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红星钢厂的派系之争
清晨五点半,厂区铁轨的震颤准时唤醒何喜柱。他裹紧深蓝色工装外套,踩着结霜的碎石路往车间走,鞋底碾碎冰碴的脆响混着远处高炉的轰鸣,是他再熟悉不过的起床号。自从邱明奔赴绝密研究项目那天起,这片占地三百亩的钢铁森林,就成了他肩头沉甸甸的责任。
炼钢炉的火光映亮他棱角分明的侧脸,何喜柱仰头望着天车吊起通红的钢坯,喉结滚动咽下一口唾沫。半年前,他在交接班记录本上发现轧钢车间成材率连续下滑,深夜打着手电筒钻进原料库,在积满铁锈的货架间翻找了三个小时,终于发现库存矿石品位波动的记录。第二天他就带着技术科的人,在化验室熬了整整两天两夜,重新调试出最佳配比方案。当新批次钢材的成材率从82%跃升至89%时,满脸胡茬的技术员们举着化验单在食堂门口又笑又跳,像极了高考放榜的学生。
但何喜柱的目光永远盯着下一座山头。去年夏天暴雨冲垮了原料码头,成吨的焦炭泡在泥水里,他二话不说卷起裤腿跳进齐腰深的积水,带着工人用塑料布裹着沙袋筑堤。雨水混着汗水流进眼睛,刺痛得睁不开,他就咬着牙指挥调度,直到码头重新恢复运转。那晚他瘫坐在办公室的藤椅上,看着窗外渐歇的雨幕,忽然想起邱明临走前拍着他肩膀说的话:"喜柱,钢厂交给你,我放心。"这句话像块烧红的铁,滚烫地烙在他心口。
创新的火花总在不经意间迸发。一次去兄弟单位参观,何喜柱被自动化分拣系统吸引,回来后就带着厂里的年轻技术员搞研发。有人劝他别折腾:"咱们老国企,按部就班生产就行。"他却把图纸铺在会议室桌上,用红笔重重圈出关键点:"钢铁行业不进则退,咱们得给老厂子插上科技的翅膀!"三个月后,红星钢厂第一台自主研发的智能分拣机器人在成品库上岗,效率提升了整整三倍。
然而,随着钢厂蒸蒸日上,何喜柱却常在深夜辗转难眠。看着窗外高耸的烟囱吞吐白烟,他总想起邱明说过的"军工报国"。自己守着这方热土,虽不能像老友那样投身尖端武器研究,但把钢厂做成行业标杆,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使命?去年厂庆时,退休老职工颤巍巍地摸着新投产的连铸机,浑浊的眼睛里闪着光:"当年建厂时,哪敢想能有今天这模样!"这话让何喜柱眼眶发热,他知道,这滚烫的钢铁洪流里,流淌着几代人的热血与坚守。
此刻,朝阳跃出地平线,将整个厂区染成金色。何喜柱站在主控室巨大的电子屏幕前,看着实时跳动的生产数据,嘴角不自觉上扬。远处传来新一批大学生进厂的喧闹声,年轻人们朝气蓬勃的身影,让他想起二十年前那个初来乍到的自己。钢铁森林生生不息,守业人的故事,也将在炉火与星光中,继续书写。
深秋的风裹着细沙扑在主控室的玻璃窗上,何喜柱用袖口擦了擦模糊的玻璃,目光落在三号转炉正在浇筑的钢锭上。对讲机里突然传来刺耳的电流声:"何厂长!新到的两位工程师到了!"他这才想起三天前接到的调令,转身时皮鞋尖在水泥地上划出刺耳的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