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232章 灵光一闪!电扇换地皮?(第2页)

“对于浦东管委会来说,他们用我们提供的‘家电包’,兵不血刃地解决了动迁补偿的难题,节省了数以亿计的现金,大大加快了开发进程。他们付出的,只是未来才有价值的‘生地’。这是一笔划算到极点的买卖!”

“而对于我们远风,”秦奋的声音里带上了一丝激动,“第一,我们用即将贬值的库存,盘活了资产,避免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第二,我们兵不血刃地将远风品牌深入到了上海千家万户,完成了一次史无前例的精准营销。而最最重要的一点——”

他的目光投向窗外,仿佛已经看到了黄浦江畔那片热土的未来。

“我们将获得一块位于未来中国经济龙头核心区域的土地!这块地的价值,在十年、二十年后,将远远超过我们今天付出的这一个亿的电扇!我们换来的,是远风集团未来全球化战略的总部基地、是研发中心、是逐鹿全球的桥头堡!”

“这是一件对百姓、对政府、对我们远风,‘三赢’的大好事!这不是胡闹,这是一场阳谋!”

一番话,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

会议室里,死一般的寂静。

之前所有的质疑、困惑、担忧,在秦奋这番宏大而又逻辑清晰的战略构想面前,都显得那么渺小。他们看到的只是积压的库存,而秦奋看到的,却是整个时代的脉搏,是国家战略背后的巨大商机!

王奎山嘴巴微张,镜片后的眼神里写满了震撼。他这才明白,秦奋让他去上海摸底,去结交浦东开发办的人,真正的后手原来在这里!这根本不是简单的商业布局,这简直是在与时代对弈!

“可是……估值的问题怎么算?”张巧玲不愧是心思最缜密的人,她提出了最核心的技术问题,“他们怎么可能认可我们的一口价?万一他们认为我们是想用积压的次品清库存,来骗取国家最宝贵的土地资源呢?这个罪名,我们可担不起。”

这个问题,也正是陆家明在办公室里愁白了头的关键。

“问得好!”秦奋赞许地看了她一眼,“所以,我们从一开始,就要把姿态放正,把所有可能被攻击的漏洞,全部堵死!”

“第一,关于估值。我们就一个标准——全国统一零售价!这个价格是物价局核准的,是公开透明的,是老百姓普遍认可的。我们不谈成本,不谈出厂价,那些是我们的商业机密。我们只谈这批货对于补偿对象——也就是动迁户的价值。政府用它来安抚民心,它的价值就是零售价!”

“第二,关于质量。我们不仅不能给积压品、次品,我们还要拿出最新型号、最高标准的产品!并且,在合同里白纸黑字写清楚,我们愿意接受由浦东方面组织的、任何形式的、最严苛的质量检验!可以由工商、物价、技术监督等部门组成联合验收小组,开箱验货,一台一台地验!只要发现一台不合格,整批货物无条件退回,所有损失我们自己承担!我要让所有人都清楚,我们远风是带着最大的诚意,来参与浦东的开发建设,而不是来占国家便宜的!”

“第三,关于政策。我们不寻求将其定义为常规的土地交易。我们要把它定义为‘支持浦东开发建设的重大招商引资项目下的创新性试点’!仅此一例,下不为例!把适用范围、时间、条件全部框死。我们不是在破坏规则,我们是在为政府解决特殊时期的特殊难题,提供一套创新的解决方案!改革,本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要做那个递上石头的人!”

秦奋的语速越来越快,思路清晰得令人发指。他就像一个全知的棋手,将对手所有可能的招数、所有的疑虑,都提前预判,并一一给出了无懈可击的破解之法。

会议室里,所有人的呼吸都变得粗重起来。他们看着眼前的董事长,眼神里已经从震惊,变为了狂热的崇拜。

这已经不是商业才华了,这是一种洞穿时局、布局未来的大智慧、大魄力!

“我同意!”王奎山第一个站了起来,苍老的脸庞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这件事如果能成,将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史无前例的创举!奋……秦董,您下命令吧!我亲自带队去上海,就算是磨破嘴皮,也要把这条路给趟出来!”

“我们技术部保证,拿出来的产品,绝对是最高标准!”李大柱也激动地表态。

“销售部全力配合!”

“质量部立下军令状!”

一时间,整个会议室群情激昂,之前那股因库存积压而带来的沉闷气氛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即将参与创造历史的万丈豪情!

……

思绪从回忆中抽离,秦奋嘴角的笑意更浓。

他走到巨大的办公桌后坐下,按下了内线电话。

“让李总监和张总监到我办公室来一趟。”

很快,技术研发中心总监李大柱和质量管理部总监张巧玲便敲门走了进来。

“秦董。”

“坐。”秦奋示意了一下,开门见山:“上海那边,第一步已经成功了,他们成立了专项小组,开始研究方案的可行性。但我们不能等,必须跑在他们前面,把所有的准备工作做扎实,做到无可挑剔。”

他看向李大柱:“大柱,你立即组织一个最高级别的技术评估小组,将我们计划用于置换的所有家电产品,包括但不限于电风扇、电饭煲、洗衣机、电视机,从技术参数、性能指标、材料构成、生产工艺到国家认证标准,全部整理成一份详尽的、中英双语的技术白皮书。我要让对方的任何技术专家,都挑不出一丝一毫的毛病。”

“是!保证完成任务!”李大柱重重点头。

秦奋又转向张巧玲:“巧玲,你这边任务更重。第一,从现在开始,草拟一份我们用于此次项目的产品质量验收协议,标准要比国标和部颁标准再高出30%,条款要细化到每一颗螺丝钉的扭矩和每一寸外壳的光洁度,要体现出我们对质量近乎偏执的追求。这份协议,将作为我们谈判的附件。”

“第二,立即与国际上最权威的第三方质检机构,比如瑞士的sgs或者德国的tuv,取得联系。我们准备自费邀请他们,对我们这批产品进行独立检验,并出具报告。我们要用国际公信力,来打消一切关于我们产品质量的疑虑。”

张巧玲的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化为钦佩。自费请国际顶尖机构来检验自己,这种魄力,闻所未闻。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自信了,这是把诚意做到了极致!

“明白!我马上去办!”

“去吧。”秦奋挥了挥手,“记住,浦东的谈判桌上,我们不仅要用商业模式的创新去折服他们,更要用我们对技术的尊重和对质量的承诺,去赢得他们最终的信任。”

两人领命而去,脚步匆匆,带着一股前所未有的干劲。

办公室重归安静,秦奋重新将目光投向了窗外。

浦东的黄启元和陆家明们,以为他们在面对一场硬仗。

但他们不知道,为了这场硬仗,远风集团这台精密的战争机器,早已提前一个月,便开始全速运转。

他们更不知道,电扇,真的只是开胃菜。

在这盘棋的终局,秦奋要下的,是整个中国高端制造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