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223章 奠基石下,埋下时光胶囊(第2页)

秦奋看着图纸上那个标记出的位置,心中忽然一动。

一个念头,在他脑海中闪过。

他抬起头,对在场的所有核心骨干说道:“都跟我来。”

半小时后,远风产业园西侧,那片为电子信息事业部预留的、刚刚平整过的空地上,远风集团所有高层和技术骨干齐聚于此。

这里还是一片黄土,远处挖掘机的履带印还清晰可见,但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一种朝圣般的肃穆。

秦奋的手中,多了一个长约半米,用厚重不锈钢打造、接口处用螺栓和橡胶圈密封得严严实实的金属方盒。

“在我出发去美国,为我们这片新战场寻找一位‘总司令’之前;在我们为这里打下第一根桩,砌上第一块砖之前,”秦奋环视众人,声音沉稳而有力,“我们先要在这里,埋下我们远风的‘根’与‘魂’!”

他举起手中的不锈钢方盒,解释道:“这是一个时光胶囊。”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这里面,有五样东西。”秦奋的声音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第一样,”他轻轻拍了拍盒子,“是昨晚我向大家阐述的‘三驾马车’发展战略的完整文本。我希望二十年后、三十年后,当远风的后辈们开启它时,可以看一看,我们这一代人,是否忘记了初心,是否走偏了方向!”

“第二样,”他看向李大柱,“是大柱你们预研组今天早上画出的第一张二极管结构草图。它很粗糙,甚至可能有很多错误。但我就是要把它放进去。我希望未来的人们,能将它与彼时我们自己制造的、世界上最先进的芯片放在一起对比,永远铭记我们是如何从这样一张简陋的图纸开始,一步一步,走向科技的巅峰!”

李大柱眼眶一热,这个平日里粗豪的汉子,此刻竟有些哽咽,他重重地点了点头。

“第三样,”秦奋的目光转向了众人身后的一块刚刚运来的、闪着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圆形薄片,那是一块直径8英寸的单晶硅晶圆,是秦奋通过特殊渠道,花费重金才弄到的样品。“这是一块空白的硅晶圆。今天,它对我们来说是遥不可及的高科技。我希望未来,它在我们眼中,只是最基础不过的原材料。我们把它的一小块样品放进去,作为我们追赶的目标和见证。”

“第四样,”秦奋拿出一张装裱精美的硬质卡纸,“是我们电子信息事业部所有创始成员的签名。今天在场的所有人,都将是这段历史的开创者。你们的名字,将和远风的芯片事业一起,被载入史册!”

他将笔递给王奎山,王奎山的手微微颤抖,郑重地在卡纸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随后,李大柱、孙国华、张巧玲、杨明……每一个核心成员,都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这最后一样,”秦奋拿出一封封好的信,信封上写着“致二十一世纪的远风同仁”,他没有说明内容,只是微笑着说,“这是我写给未来的一封信。信里,有我们这一代人的梦想,也有我们的嘱托。”

他将五样东西依次小心地放入不锈钢盒中,然后亲手拧紧了最后一颗螺栓。

一个简易的坑已经被挖好。在所有人的注视下,秦奋、王奎山、李大柱三人,合力将这个沉甸甸的时光胶囊,稳稳地放入坑中。

没有繁琐的仪式,没有喧闹的礼炮。当黄土一铲一铲地覆盖在金属盒上,当一块刻着“远风电子·奠基”的临时石碑被稳稳立在上面时,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到一股强烈的使命感和历史参与感,从脚底直冲天灵盖。

“王叔,”秦奋直起身,拍了拍手上的尘土,对王奎山说,“我们今天埋下的,不止是一个铁盒子。它是一颗种子,一颗承载着我们工业报国梦想的种子。”

王奎山眼含热泪,重重地拍了拍秦奋的肩膀:“小秦,你放心去。家里,有我们!等你回来的时候,我们希望能亲手把咱们自己造的二极管,交到你手上!”

“好!我等着!”

……

凤栖市机场,一架飞往首都的154客机正在等待起飞。对于这个年代的大多数国人来说,出国依旧是一件遥远而神秘的事情。

简单的送别后,秦奋独自一人走过舷梯。他的行李不多,一个装着几件换洗衣物的简单行囊,和一个时刻不离身的黑色手提箱。

飞机在跑道上加速、滑跑,最终呼啸着拔地而起,将凤栖市的轮廓甩在身后。

秦奋靠在舷窗边,看着下方迅速变小的城市与田野,他的心中没有一丝一毫的忐忑与不安,只有即将奔赴战场的冷静与豪情。

他闭上眼睛。

昨夜那庞大而精纯的知识洪流再次在脑海中浮现。

0.8微米Cmos工艺的七大模块、数百个详细步骤、数千个关键参数、每种设备的操作规范、可能遇到的所有技术陷阱及其解决方案……所有的一切,都如同镌刻在他脑中一般,清晰无比,随时可以调取。

他知道,他此行去美国,不是一次卑微的恳求,也不是一次前途未卜的豪赌。

他,秦奋,将带着一份这个星球上任何一个半导体工程师都无法拒绝的“礼物”——一份通往技术巅峰的、最清晰、最完整、最先进的路线图,去见那位名叫林亦然的顶级人才。

他要去告诉他:

回家吧!你所渴望的舞台,你所梦想的一切,我们……已经为你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