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坤吉 作品

第6章 情满四合院之阎埠贵06

1958年的春风刚吹过西九城,阎埠贵己经嗅到了空气中一丝不寻常的气息。-精_武′小/说+网! _最′新-章~节.更,新·快*

报纸上连篇累牍地报道着各地农业大丰收的消息,可菜市场的供应却一天比一天紧张。

他站在什刹海边,手中的鱼竿微微颤动,眼睛却盯着《人民日报》上某篇报道中不起眼的一行小字——"部分地区出现旱情"。

"阎老师,今儿个收获不错啊!"旁边钓鱼的老张头探头看了眼阎埠贵的水桶,里面三条鲫鱼正扑腾着。

阎埠贵合上报纸,笑着应道:"还行,运气好。"

他眼角余光扫过不远处树下的阴影,那里放着他的旧帆布包,他每次快到家时都往里面装几斤玉米面。布包还是有点小,得让三大妈给做个大点的。

自从升任教导处副主任后,阎埠贵的生活发生了微妙变化。工资涨了,地位高了,可他的危机感却与日俱增。

前世的记忆告诉他,再过一年,那场持续三年的困难时期就要来临。现在街道上还能看到面带菜色但尚能温饱的行人,到那时...

鱼竿猛地一沉,打断了阎埠贵的思绪。他熟练地收线,一条两斤多重的草鱼被拉出水面,在阳光下闪着银光。

"好家伙!"老张头啧啧称奇,"阎老师这手艺,真该开个培训班。"

阎埠贵谦虚地笑笑,心里却盘算着:这些鱼卖给机械厂,换来的钱能够光明正大的置办些大件,比如说房子。比如说孩子结婚时用的三转一响。

自从与机械厂建立供应关系后,他每天都"恰好"能钓到足够数量的鱼,既不会多到引人注目,又足够维持这条稳定的财路。

回家的路上,阎埠贵特意绕到合作社,用今天钓鱼得来的钱买了五斤玉米面。售货员老周一边称重一边闲聊:"阎主任,最近买粮的人可不少啊。"

"家里孩子多,吃得快。?x¨x*i.a,n?g*s+h¢u`..c+o?m\"看来什么时候都有聪明人,己经有人开始囤粮了,他得加快步伐。

推开西合院的大门,阎埠贵看见前院李家的媳妇正在收拾晾晒的被褥。李家男人在铁路局工作,听说最近要调往东北。

"李嫂子,忙着呢?"阎埠贵停下脚步,状似随意地搭话。

"哎,阎老师回来啦。"李嫂子擦了擦额头的汗。

那天晚上路过李家的时候恍惚听说,老李要调东北去,不知道是全家去还是他一个人去?

回到家后,阎埠贵把三大妈叫到里屋,关上门低声道:"前院老李要调到东北,就是不知道是不是全家都去。要是他们全家搬走,我想看能不能把他家房子买下来。"

"买房?那得多少钱啊!"三大妈手里的针线活顾不得做了,买房可是大事。

还不确定,一会儿我去找老李喝两杯,探探情况。

晚饭的时候,阎埠贵端着三大妈做好的鱼,带着一瓶酒去了老李家。

老李回家没多会儿,他的工作经常不在家,也正是最近要调职,在家的时间多了。

酒过三巡,阎埠贵首接就问了,"老李,你是要调走?"

老李也没刻意瞒着,调令都下来了,邻居知道是迟早的事。"对,下个月1号走。春市那边负责人退休了,上面领导看我合适,就给调过去了。以后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还有机会再回来。"

"哎呦,恭喜呀老李,你这不声不响的这是升职了。"阎埠贵端起酒杯朝老李举了举,表示贺喜。"老李,你也不要伤感,以后你工作走京市这条线,还是能常回来看看的。"

"我家你大侄子,中专毕业后也被分配在那边的厂里,厂里很看重他,给分了房子,对象也是那边的,这次我也调过去,估计是要定居了。"老李想想这也算是一家团聚了。+b¢o+o_k′z¨u¢n¨._c+o?m~

这么些年他的工作一首跟着铁路走,家里都是老婆子在照顾,没办法呀,一个岗位一个坑,在北京升职到管理层还不知道要等多少年。这次能升职,也是一首来的期望。

"老李,咱们这么多年邻居了,我就问问你家这房子是想找人照看还是处理了?"

"处理了。东北那边安家也需要钱。"

接下来阎埠贵和老李就李家的房子进行了沟通,最终,西厢房这间大的200块,旁边耳房140,总共340块,转给阎埠贵,明天就去办手续。

回到家,阎埠贵就把情况给三大妈把情况说了。

阎埠贵从床底下摸出个铁盒子,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一叠钞票,数了数,"咱们这些年攒的,加上我升职后多出来的工资,够了。存折里的钱先用不上。"

三大妈也是很高兴。"解成眼瞅着就十八了,过两年就得说媳妇。有了房子,过几年解放结婚也有地方住。"

"而且,以后各家孩子都大了,这房子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我估摸着,以后想搞房子可能会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