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集体的感动,产业报国的初心!
秦奋上前一步,双手扶住了陈建社和躬身的张巧玲等人。他的动作很轻,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陈老,各位,使不得,快请起。”秦奋的声音温和而沉稳,在这种情绪激荡的时刻,仿佛有一种安定人心的力量,“我只是点了一把火,是你们自己心里本就有光。远风能有今天,能有未来,靠的不是我一个人,而是我们所有人。”
这一扶,一句话,让刚刚还沉浸在巨大感动中的众人,心中又涌起一股暖流。
陈建社直起身,却没有立刻坐下。他摘下又戴上的金丝眼镜,镜片后的双眼,闪烁着一种许久未见的、属于学者特有的炽热光芒。他不是在看秦奋,而是缓缓扫视着整个礼堂,看着那些还未散去,眼中同样闪着泪光,腰杆却挺得笔直的工人们。
“小秦,你错了。”陈建社的声音依旧沙哑,却字字铿锵,“你点的不是一把普通的火,是薪火!是传承之火!这把火,不仅能照亮远风的路,更能点燃我们这一代人,乃至下一代人,心中那份产业报国的初心!”
他顿了顿,将目光重新聚焦在秦奋年轻而坚毅的脸上,感慨万千地说道:“我一生都在教书育人,总以为知识的殿堂只在大学的围墙之内。今天我才明白,真正的大学,可以无处不在。能把一个工厂变成一所大学,把一群工人培养成一支有灵魂的产业大军,小秦,你比我这个教了一辈子书的老头子,更懂教育的真谛!”
这番话,发自肺腑,又重若千钧。
站在一旁的张巧玲,眼眶本已渐渐干涩,听完这番话,泪水再次夺眶而出。她想起了自己当初放弃了更安逸的工作,选择来到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乡镇企业,不就是因为秦奋当初描绘的那份蓝图,那份“要做就做中国最好”的雄心吗?
可日子久了,日复一日的实验、数据、失败与重来,几乎让她忘记了最初的梦想。她只知道要完成任务,要攻克难关,要对得起秦董的信任和那份高昂的工资奖金。
直到今晚,直到这部电影,直到陈教授这番话,才像一道闪电,劈开了她心中的迷雾。
原来,她日夜奋斗的,不仅仅是冰冷的数据和复杂的分子式,更是电影里那些科学家们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的延续!她们这一代人,条件好了,环境优越了,但肩上扛着的责任,那份让国家工业挺直脊梁的责任,从未减轻!
“秦董,陈教授……”张巧玲声音哽咽,她深深吸了一口气,像是要将胸中所有的激荡都化为力量,“我……我为能在远风工作而骄傲!”
她的话,简单质朴,却代表了所有技术骨干的心声。
赵援朝,这个从省城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此刻也是双拳紧握,眼圈通红。他想起了自己在实验室里为了攻克一个技术难题,和同事们几天几夜不休不眠,累得趴在实验台上就睡着了。那时候,他只觉得是辛苦,是敬业。但现在,他觉得那是光荣!那是与电影里那些先辈们精神相通的奋斗!
而孙国华,这位从一线老班长成长起来的生产制造中心总监,此刻更是心潮澎湃。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将图纸上的设计变成现实,需要产线上的工人们付出多少心血。他看着那些刚从夜校出来,又坚持看完电影的工人们,心中升起一股前所未有的责任感。
“秦董,”孙国华迈步上前,声音洪亮而坚定,“您放心!这支队伍,我给您带好!以后从我们远风生产线上出去的任何一个零件,任何一台机器,都必须是站得直、过得硬的!我们不仅要造出好产品,更要造出我们中国工人的志气!”
“好!”秦奋重重地点头,目光依次扫过他这些最核心的战友们。
他知道,今晚的效果,甚至超出了他的预期。
企业文化,企业精神,这些听起来虚无缥缈的东西,在很多年后会被无数商学院奉为圭臬。但在这个年代,没人会系统地去做这件事。可秦奋明白,一家企业能走多远,短期看产品,中期看管理,长期,看的必然是文化和人心。
而连接产品、管理、文化和人心的那根线,就是共同的价值观和使命感。
今晚,通过一部《共和国之恋》,他成功地将这根线,牢牢地系在了每一个远风人的心上。
电影散场了,但礼堂里的工人们却迟迟没有离开。他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低声地交流着,脸上不再是下班后的疲惫,而是一种被洗礼后的庄重和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