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南阳(第2页)
叛军的营地距城墙还有半里之遥,乐山曹日升等人再未遇到阻拦,径直来到了城下壕沟之前。城墙上的守军也已听到了叛军营地的喧闹,亮起了火把,有军士正在张望。
“朝廷的信使到了,速速开门!”曹日升朝城上高喊。
城楼上的士卒未敢回应,也没人开门。围城已有月余,好不容易坚守到今天,万一是敌人的奸细,谁敢在此时冒然开城门。
乐山见势不好,这样耽搁下去,追兵一到,前功尽弃。不由分说,运真气于全身,脚尖一点马鞍,纵身向城头飞去。为抵挡叛军的骑兵,南阳城的壕沟修的很宽,乐山一跃竟无法到的了城头。乐山急中生智,青城剑向前一伸,插入城墙,再一借力,猛地弹上了门楼。守城兵卒刚要高喊,乐山已来到面前,从怀里亮出颜真卿给的大唐腰牌。
士兵们看见腰牌不敢耽搁,况城下只有十来人,放进来料也无妨,于是速速打开了城门。曹日升一行顺利进城,只有一两人受了轻伤,真乃神乎奇迹。
远处山坡上的韦雪,一直看着对面南阳城喊杀声震天,但是黑灯瞎火,却不知道乐山他们是否成功,一颗心一直悬着。
来到南阳府衙,太守鲁炅已在府门口严阵以待。叛军围城以来,鲁炅夜夜和衣而睡,时时准备临敌。闻报有人自称朝廷使节,破重围而入,不知道底细,噤若寒蝉。
直到曹日升拿出圣旨宣读,鲁炅都不敢相信眼前的十数人是天兵降临,赶紧跪拜接旨。第二日一早,又将肃宗旨意在全城军民面前宣读,全城上下为之沸腾。
更让军民振奋的是城外那一千人押运的粮草。南阳城早已食尽,煮牛皮筋角而食之;米斗至四五千,有价无米;鼠一头至四百文,饿死者相枕藉,惨不忍睹。听说有粮草补给,鲁炅立刻挑选出八百尚有体力的士兵,准备出城接应。城里士卒死伤过半,还有战力的一共只剩下三千,因为缺粮,也大多有心无力,居然对抗叛军几万人坚持了数月,守城的惨烈可想而知。
乐山顾不上和鲁灵等人庆功,问了副使张文的情况,原来张副使之前守城负伤,正在家中休养,鲁太守即刻派人引着乐山前往张文府上。
得知是南阳的大救星到临,张文虽然有伤在身,还是在家丁的搀扶之下迎到了前厅。乐山说明来意,得知面前之人不仅是南阳的恩人,还是妹婿的故人,张文更是激动万分,也没什么可忌讳的,立刻让人去内堂请出了妹妹张氏。
张氏年纪不大,打扮的非常朴素,却和乐山脑海里的吴绪芝有着几分夫妻相。乐山见过礼,把自己如何认识吴绪芝,吴绪芝如何离开建宁王回敦煌驻守的前因后果向张氏一一道来,也表达了想要带张氏和吴僧统一离开南阳的意愿。
张氏心生感激,一时却不知道如何是好,望向兄长张文。张文心中明白南阳现在的情况,且不说曹日升的粮草能不能送进城,就算送进来了,但是叛军势大,围城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南阳每一天都可能危在旦夕。自己身为南阳副使,绝不可动摇军心,但妹妹一家如果有机会逃出生天,也算了自己一份心愿。所以当妹妹征求自己意见的时候,张文微微的点了点头,说道:“你们去把僧统接回来吧,问问他的想法。”
乐山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看了看张文,又看了看张氏,一脸的疑惑。
张氏看出了乐山的不解,赶紧说道:“小儿现在城中菩提寺为守城死伤的军民诵经超度,已有数日未曾回家了。”
“那就烦请夫人速速将公子接回来,我们还早做出城的准备。”乐山心里还是没有明白为什么要问这么小娃娃的想法,在他的心中,吴僧统还是当年那个不足半人高的小孩。
“这个,”张氏沉吟了一声,面露难色,对着乐山一作揖,接着说道,“可能还要请李大人同我一道前往,妾身一个人恐是无法说动这孩子。”
乐山越发不得要领,但也不便多问,请张副使备下车马,随同张氏一同前往城中菩提寺。
来到菩提寺,乐山从想起来这里竟然是故地。原来自己当年从长安流落到少林寺,承蒙王维大人救济,自蓝田至南阳,就是跟着王维的车马。这菩提寺正是分别之处,如今再见,已是十年之后。
菩提寺建于高宗永徽年间,由菩提禅师朱智勤主持营建,故而名之。南阳被围日久,城内死伤无数,菩提寺已无往日鼎盛之香火,但是乐山一行人来到山门前还是能够一窥残留的盛世庄严。
山门口并无人看守,张氏向乐山解释道,原来自从南阳被困,菩提寺里的僧人不是在寺里诵经超度,就是直接上了战场,并无多余的人手,连这寺里的几进厢房也成了救治伤患的所在,所有人都在为了守卫南阳抛弃尘俗,尽其所能。
一行人迈过前殿,四大金刚的张牙舞爪和弥勒菩萨的笑逐颜开仿佛把这世上的魑魅魍魉都隔在了外面。走进寺内,便听见梵音绕梁,仿佛清净世界。
梵音来自寺中正在进行的法会,数十个僧人盘坐在大殿前的石阶上,正在诵经,周围是匍匐在地的善男信女。此处正是当年神会讲经说法的地方,乐山定睛望去,正中的大和尚身边坐着一个留着发髻的少年,在一众和尚当中格外的醒目,此时正有一束光从乌云密布的天空里透射下来,照在他的身上。
这人必是吴僧统无疑,乐山和张氏却也不便打扰,只能在一旁默默的等待超度仪式结束。
所幸大约过了三柱香的时间,诵经声便停了下来,和尚们起身走回大殿,留下信徒们在原地叩首连连。似已有人通知了吴僧统,只见他走到一半,又折回身来,向着张氏和乐山的方向走了过了。不知为何,这小小的举动倒是引起了信众们不小的骚动,所经之处或有人合十膜拜,或有人伸手触碰,完全不像对待一个孩童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