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244章 跨区域管理的挑战

死寂。

资本与法务作战室内,落针可闻。

空气仿佛凝固了,所有人的呼吸都为之一滞,目光死死地钉在白板上那幅经过秦奋“点睛”的集团架构图上。

那不再是一张简单的流程图,那是一座攻防兼备、结构精妙、环环相扣的商业堡垒。每一个新增的模块,每一条看似随意的连线,都蕴含着令人拍案叫绝的深意,精准地击中了他们这些顶级精英在思维深处隐隐感到不安、却又无法清晰表述的所有痛点。

“A股上市……”高远喃喃自语,他的声音因为极度的震撼而显得有些干涩,“我明白了……我全明白了!国内优质资产上市,可以获得本土政策的最大支持和最高的市盈率,这是我们的‘根’。而海外资本平台,可以不受限制地进行全球并购和资本运作,这是我们的‘矛’!根深才能矛利,矛强又能反哺根基……这……这是双引擎驱动,董事长,您是在打造一艘永不沉没的航母战斗群!”

相较于高远的激动,林薇的反应则更为内敛,也更为深刻。她的目光从白板上移开,第一次,真正用一种研究、甚至仰望的眼神,重新审视着秦奋。

交叉持股,解决了公司治理中“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最根本的控制权风险。

家族信托,解决了企业家“人”的风险与企业“法人”风险的隔离,以及财富的百年传承。

双上市平台,解决了本土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水土不服”与“无根浮萍”的战略困境。

这三个点,每一个单拎出来,都是教科书级别的神来之笔。而将它们如此和谐地融为一体,所需要的,早已不是商业智慧,而是一种洞察人性、跨越时空的战略哲学。

她那颗在华尔街用无数诉讼和商业条款磨砺得坚硬无比的心,此刻竟感到了一丝颤栗。这种颤栗,并非恐惧,而是棋手遇到绝世棋局时的兴奋与敬畏。

“董事长,”林薇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恢复冷静,但声音里依然带着一丝不易察含的颤音,“我只有一个问题。这个……‘远风长青信托’,在美国,设立此类不可撤销的慈善信托,通常意味着创始人将放弃对这部分股权的直接所有权,并将其永久地、不可逆地奉献给信托所设定的目标。您……想好了吗?”

这个问题,直指核心。这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人性的拷问。放弃对千亿、万亿财富的直接控制权,这对任何一个创始人来说,都是最艰难的抉择。

在场的所有精英都屏住了呼吸,这个问题,也是他们想问的。

秦奋只是淡淡一笑,仿佛在说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林律师,你之前问我,什么样的人才我们能驾驭。我说,我们搭的台子足够大,自然容得下真正的角儿来唱戏。现在我再告诉你一句,远风的理想,也足够大。”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眼神清澈而坚定:“这笔财富,本就不是我个人的,它属于所有为这个理想奋斗的远风人,属于这个时代。我只是它的第一代守护者。我的任务,是为它打造一个最坚固的保险箱,让它能安全地传承下去,去完成它该完成的使命。至于保险箱的钥匙,本来就不该握在某一个人的手里。”

话音落下,满室皆寂。

高盛的前副总裁和德勤的合伙人对视一眼,都在对方的眼中看到了无法掩饰的震撼。

他们见惯了华尔街的巨鳄、硅谷的天才,他们或精于算计,或狂妄不羁,但他们从未见过任何一位企业家,在企业尚处于“初创期”时,就拥有如此豁达的胸襟和超越了个人财富欲望的终极思考。

这一刻,林薇彻底折服了。

她对着秦奋,郑重地、深深地鞠了一躬。

“董事长,我收回我之前所有的问题。从现在起,我的团队将以您勾画的这个蓝图为唯一纲领。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动用一切资源,将这座‘商业堡垒’的每一个细节,都打磨到极致完美!”

她的眼中,燃起了熊熊的火焰。这不再是一份工作,这是一个足以载入商业史册的旷世杰作,是她作为一名法律人,所能追求的最高荣耀!

……

接下来的日子,整个外滩中心顶层,彻底变成了一台以超越“深圳速度”运转的超级计算机。

无数的越洋电话被打出,一份份厚重如砖的法律文件通过传真机不断传来。高远和林薇的团队像上了发条一样,几乎是二十四小时连轴转。仅仅一周时间,一份长达七百页,名为《远风集团全球控股架构白皮书(草案)》的文件,就摆在了秦奋的办公桌上。

这份草案,详细论证了“盾、魂、剑”三大核心架构的法律可行性、税务成本、以及具体的操作步骤,其专业与精细程度,足以让任何一家世界五百强企业的法务部汗颜。

秦奋对这份草案非常满意,他只在几个关于股权激励和技术资产归属的细节上做了微调,便大笔一挥,批准了方案。

上海这边的“大脑”在高速运转,而远在数百公里之外的凤栖县,远风集团的“心脏”,也正以前所未有的强劲力度,不知疲倦地跳动着。

远风产业园,生产制造中心。

刚刚从副厂长改称为生产制造中心总监的孙国华,正扯着嗓子在车间里咆哮:“三号线!三号线的注塑压力又超了0.01个帕!你们班组长是干什么吃的!这批次的扇叶全部报废,从你们班组的绩效里扣!”

技术研发中心里,李大柱则领着一群年轻的技术员,圍著一台刚刚从德国运抵的“德马吉”五轴加工中心,眼中放光。

“都看仔细了!德国人的好东西,咱们不能光会用,还要把它吃透!小王,你负责把它的液压系统图纸给我翻译出来!小赵,你带人把它的数控程序给我反向研究一遍!咱们下一代的全自动生产线,就指望从它身上取经了!”

整个凤栖基地,从管理层到普通工人,每个人都像拧紧了发条的陀螺,充满了干劲。源源不断的新设备,不断攀升的生产订单,还有秦奋上次离开前许诺的、与上海总部挂钩的全新薪酬和福利体系,都让这片曾经沉寂的土地,焕发出了惊人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