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208章 供应链的雏形,秦奋的野望!

国际贸易部的办公室里,灯火通明,气氛却比会议室更加灼热。

张巧玲站在那张巨大的世界地图前,手中的红色铅笔仿佛带着千钧之力,在德国、美国、日本的版图上,画下了三个沉甸甸的圆圈。这不再是地理上的标记,而是远风集团即将发起的,一场跨越重洋的战略突袭的坐标。

“都听明白了吗?”张巧玲转过身,她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显得格外清脆有力,“秦董的命令,就是我们的军令!这场仗,我们国际贸易部,必须打头阵,而且必须打赢!”

办公室内,除了她之外,还有七八个年轻人。他们是秦奋特批,从全厂各个部门抽调来的精英,要么是凤毛麟角的大学生,要么是自学成才、外语功底扎实的业务骨干。此刻,这些年轻人眼中闪烁的光芒,与张巧玲如出一辙。

“巧玲姐,您放心!”一个戴着黑框眼镜,名叫肖云杰的年轻人站了起来,他是厂里为数不多的英语专业毕业生,激动地挥了挥手里的英汉大词典,“别说发传真,就是让我们现在就买机票飞到德国去,我眼都不眨一下!这辈子能有机会跟巴斯夫、杜邦这些写在教科书里的公司打交道,值了!”

“没错!我这边负责把所有国外化工、电子行业的期刊都找来,一篇一篇地啃,把秦董提到的,还有没提到的潜在供应商,都挖出来!”另一个负责资料整理的女技术员顾佳宁也表态道,她的面前已经堆起了小山似的资料。

“好!就是要有这股劲儿!”张巧玲重重一点头,目光落在了办公桌中央那台嗡嗡作响的iBm计算机上,“这台宝贝,是秦董给我们的最强武器。从现在开始,它就是我们‘全球核心供应商数据库’的心脏!小杰,佳宁,你们两个带头,把我们搜集到的所有信息,公司名、产品型号、技术参数、联系方式,哪怕是一个电话号码,一个传真号,都给我分门别类,录入进去!我要让这台机器,成为我们远风集团的‘全球资源活地图’!”

“是!”众人齐声应道。

安排完数据库的初步建设,张巧玲深吸一口气,拿起了那份她反复修改了十几遍的传真草稿。这是远风集团发往世界的第一份正式“敲门砖”,对象正是德国巴斯夫公司。

“小杰,你再帮我检查一遍语法和用词。”张巧玲将草稿递过去,神情无比郑重。

肖云杰小心翼翼地接过,逐字逐句地研读起来。这封传真用词专业而自信,开头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远风集团——一家在中国新兴家电市场占据领先地位、年产销数百万台产品的企业。接着,明确提出了对高性能ABs塑料的需求,并精准地指出了巴斯夫的“gp-22”型号,说明了其应用场景——高端电饭煲外壳,并附上了对材料光泽度、冲击强度、热稳定性的具体指标要求。最后,以一种平等而充满诚意的姿态,请求对方提供产品技术资料、报价以及小批量采购的可行性。

“巧玲姐,完美!”肖云杰看得是心潮澎湃,“这封传真,不卑不亢,既展示了我们的实力和专业性,又表达了合作的诚意。他们只要看了,就绝对不可能把我们当成一个普通的中国小作坊!”

“好!那就发!”

张巧玲拿着最终定稿,亲自走到那台老旧的传真机前。在那个年代,这台能与世界进行即时文字沟通的机器,本身就是个奇迹。她拨通了从香港贸易行辗转问来的巴斯夫亚太区传真号码,随着一阵刺耳而独特的拨号音后,电话接通。

她将稿纸平整地放入进纸口,按下了发送键。

“吱——吱嘎——”

传真机缓缓地、一行一行地吞噬着稿纸,将远风集团的野心,将秦奋的全球化战略的第一声呐喊,通过越洋电话线,传送到了数万公里之外的德国化工巨头那里。

办公室里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静静地听着这宛如天籁的机器声。他们知道,从这一刻起,远风集团的战场,已经不再局限于国内。

……

另一边,亢奋的情绪同样在其他部门蔓延。

生产制造中心和质量管理部的办公室里,孙国华和刘建国两位老总监根本没有回家的意思,正围着一张巨大的车间平面图,进行着激烈的讨论。

“老孙,你看,现在的仓库肯定不行了!”刘建国用粗大的手指在图纸上画着,“这些‘洋原料’,可金贵着呢!你听秦董说的,什么特种工程塑料、高纯度金属,肯定对温度、湿度有要求。我们得马上改造一个恒温恒湿的精密原料库!而且要分区管理,德国的、美国的、日岛的,分得清清楚楚,账目也要单立!”

“没错!”孙国华猛地一拍桌子,他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里全是精光,“还有质检!以前我们那些卡尺、磅秤,都得换!测量精度不够!得买新的,高精度的!比如那个塑料粒子,误差不能超过半公斤,我们现在的秤哪行啊?还有颜色偏差,不能再靠人眼看了,得赶紧去打听,有没有专门的色差仪!秦董说了,要建立‘来料质量认证体系’,我们硬件跟不上,就是空话!”

“我明天就带人去上海和省城,逛遍所有卖仪器设备的商店!就算找不到,也要把需求报给小张他们,让他们从国外想办法!”刘建国斩钉截铁地说。

两位老将,一个管生产,一个管采购,此刻就像两台被注入了全新燃料的发动机,轰鸣着开始了自我升级。他们心里清楚,智能排产系统是“大脑”,那全球化的供应链就是“血液”,而他们负责的仓库和质检,就是输送和检验血液的“血管”和“关口”,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

而在灯火通明的技术研发中心,气氛更是如同过节。

“太棒了!简直是太棒了!”技术部总监李大柱手里拿着一张刚刚画出的新产品概念图,激动得满脸通红,“林工,你看,如果用上巴斯夫的gp-22高光ABs,我们电饭煲的外壳可以做到像镜面一样光滑,而且厚度可以再减薄百分之三十!整体造型能变得更轻盈、更具科技感!以前的国产料,想都不敢想!”

一旁的林岚,这位被秦奋从大学里特招来的工业设计高材生,眼中也异彩连连。她迅速在图纸上修改着线条,一个更加流畅、现代的电饭煲轮廓跃然纸上。

“还有这个!”技术研发中心副总监赵援朝指着内胆涂层的技术参数,“如果我们能搞到杜邦的特氟龙涂层技术或者成品,那我们的内胆就能真正做到极致不粘,而且耐用性、安全性将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这会成为我们产品最核心的卖点之一!”

他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日岛松下的高频高速覆铜板能让电路控制多么精准,讨论着某种特种金属能让发热盘的热效率再提升多少……这些过去只存在于国外期刊和传说中的顶级材料,如今像一座座宝库,即将向他们敞开大门。对于这些技术人员来说,这无异于一个画家终于得到了全世界最好的颜料和画布,一个剑客终于得到了一把削铁如泥的宝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