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248章 浦东开发,我们来了!

秦奋那一番“征途是实业的星辰大海”的宣言,余音未散,却已化作一股雷厉风行的执行力,席卷了整个远风集团。凤栖与上海,这两颗原本相对独立的“心脏”与“大脑”,在一条由大哥大电波构成的无形神经束连接下,开始了前所未有的高频共振。

在接到秦奋指令的第二天,高远就展现出了华尔街精英级别的超高效率。他亲自带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上海工商部门完成了“远风集团(上海)投资有限公司”的注册。注册资本金直接拉满到一个在当时足以让所有经办人员瞠目结舌的数字——一亿人民币。

这笔巨款,其中一部分来自远风集团的自有资金,另一部分,则是高远的资本作战室通过一系列眼花缭乱却又完全合规的资产抵押与短期融资,从几家嗅觉敏锐的沪上金融机构调动而来。那些之前对远风的实业逻辑将信将疑的银行家们,在见识了远风集团恐怖的现金流和那份来自浦东开发办的正式邀请函后,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与此同时,一份由董事长秦奋亲自审定,即将陪同他前往上海参加奠基仪式的凤栖基地代表团名单,也下发到了各个部门。

名单上的人选,经过了秦奋的深思熟虑。

主管行政与政府关系的副总裁王奎山,是理所当然的代表。他既是远风的元老,也是凤栖与地方政府沟通的桥梁,带他去,是要让他亲身感受更高层面的政商互动格局。

技术研发中心总监李大柱和生产制造中心总监孙国华,这对远风的“技术之矛”与“制造之盾”,也被秦奋点了将。他要让这两位一直埋头于车间和实验室的实干家,亲眼去看一看未来战场的模样,用时代的浪潮,去冲击他们脑海中固有的生产与研发的边界。

最后一个名额,秦奋给了质量管理部和国际贸易部总监,张巧玲。这位年轻的女将,代表着远风集团的新生代力量,她拥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对现代管理体系最深刻的理解。秦奋希望她能成为凤栖与上海两个团队之间,思想与文化融合的催化剂。

消息传开,整个凤栖产业园都沸腾了。能代表集团“心脏”去上海参加如此高规格的活动,这本身就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

出发前夜,秦奋特意把四位代表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这次去上海,不是去观光旅游的。”秦奋开门见山,表情严肃,“王副总,你要重点观察sh市和浦东开发办的领导,他们是如何组织、协调这样一场大型活动的,他们的视野、格局和讲话水平,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未来,我们的产业园规模会越来越大,我们自己也要举办更高规格的活动,要学会‘搭台唱戏’。”

王奎山郑重地点了点头,掏出小本子,认真记下。

“李总监,孙总监,”秦奋转向两位技术老将,“你们的任务最重。我不要你们只盯着奠基仪式,我要你们用眼睛、用耳朵、用心,去感受上海这个城市的脉搏。去看看外滩的万国建筑,去看看南京路的繁华,去想一想,生活在那样环境里的人,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我们现在的电饭煲,能不能满足他们的审美?我们的下一代产品,在设计上、在功能上,应该朝哪个方向去突破?”

“这次,我们是去奠基,更是去‘看世界’。只有看到了世界,我们才能更好地创造世界。”

李大柱和孙国华听得热血沸腾,他们从未想过,一次出差,竟被董事长赋予了如此宏大的意义。他们手中的技术和生产,第一次与“城市脉搏”、“用户审美”这样鲜活的词汇联系在了一起。

最后,秦奋看向张巧玲:“巧玲,你的担子也不轻。上海团队虽然专业,但他们缺少一线炮火的洗礼。凤栖团队虽然务实,但我们的管理理念和国际视野还有待提升。你,就是那根把两边串起来的线。多听,多看,多想,多交流。回来之后,我要你交给我一份关于‘如何构建统一的远风集团企业文化’的详细报告。”

“是!董事长!保证完成任务!”张巧玲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

两天后,一辆挂着沪A牌照的丰田考斯特中巴车,缓缓驶入了繁华的sh市区。

车窗外,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与凤栖县城的宁静悠闲形成了天壤之别。李大柱和孙国华几乎是把脸贴在了玻璃上,看着窗外掠过的一个个穿着时髦、步履匆匆的sh市民,眼神里充满了新奇与震撼。

“乖乖,这就是上海啊……”孙国华咂了咂嘴,“感觉这儿的人,走路都比咱凤栖的人快一拍。”

“瞧那楼,顶上尖尖的,得有几十层高吧?”李大柱指着远处刚刚封顶的某个建筑,满脸的不可思议。

王奎山则显得沉稳许多,但他紧握着膝盖的双手,还是暴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他看到的是这片土地上涌动的无穷活力和商机,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远风要在这片龙争虎斗之地立足,何其艰难,又何其壮阔!

车子没有直接去酒店,而是径直开到了外滩中心。

当王奎生一行人走进远风集团位于顶层的上海总部时,再次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

宽敞明亮的开放式办公区,穿着笔挺西装和职业套装的年轻男女们正在飞快地敲击着电脑键盘,电话铃声此起彼伏,每个人都步履如风,脸上洋溢着自信与干练。空气中弥漫着咖啡的香气和一种被称为“效率”的味道。

这和凤栖产业园里那种充满了机油味和汗水味的火热氛围,截然不同,却又同样充满了力量感。

高远、林薇、钱伟早已等候在大门口。

“王副总,李总监,孙总监,张总监,欢迎来到上海!”高远热情地迎了上来,与王奎山等人一一握手。他的身后,上海团队的核心成员们都站了起来,用一种发自内心的、充满敬意的目光看着这几位来自“实业一线”的领导。

经过了思想统一大会的洗礼,他们早已明白,眼前这几位穿着朴素、甚至裤脚上还沾着些许尘土的“老将”,才是远风集团这艘巨轮的压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