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季秋 作品

第474章 请帖(第2页)

这份平静如石,压得何蓟心头发沉。

他缓缓起身,走到刘然面前,目光深沉如炬:“勉之,此事非同小可。满城风雨,来势汹汹,席卷之速,绝非自发。将你与神霄雷神强行勾连,其意,绝不止于宣扬边功。是要将你彻底绑在玄天观的道法大旗之上!福祸难料!更可怖……有人欲借你搅动风云,从中渔利!”

何蓟深吸一口气,语气沉重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勉之,你已是众矢之的。”

书房死寂,烛火偶有噼啪。

何藓紧张地盯着刘然。

刘然未答。他踱至敞开的窗边。

窗外清冷月华泻地,庭院草木幽深静谧,与门外隐约可闻的狂热喧嚣形成荒诞对照。

他望着何蓟,沉默片刻,才缓缓道:“他们急了。”

“急?”何蓟、何藓同声愕然。

“西南战事胶着,耗费无度,捷报难觅。西北暂稳,然连番血战,国库早空,禁军粮饷久拖。民间怨积,人心浮动。”

刘然转身,烛光在他微黑棱角的脸上投下深刻阴影:“值此之时,汴京城需一桩祥瑞,需一位横空出世的神将,来令朝堂主战西南疆域的人,不被舆论压倒,他们也可来证大宋天命所归,证道君皇帝圣德感天,证……所有困境不过疥癣,自有神明庇佑,国运昌隆。”

刘然顿了顿道:“我青山寨一战,恰逢其时。出身微末的边军指挥使,力挽狂澜,此事本就极具煽动。再经有心人添油加醋,与神霄道法强行勾连,便成现成神迹,成粉饰太平、凝聚人心、转移视线的绝佳工具。”

“捧我为护法神将,既可彰其神迹,又能暂掩西南糜烂、国库空虚之窘,更堵悠悠众口。看,天降祥瑞护法神将,尚有何忧?岂非国运昌隆?”

他目光扫过何氏兄弟震惊凝重的脸:“背后推手,或有急于固位扩势的玄天观,或有急于转移朝堂焦点的重臣,甚或……甚至.....”

说道到这,刘然停顿了一下,那个最高位的当今天子他未曾说出。

忽略了那一位后,他随即又开口继续道:他们看中的,非我刘然,是护法神将这金字招牌,是祥瑞这麻痹人心之效,是这杆可暂稳局面、搅动风云的大旗。”

刘然走到桌边,端起何蓟面前那杯冷茶,一饮而尽。

“故我说,他们急了。”他放下杯,“若非局势艰难至此,何须用此等……近于拙劣的手段,如此急切地造神?”

何蓟只觉一股寒意自脚底窜起。刘然剖析冷酷精准,将汴京锦绣下的算计、虚弱与急迫尽数剖开。

何藓脸色煞白,刘然那言下之意,他如何猜不出来,原以为仅是构陷,未料牵涉如此深重的朝局颓势与帝王心术!

“那……如何应对?”何蓟声音干涩茫然,“总不能……”

“应对?”刘然摇头,“捧得越高,脚下根须越要扎深、扎稳。神坛之上,风光无限,实则步步深渊,一着错,万劫不复。他们欲要一个神将,我便做给他们看。只是…..”

他猛地转身,目光扫过二人,“这神将当做何事,不当做何事,何时动,何时静,该指向何方…却不能完全由他们全然操控。”

他冷静道:“我在战场上得出的道理,敌人若是强势,无法阻止,那越要沉住一口气,不能被敌人牵着鼻子走……”

话音未落,书房外骤起一阵急促却放轻的脚步声,停在门口。

福伯刻意压低带着一丝紧张的通禀声传来:“郎君,大郎君,二郎君,门外……有一人自称辛叔詹仆下遣人送来名帖,指名面呈刘指挥使。”

“辛叔詹?童太尉的人!”何藓失声惊呼,脸色剧变。

何蓟瞳孔骤缩,握椅背的手猛然收紧,指节“咔”地轻响。

辛叔詹,曾经的陇右都护!童贯心腹干将!亲遣人送帖?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刘然脸上却无意外之色。他抬手,整了整粗布衣襟,动作从容不迫。

“知道了。”刘然道:“请来人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