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252章 解锁“微电子技术”技能树!

被秦奋一语道破天机的男人,手中的万用表探针微微一颤。他扶了扶厚重的黑框眼镜,镜片后的那双眼睛里,震惊迅速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极度警惕和审视。

在这个年代,中关村这条街上什么人都有,但还从来没有一个像秦奋这样,穿着考究、气质沉稳,却能一眼看穿一块十几年前美国淘汰小型机主板根底的年轻人。

这不是普通的“倒爷”,更不可能是来淘换零件的普通顾客。

“你是什么人?国安的?还是哪个部委派来摸底的?”男人的声音有些沙哑,带着长期缺乏交流的生涩,但字字清晰,逻辑分明。

他下意识地将那块电路板往自己身边挪了挪,仿佛怕被秦奋抢走一般。这块板子是他花了五十块钱从一个收废品的“板爷”手里淘换来的宝贝,这两天正沉浸在逆向分析其总线架构的乐趣中,没想到却引来了这么一个神秘人物。

秦奋闻言,不由得失笑。他摇了摇头,没有直接回答对方的问题,反而将目光从电路板上移开,落在了男人的脸上,语气中带着一丝只有同行才能听懂的惺惺相惜。

“我只是一个对技术有敬畏心的人。在这么一个喧嚣浮躁、只认钱的地方,还能看到有人愿意静下心来,去欣赏和研究pdp-11这种堪称经典的复杂指令集(CisC)架构,我觉得很难得。”秦奋的话不疾不徐,每一个字都像一颗精准的石子,投向对方的心湖。

果然,听到“复杂指令集架构”这个词,男人的身体明显放松了一丝。警惕仍在,但那种针锋相对的敌意却消减了许多。这已经不是外行能说出的词了。

“你懂计算机体系结构?”男人问道,语气中带着考较的意味,“那你说说,deC公司为什么要在vAx-11系列上放弃f-11,转而采用他们自己的微码控制单元?”

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甚至有些刁钻的问题,涉及到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计算机巨头deC公司的内部技术路线之争。

秦奋微微一笑,胸有成竹。这些知识,在后世是计算机发展史的公开课,但在此刻,却是少数顶尖技术人员才掌握的秘闻。而经过系统知识灌输的他,对这些细节的了解甚至超越了这个时代的亲历者。

“原因有三。”秦奋伸出一根手指,“第一,性能瓶颈。f-11芯片虽然是当时最快的nmos工艺16位微处理器之一,但它的指令集执行效率和总线控制能力,已经无法满足vAx系列作为‘超级小型机’对多任务、虚拟内存管理的高要求。”

他又伸出第二根手指:“第二,技术自主。deC想打造一个从硬件到vms操作系统完全闭环的生态系统,核心Cpu的ip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是战略需要。依赖仙童,始终有被人卡脖子的风险。”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秦奋的目光变得深邃,“deC的天才工程师戈登·贝尔预见到了未来,他认为微码技术能够以更低的硬件成本,实现更复杂、更强大的指令集,从而极大地提高软件编程的效率。这在当时是一个革命性的思想,直接催生了vAx这个‘程序员的天堂’。可惜……他们没能看到精简指令集(risC)的浪潮,最终被历史淘汰。”

一番话,行云流水,鞭辟入里。

男人彻底呆住了。

他张着嘴,镜片后的双眼从审视变成了骇然,再从骇然变成了一种遇到知音的狂热。他研究这块板子,查阅了无数残缺不全的国外资料,才勉强理清了其中的一些脉络。而眼前这个年轻人,却像是在讲述一个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故事,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甚至还用一种超越时代的上帝视角,对deC公司的战略成败做出了精准的点评。

这……这是何方神圣?

“你……你到底是谁?”男人再次问道,但这一次,语气中已经带上了一丝敬意。

“我叫秦奋,远风集团的董事长。”秦奋伸出了手,脸上带着真诚的微笑,“我来这里,是想找一个能和我一起,从零开始,设计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芯片的人。一个真正的技术狂人,一个未来的首席科学家。”

“远风集团?那个在浦东砸了二十亿的?”男人显然也看报纸,他瞬间将眼前的人和那个震动全国的名字联系了起来,脸上的表情更加复杂。

他没有去握秦奋的手,而是下意识地看了一眼自己满是油污和焊锡渣的手,苦笑着摇了摇头:“我叫魏东亭。以前在计算所待过,后来觉得里面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就自己出来混日子了。我就是个修破烂的,可当不起什么‘首席科学家’。”

这番自嘲的话语里,却透着一股浓浓的怀才不遇和傲气。

“魏工,你谦虚了。”秦奋自然地收回手,丝毫没有介意,“能在中关村靠修废旧板卡活下来,并且还有闲情逸致去研究pdp-11架构的人,绝不是‘修破烂的’。别人看到的是废铁,你看到的是架构之美;别人追求的是差价,你追求的是技术根源。这,就是我和你坐在这里谈话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