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273章 系统推演:最佳工艺路线图!

“你……怎么会知道这篇论文?”顾秉文的声音微微有些沙哑,那双因长期熬夜而布满血丝的眼睛里,警惕、震惊、疑惑、还有一丝几乎被他自己遗忘的激动,交织在一起,复杂到了极点。

对于一个孤独地在学术高塔上行走了半生的学者来说,这世上最动听的情话,莫过于有人能精准地念出他压在箱底、自认为最璀璨的那颗明珠的名字。

秦奋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用一种探讨的语气,继续说道:“我不仅看过,还反复研究过。顾博士,您在那篇论文里,首次创造性地将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引入到波前拟合的迭代过程中,理论上,可以将高阶像差的拟合精度提升至少一个数量级。这是一个天才般的构想,可惜……受限于十五年前的计算机算力,您在论文的最后,只能用一个简化的二维模型进行了模拟验证,而无法完成对一个真实复杂透镜组的三维全尺寸推演。这是那篇论文,最大的遗憾。”

秦奋的每一句话,都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一层层地剖开顾秉文用孤傲和冷漠包裹起来的内心。

如果说,第一句话只是让他震惊,那么这一句话,则让他感到了彻骨的寒意,一种被人从里到外彻底看透的战栗!

遗憾!

是的,这正是他耿耿于怀了十五年的遗憾!

当年的他,为了完成那个三维模型的计算,曾经向斯图加特大学的计算中心申请了整整一周的机时,但最终还是因为算法过于复杂、计算量过于庞大而功亏一篑。

这件事,除了他的博士导师,这世界上绝不可能有第三个人知道!

眼前这个年轻人,到底是谁?!

“你是谁派来的?蔡司?还是AsmL?”顾秉文的身体下意识地向后靠了靠,长年在海外养成的警惕性让他瞬间戒备起来,“想来挖我的算法?我告诉你们,不可能!”

秦奋笑了笑,摇了摇头:“都不是。顾博士,我今天来,不是想‘挖’您的算法,因为我知道,您真正的价值,从来都不是某一个具体的算法,而是您创造算法的那颗大脑。”

他顿了顿,目光变得深邃而锐利,仿佛能穿透时间,看到顾秉文在耶拿公司五年来的所有挣扎与不甘。

“就像您在耶拿精密光学的这五年。您试图将您的理论应用到非球面镜的快速成型上,开发出了全新的‘迭代反馈式研磨’(iterativefeedbackgridig)模型。这个模型,可以将一片大口径非球面镜的加工时间,从三千小时缩短到八百小时以内。但这个项目,最终被贵公司的Ceo赫尔曼·鲍曼先生否决了,对吗?”

顾秉文的脸色“唰”的一下,变得惨白。

如果说之前还是震惊和战栗,那么现在,他心中只剩下了惊涛骇浪!

“非球面镜快速成型”和“迭代反馈式研磨”,这是他团队内部的最高机密,是他们倾注了五年心血、想要翻身的最后底牌!连公司其他部门的人都知之甚少,这个素未谋面的中国人,是怎么知道的?

“您……您到底……是怎么知道的?”他的声音甚至带上了一丝颤抖。

秦奋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将话题引向了一个更深、更痛的层面。

“因为我知道,在一个由银行家和会计师主导的公司里,任何需要巨大前期投入、无法在短期内看到漂亮财务报表的技术理想,都会被视作‘不切实际的风险’而被无情扼杀。他们不懂技术,也不尊重技术。他们只看得到成本,却看不到未来。”

秦奋的这番话,如同滚烫的烙铁,狠狠地烙在了顾秉文的心上!

每一句,每一个字,都精准地戳中了他这些年所有的委屈、愤怒与绝望!

在蔡司,他被“玻璃天花板”所困,空有屠龙之技,却永远无法进入核心。

在耶拿,他被短视的资本所缚,如同被锁链捆住的雄鹰,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羽翼日渐凋零。

眼前这个人,仿佛是他肚子里的蛔虫,将他所有的苦闷与不甘,都说了出来。

这种被人彻底理解的感觉,让顾秉文紧绷了多年的神经,在这一刻,几近崩溃。他紧紧地咬着牙,眼眶却控制不住地红了。

“说这些,还有什么用呢?”他低下头,声音充满了无尽的疲惫与落寞,“理想……终究要被现实击败。也许,我从一开始就不该离开蔡司,至少在那里,我还能摸到全世界最先进的设备……”

“不,您没有错。”秦奋的声音斩钉截铁,“错的不是您,而是您选错了地方,一个无法让您的才华尽情燃烧的舞台。”

他看着顾秉文,将谈话引向了最终的主题。

“顾博士,您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个地方,它不仅拥有全世界最顶级的设备,更重要的,它拥有一个不计成本、不问回报、只为实现一个共同梦想的决心。您,愿不愿意去那里,创造一个属于您,也属于我们共同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