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番外 北冥神教(第2页)
我现在还记得那一年六月,那一天,李重茂被立为帝,而舅父李旦被架空为太子太师,母亲召我和表兄商议对策,决心起事。母亲素与韦后和安乐公主不和,前太子李重俊被诬谋反之时,安乐公主与宗兵部尚书楚客想趁机陷害我母太平与舅父与李旦,诬告他们与太子同谋。后因主审官御史中丞萧至忠对中宗李显流泪进谏,二人才得以幸免于难。此时韦后、安乐一旦主政,如不先下手为强,我母与舅父全族必祸在旦夕。
我记得当时母亲问表兄,是否先告知舅父相王李旦,表兄说为了拯救社稷,为君主、阿爷救急,成功了福祉归于宗庙与社稷,失败了因忠孝而死,绝不连累父王。我现在还记得他当时说这番话得神情,也成就了我决定为他和母亲赴死的决心。
表哥自出阁之后,一直活动于禁军万骑,与万骑果毅李仙凫、葛福顺、陈玄礼等将领及禁苑总监钟绍京关系都甚好。他还让手下人网罗了不少江湖人士,对韦氏的党羽进行跟踪、暗杀。乙丑日亥时,葛福顺突袭羽林营,诛杀韦后党羽韦跨、韦播、高嵩,策反了羽林军,并攻入玄德门。李仙凫亦引兵攻入白兽门,于三更会师于凌烟阁。我与表哥引兵进入内宫,一帮武林高手提前进入内宫打开了宫门,守卫内宫的武士见状纷纷倒戈响应,韦后逃入飞骑营反被斩首,宗楚客、安乐公主、武延秀、上官婉儿等人也陆续被杀。我和表哥满手鲜血的站在皇城禁苑的城楼上,看着满城风雨,韦氏一族,凡高于马鞭之男子尽皆被杀,至此,大功告成。
此后,我们才将一切告知舅父李旦,舅父抱着表哥痛哭流涕。当日,表哥即被改封为平王,兼殿中监,押左右万骑。之后母亲迫使李重茂禅让,由舅父李旦重新即位是为睿宗。睿宗随即与大臣议立太子,按嫡长子制,宋王李成器应为太子,但李成器坚决辞让说:‘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平王有功于国,自己决不居平王之上。’众大臣也齐声附和。舅父顺水推舟,言:‘宗庙社稷之祸乃隆基平定,神明与百姓亦仰赖隆基之力。’遂封三表哥为太子。
我也因为在这场斗争中立下功劳,母亲大人和表哥对我更加青睐,官拜卫尉少卿,加银青光禄大夫,徙燕国公,封立节郡王,一时风光无限。
但是一切却在功成之后发生了变化。我母亲少时就得武则天皇帝喜爱,也是几个兄弟姐妹中天资最聪颖、行事最果断之人。早年在朝中便多有经营,如果说韦后、安乐之变,表哥隆基是冲在前面的先锋官,母上大人就是运筹帷幄的幕后统帅。因此拥立舅父睿宗之后,母亲更加权倾朝野。
母亲每次入朝,舅父皆同母亲商议朝政;母亲未上朝谒见时,舅父也会派宰相到家中与母亲询问政见。凡是母亲想干的事,舅父没有不同意的。经过她的举荐而平步青云担任要职的士人不可胜数,朝中文武百官自宰相以下,或升迁或降免,全在她的一句话。
表哥时为太子,且精明能干,又怎会甘心受我母亲摆布。母亲起初认为表哥年轻,未将其放在心上,之后发现舅父不仅对自己言听计从,对三表哥的意见也非常重视,不禁开始担心表哥的威望会威胁到自己。甚至有几次笼络朝臣,试图废太子另立,两个人的矛盾愈来愈深,连舅父都开始对此感到不安。到景云三年,舅父怕在这样下去,李唐江山又大乱,于是不顾我母亲的反对,毅然把帝位让给了李隆基,改元先天。
谁知道舅父的禅让加剧了母亲和表哥的矛盾。双方剑拔弩张、针锋相对。当时朝中七位宰相之中,有五位是出自母亲门下,文臣武将之中也有一半以上依附于她。母亲觉得大权在握,有心废帝,我不愿看到两个我最亲的人兵戎相见,也无从选择,一再劝阻母亲。谁知道母亲竟收买了宫女元氏,准备在进献给李隆基服用的天麻粉中投毒。我得知之后,实在不忍曾共患难的手足罹难,偷偷把此事告诉了表哥,让他逃过一劫,但也因此让母亲和我反目。
母亲见事情败露,已无回旋余地,于是联合窦怀贞、岑羲、萧至忠、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长史新兴王李晋、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知右羽林将军事李慈、左金吾将军李钦、中书舍人李猷、右散骑常侍贾膺福、鸿胪寺卿唐和胡僧慧范等准备发难。
而李隆基也因下毒之事提前有了警惕,与岐王李范、薛王李业、龙武将军王毛仲、殿中少监姜皎、太仆少卿李令问、尚乘奉御王守一、内给事高力士、果毅李守德打算先发制人。
我夹在双方之间,进退维谷,正在此时,母亲召我密谈。我以为母亲还是要责难我坏了她的大事,让表哥有了警惕。谁知道她说了一件让我意想不到的事,也就是今天我要对你说的事。”
薛崇简一口气说了很久,二十多年前血雨腥风的宫廷内斗,你死我活的手足相残,一幕幕在腾空的眼前展开。腾空听得已经傻了,薛崇简想对自己说的,或者说太平公主到底说的是什么?
“母亲跟我说,她已经得到消息,李隆基已有了准备,两边都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双方势均力敌,鹿死谁手也未可知。”薛崇简深吸了一口气,整个人仿佛已经回到了那个刀光剑影的年代。
“如果母亲最终败了,我需要给薛家和武家留一丝血脉。”薛崇简的眼睛红了,“这是母亲对我说的话。”
“母亲交给了我两样东西,武则天皇帝的玉玺,以及武皇帝和我母亲隐藏在各地的财富。”
“母亲跟我说,如果事发功败,薛武两家玄宗皇帝唯一有可能放过的人就是我。不仅是因为我和他从小一起长大,情同手足,更因为我救过他的性命,他对朝臣们不能表现的恩将仇报。把玉玺和财富留给我,是希望有一天我如果和李隆基反目,还能有与他分庭抗礼的能力。”
“为此母亲进一步和我划清界限,故意在众人面前鞭笞我,让李隆基觉得我是完完全全的站在他那边。”薛崇简一边说一边留下了眼泪,亲生母亲以备万一的最后一颗棋子,没想到真的派上了用场。
“我母亲和表哥最初都投鼠忌器,担心太上皇李旦的态度,不敢轻举妄动,但最终还是李隆基先动了手。先天二年七月初三,先是左、右羽林大将军常元楷、李慈被李隆基豢养的江湖人士所杀,断了支持母亲的兵力。接着李隆基率太仆少卿李令问、王守一,内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亲信又擒获了母亲的亲信散骑常侍贾膺福及中书舍人李猷,劫着杀了宰相岑羲、萧至忠,尚书右仆射窦怀贞也自裁于家中。母亲亲信尽失,措不及防,不得不逃入南山神僧范惠的佛寺,三日后方返。当时我劝母亲不要返回,想法逃走,母亲却说舅父不会见死不救,就算舅父无能为力也一定会有人来救她离开。
舅父太上皇李旦确实出面请李隆基恕我母死罪,却被李隆基拒绝,母亲最终被赐死家中,最后也没有等到来救她的人。我的兄弟姐妹七人无一幸免,朝中受株连的大臣不下百人。也是从那一天开始,李隆基把年号改为开元,彻底的把大唐的江山握在了自己手中。”
“只有我活了下来,就像母亲说的,正如母亲安排的,李隆基把我作为有功之臣留了下来,一个害死自己母亲和手足的功臣。”薛崇简已经泪如雨下,但噙满泪水的眼睛里也流露着愤恨。
“我自知没有力量可以和李隆基抗衡,我也没有想过要和他抗衡。我只要自己的一家还能活着,背负着对母亲的愧疚活着,母亲交给我的一切我只能默默的埋藏在心里。开元之初,李隆基也确实励精图治,重用姚崇、宋璟,改革吏治,休养生息。对我们一家表面上也是礼遇荣养,我虽时常担心他心里的屠刀并未放下,但也从未动过异心,但求一家老小安康度日即可。没想到,他不仅一直把我当作要拔除的芒刺,连我无辜的孩子们也不放过。”
“所以,叔叔,你是想反?”腾空说的很小声,但已经明白了崇简的心意。
“母亲给我的两样东西,我没有想过要用,我本来准备带进棺材。但如今,即便夺不了李隆基的江山,也要让李唐的江山乱上一乱,为母亲、为耀卿和婉儿报仇。”
“叔叔想要如何做?”
“外祖母和母亲留下的财富,富可敌国,如果用钱去收买手握重兵的藩镇将领是最直接的办法。但我想过了,开元正盛,现在没有谁有实力和胆量和朝廷对抗。况且我们对他们没有制衡,拿了银子不办事,我们也无可奈何。更有甚者翻脸再把我们和盘托出给李隆基,我们更加只会鸡飞蛋打。贸然起事,无济于事。”
“难不成我们自己招兵买马?”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还没等我们招好兵马,已经没被剿灭了。不过,有一个掩人耳目的办法。”
“叔叔快说。”
“我朝历来对各教派皆采取宽松的政策,除了佛道儒并盛之外,景教、袄教、摩尼教等等也均信众繁多,教场遍布。朝廷和地方不仅不加干涉,常常还从中渔利。我们可以假借是某一西域传入的教派,利用母亲留下的财富在各地设坛设点、招揽信众,甚至可以贿赂地方官员为我们所用。这样即使朝廷看在眼里,也不会警惕,等我们壮大到有实力振臂一呼的时候,自然应者云集。同时我们也要用李隆基的办法,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笼络武林高手,组织教众、对抗对方的江湖人士,以备不时之需。”
薛崇简已经想的这么详密,腾空有些出乎预料。
“只是这些都非一日之功,也许需要十年,也许需要二十年。”崇简感慨道。
时间是腾空最不在意的东西,只要能和崇简一起,十年、二十年,正是她所希望的。
“不过时间也是我们的朋友,除了慢慢搭建组织之外,以李隆基心狠、多疑的性格,你别看今天大唐盛世如玉壶光转,时间长了必然其中败絮,社稷腐蠹。到时候无论是我们义旗高举还是藩镇自乱,都是给李隆基当头痛击的机会。”
薛崇简说完,认真的看着腾空的眼睛,“腾空,我知道你对我的心意,但是我心里只有仇恨。这些都与你无关,都会引来杀身大祸,你若不愿意,我不会勉强。”
“我们的教会叫什么名字。”腾空明眸皓月,俏皮的一笑,已经表明了自己态度。
“我本想叫它太平教,用母亲的名讳,但太过招摇。起一个跟西域有点关系的名字,就叫北冥教吧。”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一语双关,好名字!”
薛崇简开始了以庐山为大本营的运筹帷幄,李腾空、蔡寻真和赵姓小厮从旁辅佐。凭借着巨大的财富和几个人的经营,北冥教开始逐渐崭露头角。
与此同时,开元的最初几年,李隆基量才任官,提拔贤能,任用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贤相,整顿吏治、发展经济,拨乱反正,令大唐走上正轨并一度盛世重现。
然后盛世之后,李隆基逐渐开始满足了,沉溺于享乐之中。没有了先前的励精图治精神,也没有改革时的节俭之风了。正直的宰相张九龄等人先后被罢官,李林甫爬上了相位。
开元二十一年,侍中裴光庭病逝。裴光庭的妻子是武三思的女儿,曾与李林甫有私情,而宦官高力士也出身于武三思府中。裴光庭死后,武氏向高力士提出请求,希望他能推荐李林甫接任宰相,高力士却未敢答应。唐玄宗因中书令萧嵩的举荐,任命尚书右丞韩休为侍中。高力士将这个消息泄露给武氏,让李林甫提前告诉韩休。韩休拜相后,与萧嵩不和,却对李林甫非常感激,便推荐李林甫,认为他有宰相之才。武惠妃也暗中相助,李林甫因此被授为黄门侍郎。
李隆基任用奸相,滥杀无辜也引来越来越多人的反对,北冥教也借此日益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