沉重的压力,比面对千军万马时更加复杂难明。那是一种卷入历史洪流、身不由己的窒息感。

但同时,他内心深处又有一丝奇异的感觉。李纲,这个在未来记忆中重要的人物,此刻竟如此真切地出现在他面前,对他发出几乎是孤注一掷的告诫。

这是否意味着,他刘然的出现,本身已经开始搅动历史的走向?

他缓步走到窗前,看着李纲的身影消失在何府门外的街巷尽头。

汴京的天空广阔而深邃,白云悠悠,却仿佛蕴藏着无尽的风雨。

面圣之事,已不再是简单的君前奏对,或是一幅瑞鹤图的题跋。它变成了一场考验,考验他的智慧,他的立场,甚至他的良知。

“持守本心,言及实处……”刘然低声重复着李纲的话。

他是刘然,拥有前世的记忆,知晓这片土地即将到来的苦难。

他或许无法立刻改变大势,以及扭转当今天子赵佶的想法,但至少,在即将到来的面圣之时,他不能成为,也不想成为那根错误的稻草。

他需要好好想一想,该如何在官家面前,也不负己心,更不负那些李纲口中将会“泣血”的将士与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