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系统提示:科技制高点,芯片产业!
那场决定远风集团未来十年命运的会议,在高远与李大柱等人斩钉截铁的表态中结束。然而,当会议室的门被关上,那股由秦奋点燃的豪情壮志沉淀下来之后,一种更为深沉的、混杂着敬畏与惶恐的压力,才真正笼罩在每一个与会者的心头。
搞芯片。
这三个字,举重若轻,却又重如泰山。
当晚,高远、钱伟这些从华尔街回来的金融精英,破天荒地没有再去讨论什么融资模型或者市盈率,而是在一堆专业的投资分析报告里,翻找着所有能找到的关于全球半导体产业的资料。他们越看,心越沉。那一个个天文数字般的投资额,一个个巨头林立的名字,一条条深不见底的技术鸿沟,都让他们深刻地理解了秦奋口中的“九死一生”究竟意味着什么。
“董事长这是在用整个远风的现在,去豪赌一个看不见的未来。”钱伟合上资料,揉着发胀的太阳穴,声音里满是感慨。
高远凝视着窗外外滩璀璨的灯火,许久才开口:“不,你看错了。董事长不是在赌,他是在为我们这艘已经启航的巨轮,建造一个绝对不会沉没的‘压舱石’。虽然……这块石头,可能是用黄金和钻石铸造的。”
而在另一间房间里,王奎山、李大柱、孙国华和张巧玲聚在一起,这位老书记亲自泡了一壶从凤栖带来的浓茶,却谁也顾不上喝。
“大柱,国华,你们俩是搞技术的,说句掏心窝子的话,这事……到底有多难?”王奎山眉头紧锁。
孙国华端起茶杯,又放下,咂了咂嘴,似乎想找到一个合适的比喻:“王副总,这么说吧。我们之前自己造双螺杆挤出机,那感觉像是在平地上盖三层小楼,虽然难,但努努力,有图纸有老师傅,总能盖起来。可董事长说的这个芯片,那不叫盖楼,那他娘的叫在针尖上用灰尘去雕刻一座紫禁城!我连它是怎么干出来的都想象不出来!”
李大柱则显得更为焦虑,他不像孙国华那样完全是未知领域,他多少接触过一些电路板和进口控制模块。他拿过一张纸,在上面画了一个小黑块:“我们现在家电上用的,就是这么个玩意儿。里面密密麻麻全是线路,比头发丝还细几千几万倍。日本人研究这东西几十年了,我们……我们连造这玩意儿的机器和沙子(硅)都得进口。这根本就不是一个维度的东西!”
“那董事长的意思……”王奎山的心也跟着沉了下去。
“董事长的意思我懂!”李大柱猛地一拍大腿,眼中却爆发出一种被逼到绝境后的狠劲,“他就是要我们从认识‘尘土’和‘针尖’开始!就算暂时雕不出来,也得先把匠人找来,把工具备好,把地基给打下!这是一场输不起的仗,一旦输了,我们现在所有的一切,二十亿也好,两百亿也好,都只是给人家做嫁衣!”
张巧玲一直安静地听着,此刻轻声补充道:“我理解董事长的远虑。我们现在出口产品,利润很高,这让我们有了一种我们很强大的错觉。但实际上,我们只是卖‘躯体’,而‘灵魂’依然在别人手上。董事长要做的,是给远风,也给未来的中国制造,注入一个我们自己的灵魂。”
一番话,让压抑的气氛变得庄重起来。这些从凤栖泥土地里走出来的实干家们,用他们最朴素的语言,触及到了这项伟大工程最核心的本质。
夜深人静。
秦奋独自一人站在上海总部的办公室里。他没有开灯,巨大的落地窗将整个外滩的流光溢彩尽收眼底,也映照出他挺拔而孤单的身影。
白天的会议上,他以不容置疑的决心压下了所有的异议。但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前路有多么的荆棘丛生。他脑中的知识储备,如同一个庞大的军火库,但要将这些图纸和理论变成现实,需要海量的人才、天量的资金和无法估量的漫长时间。
他走到巨大的白板前,拿起笔,在上面写下了几个大字:
远风半导体战略——“普罗米修斯计划”。
他需要盗火。不仅是盗取未来的技术之火,更是要点燃这个时代人才心中的希望之火。
他开始在白板上疯狂地书写。
第一步:人才。
这是所有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没有顶尖的人才,一切都是空谈。去哪里找?九十年代初的中国,最顶尖的微电子人才,要么在科研院所里从事着与市场脱节的理论研究,要么早已远渡重洋,在硅谷的各大公司里发光发热。还有一批……则可能蛰伏在某个角落,等待着时代的召唤。
第二步:技术路线。
不能好高骛远。他规划出一条清晰的路线图:
mCu(微控制单元)->dsp(数字信号处理器)->soC(系统级芯片)。
制程上,从1.2微米、0.8微米起步,以fabless(无工厂芯片设计)模式为主,先专注于iCdesig(集成电路设计)。
第三步:资金。
高远那边必须准备出至少两亿美元的专项秘密资金,只用于“普罗米修斯计划”的启动,包括人才招募、海外研发中心设立、edA软件采购和第一次的流片费用。
他写得飞快,脑中的思路如同奔涌的江河,将未来几十年芯片产业的发展脉络一一梳理。
就在他全神贯注,试图回忆起九十年代初期全球最主流的0.8微米Cmos工艺的具体参数时,一阵突如其来的、如同被高压电流击中的剧痛,猛地从他脑海深处炸开!
“唔!”
秦奋闷哼一声,手中的马克笔“啪嗒”一声掉在地上。他只觉得眼前一黑,无数纷乱、庞杂、却又无比清晰的信息,如同决堤的洪水,疯狂地涌入他的大脑!
那不是普通的记忆,而是一幅幅立体的、动态的、闪烁着幽蓝色光芒的技术图谱!
有密如蛛网的逻辑门电路设计图!
有复杂到令人眼花缭乱的光刻机光学系统结构图!
有一行行滚动的、他不曾接触过的硬件描述语言代码!
更有从提纯、拉晶、切片开始,到光刻、刻蚀、离子注入、薄膜沉积、化学机械抛光……足足四百多道工序的0.8微米标准Cmos工艺全流程动态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