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250章 春潮涌动,未来已来!(第2页)

“我明白了,董事长!”李大柱郑重地点头,“回去我就组织人,把德国Aeg的产品,日本松下的产品,全部买回来,拆!把它们的技术、工艺、设计,一点一点拆开了研究,让所有人都看看,我们和世界顶尖的差距到底在哪!”

“说得好!”秦奋赞许道,“只有认识到差距,才能奋起直追。”

最后,他看向张巧玲:“巧玲,你的那份企业文化报告,可以开始动笔了。我给你一个核心思路:凤栖的‘实干精神’和上海的‘精英意识’,不是矛盾,而是互补。我们要打造的远风文化,就是‘精英的头脑,实干家的双手’。你围绕这个核心,去细化,去填充。我希望这份报告,能成为未来整个远风集团凝聚人心的纲领。”

“是,董事长!”张巧玲的眼中闪着智慧的光芒。

会议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每一项工作都被清晰地分解、布置下去。整个团队,就如同一台精密的机器,在秦奋这个“总设计师”的调控下,开始高速运转。

就在会议即将结束时,秦奋话锋一转,抛出了一个让在场所有人,包括高远在内,都始料未及的问题。

“大家想过没有,我们规划的‘年产500万台高端智能小家电’,这个‘智能’的核心是什么?”

众人一愣,面面相觑。

孙国华下意识地回答:“是……是功能更先进?比如电饭煲能预约,能根据米量自动调节火候?”

“对,但还不够。”秦奋摇摇头,“这些功能的实现,靠的是什么?”

李大柱沉吟道:“靠的是更复杂的电路设计,和一块小小的……控制芯片。”

“没错!”秦奋的目光陡然变得锐利,“就是芯片!微控制单元,mCu!现在,我们所有产品上的芯片,从哪里来?”

“基本都是从日本进口。东芝、三菱、瑞萨……是我们的主要供应商。”李大柱如实回答。

秦奋缓缓站起身,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看着窗外奔流不息的黄浦江,声音变得低沉而有力。

“各位,我们远风引以为傲的,是我们的自主技术,是我们打破了国际垄断的hs系列新材料。但是,在最核心的领域,在决定我们产品是否‘智能’的‘大脑’上,我们却受制于人!”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的成本,我们的产品迭代速度,甚至我们的供应链安全,命脉都攥在别人手里!如果有一天,日本人像当初封锁rmA-7原料一样,突然给我们断供芯片,或者大幅涨价,我们怎么办?我们那条全球最顶级的生产线,生产出来的,可能就是一堆无法思考的‘植物人’!”

一番话,说得会议室里鸦雀无声。他们第一次意识到,在集团高歌猛进的背后,竟然还隐藏着如此致命的软肋。

高远皱起了眉头,他敏锐地捕捉到了秦奋言语中那股不同寻常的决心。他试探着问道:“董事长,您的意思是……”

秦奋转过身,一字一句地说道,声音不大,却像重锤一般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我的意思是,远风集团,要搞我们自己的芯片!”

“什么?!”

这一次,惊呼出声的不仅是孙国华,连一向沉稳的高远和钱伟,都露出了骇然的神色。

搞芯片?

这三个字对于九十年代初的中国企业来说,不亚于天方夜谭!

“董事长,这……这不行啊!”李大柱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的脸因为激动而涨红,“搞芯片和搞塑料、搞家电完全是两码事!那是微电子技术,是半导体!我们没有人才,没有技术,更没有设备!那投入……那投入就是个无底洞啊!”

“是啊董事长!”高远也急了,他第一次在战略层面公开表达了不同意见,“我做过一些了解,芯片产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一条最普通的生产线,投资都得以‘亿美元’为单位计算!而且技术迭代速度极快,几年就落后了。风险太高了,这完全不符合我们稳健经营的原则,一旦失败,可能会把整个集团都拖垮!”

钱伟也补充道:“董事长,从投资回报的角度看,这个项目周期太长,不确定性太大。以我们现在的体量,涉足这个领域,实在是……太过冒险了。”

凤栖来的几位老将,虽然不太懂芯片到底是什么,但看到高远这些见过大世面的精英都如此反应,也知道这绝对是一件比登天还难的事,纷纷露出担忧的神色。

整个会议室,第一次在秦奋提出战略后,充满了反对和质疑的声音。

然而,秦奋的脸上,却看不到丝毫的动摇。

他静静地听完所有人的意见,然后缓缓开口。

“你们说的,都对。”

他平静地承认了所有的困难和风险,这反而让众人有些意外。

“搞芯片,难,非常难。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这些我都知道。”他的目光扫过每一个人,“但是,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二十年后,三十年后,一个国家,一家科技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芯片,会是什么下场?”

“会被人卡住脖子,任人宰割!所有的高楼大厦,都可能只是建立在沙滩之上的幻影!”

“我知道这条路难走,但正因为难走,我们才更要走!而且要从现在就开始走!我们不能等到别人把刀架在我们脖子上的时候,才想起来自己没有剑!”

“我没说要一步到位,去和英特尔、德州仪器硬碰硬。我们可以从最简单的4-bit、8-bit的家电主控mCu开始,先组建团队,先设计,找国外的晶圆厂代工。我们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再逐步解决‘好不好’、‘强不强’的问题!”

“浦东的中央研究院,不仅仅是为家电服务的。它从建立的第一天起,就要把微电子技术,作为我们未来最核心、最秘密的研发方向!”

“这个项目,可以不计成本,不问回报。五年,十年,哪怕二十年,只要我秦奋还在一天,就一定会支持下去!这是远风的‘奠基石’工程,是为我们下一个二十年、三十年,乃至更长远的未来,埋下的最重要的一颗种子!”

一番话,掷地有声,荡气回肠。

会议室里,再次陷入了长久的寂静。

所有人都被秦奋那超越时代的战略远见,和那种赌上一切、为未来布局的巨大魄力,深深地震撼了。

他们终于明白,董事长眼中的世界,和他们看到的,根本不在一个维度上。

高远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看着秦奋那坚毅的眼神,缓缓地点了点头,轻声却无比坚定地说道:“董事长,我明白了。您放心,钱的问题,我来解决。就算是砸锅卖铁,我也为您凑出这笔‘种子’的钱!”

有了高远这个“财神爷”的表态,其他人心中的最后一块石头也落了地。

“我们干!”李大柱和孙国华对视一眼,齐声说道。

春潮,正在黄浦江上汹涌。

未来,已在今日的决断中,悄然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