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211章 标准化生产,质量的基石!(第2页)

这番话,彻底颠覆了孙国华这些老生产人的认知。他们仿佛看到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这件事,由徐致远牵头总负责,巧玲,你们质量部要深度参与,从质量控制的角度,对每一个标准进行审核。大柱,你们技术部要提供技术支持,分析工艺原理。国华,你们生产部要全力配合,组织人员学习和推行!”秦奋迅速分派任务。

“是!”四人齐声应道,眼中充满了使命感。

会议第二天,标准化生产的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了整个远风产业园。

“王牌车工”的并列冠军,王小虎和张振发,成了最先被“解剖”的对象。

一间临时的“标准分析室”里,一台崭新的高精度车床旁,架起了两台摄像机。技术研发中心的赵援朝带着几个大学生,手里拿着秒表和记录本,像拍电影一样记录着两位冠军的每一个操作细节。

起初,张振发老师傅还有些不自在,嘀咕着:“我这手艺,还能被你们这些娃娃用机器看穿了?”

但当赵援朝将高速摄像机拍下的他更换刀具的慢动作视频,在电视上播放出来时,他自己都惊呆了。视频中,他的手腕在接触刀架前有一个微不可查的停顿和角度调整,正是这个小动作,让刀具的安装既快又稳,精度奇高。

“张师傅,您看,就是这个动作!我们测量了,您的手腕提前转了15度,手指发力的顺序是……我们把这个动作命名为‘张氏预定位换刀法’,已经写入sop初稿了!”赵援朝兴奋地解释。

张振发看着屏幕里自己那被分解的动作,嘴巴张了张,半晌才憋出一句:“嘿!邪了门了!我自个儿都不知道还有这道道!”

一旁的王小虎则完全是另一种状态,他兴奋地和技术员们讨论着,甚至主动要求:“再来一遍!我觉得我刚才那个动作还能再快0.2秒,如果我左手拿下一个零件的时候,右手食指可以先去碰一下急停开关……”

他完全沉浸在这种将自身能力数据化、最优化的乐趣之中。

短短一周时间,第一批sop草案就在各个车间张贴了出来。

那不再是枯燥的规章制度,而是一张张图文并茂的“武功秘籍”。上面有冠军的照片,有详细的步骤分解图,有关键数据提醒,甚至还有二维码,用厂里新配的设备一扫,就能看到冠军操作的视频。

工人们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围在sop看板前,激烈地讨论着,模仿着。

“原来吊装模具的最佳角度是75度,这样最省力,晃动也最小!”

“以前光知道预热,不知道还要根据模具大小和环境温度,提前3到10分钟不等,这里还有个对照表!”

“快看,这是顾晓芳的‘火眼金睛’秘籍!她挑次品不是一个个看,而是一把铺开,利用视觉暂留和颜色差异,一眼就能发现异常点!”

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但秦奋知道,光有标准还不够,必须要有持续优化的动力。

在sop看板的旁边,一张更大的红色海报被张贴出来,标题是——“远风集团技术改进英雄榜”。

规则很简单:任何人,只要能提出比现有sop更优化的方法,并通过测试验证,就能获得50到1000元不等的现金奖励,名字和事迹将登上英雄榜,并作为未来晋升提干的重要参考!

这一下,整个园区彻底引爆了!

如果说技术大比武是点燃了一把火,那么sop和英雄榜,就是给这把火浇上了一桶油,并给它装上了一个永不熄灭的发动机!

工人们不再是单纯的执行者,他们变成了思考者、优化者、创造者!每个人都在琢磨,怎么能比“标准”更快一点,更准一点,更省一点。

“老张,我发现咱们sop上写的这个零件加工顺序可以调整一下,先加工内孔再加工外圆,可以减少一次装夹,至少省三分钟!”

“我去找徐总监提提案去!这要是通过了,咱俩晚上去搓一顿!”

办公室里,秦奋看着窗外那股由内而外迸发出的,专注而充满活力的氛围,嘴角的笑意愈发深邃。

他再次拿起那份已经被修改过多次的《巴斯夫问卷应答框架》,对徐致远和张巧玲说道:“把我们‘标准化生产推进’和‘技术改进英雄榜’的制度,详细地写进去,作为我们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体系的核心案例。”

“这份答卷,不仅仅是回答他们的问题。”秦奋的目光望向远方,充满了自信。

“它更是一封战书。它在告诉巴斯夫,告诉全世界,我们远风,拥有一个能够自我进化、不断超越的强大体系。我们的实力,不是靠一两个天才,而是建立在数千名追求卓越的员工和一套科学的制度之上。”

“这,才是我们最坚不可摧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