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219章 时代印记:录像厅与《共和国之恋》(第2页)

他下意识地转头看向秦奋,却发现这个年轻人正平静地注视着屏幕,仿佛只是选择了一部再普通不过的影片。

但陈建社心中却瞬间明了。

这绝非巧合!

秦奋选择这部电影,是给他看的,更是给远风所有员工看的!

他是在用这种最直观、最震撼人心的方式,为他今天提出的“远风企业大学”,注入灵魂!电影的剧情缓缓展开。

当看到科学家们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住着地窝子,啃着窝窝头,用算盘和手摇计算机攻克一个个世界级难题时,礼堂里一片寂静,只有压抑的呼吸声。

许多老工人的眼眶都红了。他们经历过那个年代,深知那份艰辛与不易。

当看到电影里的主角,为了一个关键数据,几天几夜不合眼,最终累倒在试验场上时,赵援朝和张巧玲这些年轻的技术骨干,不自觉地攥紧了拳头。他们想起了自己为了攻克hs-3材料,在实验室里连续奋战七十二小时的情景。虽然条件远比电影里优越,但那份为了一个目标不顾一切的执着与疯狂,是相通的!

陈建社的眼角,不知不觉已经湿润。

他想起了自己的导师,那位将毕生心血都奉献给国家高分子事业,却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的老人。他想起了自己那些留在深山军工单位,一辈子默默无闻的同学。

他们的青春,他们的理想,他们的爱情,都和这个共和国的命运,紧紧地交织在了一起。

电影中有一幕,主角的妻子从Bj远赴戈壁探望,两人隔着铁丝网遥遥相望,没有一句情话,只是交换了一个充满理解和支持的眼神。

看到这里,张巧玲的眼泪再也忍不住,顺着脸颊滑落。她想起了自己为了工作,多少次推迟了与家人的团聚。她的委屈,她的坚持,在这一刻,仿佛都找到了共鸣与慰藉。

整个礼堂,沉浸在一种庄严而又感人至深的氛围中。

没有港片里的刀光剑影,没有爱情片里的花前月下,但这部电影所展现出的那种纯粹的理想主义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像一把重锤,一下下敲打在每个人的心上。

它让工人们明白,他们拧下的每一颗螺丝,监控的每一个数据,并不仅仅是为了工资,更是这个国家工业大厦上的一砖一瓦。

它让技术员们明白,他们熬夜攻克的每一个难题,研发的每一款新材料,不仅仅是为了企业的利润,更是为了让这个国家的工业,能挺直自己的脊梁!

秦奋静静地看着这一切,他没有看电影,而是在看他的员工们。

他看到了那名叫李晓军的年轻工人,就是下午被孙国华抽查的那位,此刻正用袖子偷偷擦着眼睛,但腰杆挺得笔直。

他看到了孙国华、李大柱、王小虎这些技术骨干,一个个双目赤红,眼神里燃烧着熊熊的火焰。

他看到了王奎山这位老党员,正襟危坐,仿佛回到了那个战天斗地的激情燃烧的岁月。

最后,他看到了身旁的陈建社教授。这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已经摘下了金丝眼镜,用手帕轻轻擦拭着眼角,花白的头发在屏幕光影的映照下,仿佛也镀上了一层神圣的光辉。

秦奋知道,他成功了。

“远风企业大学”的金字塔,不仅有了稳固的基石、坚实的塔身和高耸的塔尖,更在今夜,通过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完成了最重要的一步——铸魂!

电影终于在激昂的主题曲中落幕。

灯光亮起,但礼堂里依旧鸦雀无声。所有人都沉浸在巨大的震撼和感动中,久久无法自拔。

良久,陈建社才缓缓戴上眼镜,他转过头,看着秦奋,声音带着一丝前所未有的郑重和沙哑。

“秦董,你这所‘大学’,今天才算是给我这个未来的‘名誉院长’,上了最深刻的第一课。”

他深吸一口气,一字一顿地说道:“育人,先要育心!你,做到了!”

“我今天总算彻底明白了,你为什么要办大学。”陈建社的目光扫过全场,看着那些依旧沉浸在情绪中的员工,“你不仅仅是要培养会操作的工人,会研发的工程师,你是在培养一支有理想、有信念、有灵魂的产业大军!”

“有这样一支队伍,何愁大事不成啊!”

话音落下,周围的张巧玲、赵援朝等人,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对着陈建社,也对着秦奋,深深地鞠了一躬。

这一躬,是敬佩,是认同,更是一种无声的誓言。

秦奋坦然接受了这一躬,他知道,从这一刻起,远风的精神内核,已经牢牢地烙印在了这群核心骨干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