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无与伦比的战略视野
电话那头,魏东亭的技术汇报还在继续,每一个词都带着一种压抑不住的激动。
顾秉文紧紧握着冰凉的话筒,耳朵里听着那些精确实在的参数,眼前却仿佛看到了京城那个不眠的实验室里,一群年轻的工程师们正在为胜利而狂欢的景象。
他缓缓地放下电话,看向秦奋的眼神,已经彻底变了。
如果说之前,他对于秦奋的信任还停留在对一个杰出青年企业家的欣赏和对其宏伟蓝图的震撼上,那么现在,这种信任已经升华为一种近乎信仰般的追随。
他终于深刻地理解,秦奋交给他和耶拿团队的,不仅仅是一张图纸,一个目标。
而是一个已经验证过一次的,通往胜利的“方法论”。
一个能够将失败转化为经验,将经验固化为流程,将流程演进为胜利的、强大而高效的研发体系。
“秦董,”顾秉文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他第一次发自内心地用上了这个更符合秦奋身份的称呼,“我明白了。耶拿公司的整合,我会立刻加速。一周之内,我将向您提交一份完整的‘京城-耶拿’双研发中心协同作战方案,包括技术对接流程、项目分工矩阵和人才交流计划。”
他的雄心被彻底点燃了。京城团队负责“大脑”和“神经”,而他手中的耶拿,就是负责打造“眼睛”和“骨骼”的钢铁之躯!两者合一,那张宏伟蓝图上的钢铁巨人,才能够真正站立起来!
“很好。”秦奋满意地点了点头,脸上是运筹帷幄的平静,“协同方案,你和魏东亭、楚云飞他们直接对接。我只有一个要求:效率。”
效率,是这个时代最宝贵的财富。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目光投向耶拿这座古老城市的天际线。“‘启明一号’的成功,只是我们在万里长征中,攻下的第一个小山头。它证明了我们的道路是正确的,我们的队伍是能打仗的。但它本身,还不能吃,也不能穿。”
他转过身,看着顾秉文:“一块芯片,从实验室的成功,到真正产生价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它需要应用,需要市场,需要形成一个能够自我造血、自我迭代的生态闭环。这,才是我们下一步的战场。”
顾秉文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您的意思是……要为‘启明一号’寻找商业化应用?”
“没错。”秦奋的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而且,这个市场已经出现了。”
他没有继续说下去,只是留下了一个充满想象空间的话题。对于秦奋来说,在芯片设计成功的这一刻,他的思维已经跳跃到了如何将这枚凝聚了无数心血的“果仁”,变成一棵能够产生源源不断利润的摇钱树。
而这棵树的种子,已经在太平洋彼岸的消费电子市场,悄然萌发。
……
同一时刻,京城。
一辆挂着特殊牌照的黑色“伏尔加”轿车,在夜色中悄无声息地驶入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最终停在了远风微电子技术(Bj)有限公司那栋不起眼的小楼前。
车门打开,一位面容严肃、身穿深色中山装、年约五十岁上下的中年人走了下来。他身后跟着两名同样不苟言笑的秘书和警卫。
此人,正是国家电子工业部主管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司的副部长,钟卫国。
钟卫国抬头看了一眼这栋小楼,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他实在很难相信,那个可能会改变整个国家半导体产业格局的惊人消息,会来自这样一个毫不起眼的地方。
半天前,一份由远风集团董事长办公室通过机要渠道递交的《关于“启明一号”项目阶段性成果的汇报》文件,被放在了他的办公桌上。
起初,他并没有太在意。
对于“远风集团”这个名字,他有所耳闻。一个在家电和新材料领域异军突起的民营企业,魄力很大,搞得风生水起。但当他看到报告标题里的“0.8微米”、“自主设计Cpu”这些字眼时,他的第一反应是荒谬。
一个搞家电的,居然敢说自己搞出了高端芯片?这简直比听一个农民说他要造原子弹还要离谱。
然而,当他耐着性子往下看,看到报告中附带的那些详尽的测试数据、芯片版图的局部截图、以及对第一次流片失败原因的深刻技术剖析时,他脸上的轻视和怀疑,逐渐被一种凝重和震惊所取代。
他看不懂那些复杂的电路图,但他看得懂那些代表着“通过”的测试结果,看得懂那条清晰的、从失败到成功的逻辑链条。
这不像是浮夸的吹牛,而是一份严谨到近乎刻板的科研报告。
钟卫国立刻召集了部里乃至整个京城最顶尖的几位半导体专家,连夜对这份报告进行评估。
这其中,就有计算所的总工程师,钱学敏教授。
钱学敏,国内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泰斗,也是魏东亭当年的老领导。他对魏东亭当年负气出走,一直耿耿于怀,既有惋惜,也有一丝恨铁不成钢的意味。
当他看到这份报告,尤其是看到魏东亭那熟悉的签名时,他的心情是复杂的。
可当他带着几个学生,花了整整三个小时,对报告中的每一项数据进行推演和验证后,他办公室里的烟灰缸,已经堆满了烟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