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206章 新功能:智能排产!

夜色深沉,远风产业园的喧嚣却如同涨潮的海水,一波高过一波。

一号实验车间的奇迹,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席卷了整个生产制造中心,乃至整个远风集团。

产量暴增近50%,合格率提升超过三个百分点!

这两个冰冷而又滚烫的数字,通过一张简单的报表,在短短几个小时内,传遍了每一个管理的耳朵。所有听到这个消息的人,第一反应是不信,第二反应是震惊,第三反应则是难以抑制的兴奋与激动。

这不再是小打小闹的改良,这是一场革命!

当孙国华被人高高抛起,五十多岁的汉子像孩子一样放声大笑时,他心中几十年形成的、根深蒂固的生产管理观念,正在被昨夜的风暴彻底击碎,然后重塑。

人群渐渐散去,但一号实验车间的灯火依旧未熄。

秦奋没有选择回去休息,而是将所有核心骨干召集到了车间旁边的临时会议室里。

热烈的气氛尚未完全消散,每个人的脸上都还带着激动的红晕,但秦奋的表情却已经恢复了惯常的平静,深邃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孙国华、刘建国、李大柱、赵援朝、林岚,还有被特许旁听的徐致远。

“奇迹,只是一瞬间的辉煌。如何将奇迹,变成我们的日常,这才是我们今晚要讨论的。”秦奋开口,声音不大,却像一盆冷水,让众人亢奋的头脑瞬间冷静下来。

是啊,一条实验线的成功,固然可喜。但远风集团的未来,不可能只靠这一条线。

“秦董,您说得对。”生产总监孙国华第一个开口,他的声音因为激动还微微有些沙哑,但思路却异常清晰,“今天实验线的成功,反而暴露出了我们更大的问题。一条线快,不是真的快。现在一号线就像个高速转动的发动机,可我们其他的生产线,我们的物料供应,我们的仓储物流,都还是老牛拉车,根本跟不上它的节奏!今天试运行,仓库那边为了供应它,几乎是把所有人力都抽调过去了,即便如此,还是手忙脚乱。”

采购总监刘建国立刻点头附和,他今天一天都泡在仓库和供应商的电话线上,此刻一脸疲惫,却又眼神发亮:“没错!一号线一个班次的物料消耗,顶的上老产线一个半班次。我们现有的物料申领、配送流程,全被打乱了。我今天接了八个供应商的电话,都在抱怨我们的要货计划怎么突然变得毫无规律,一会儿要这个,一会儿要那个,还都要得急。长此以往,我们的供应链非出大问题不可!”

两位老将一唱一和,将问题的核心血淋淋地揭示出来。

一个局部最优,反而造成了全局的失调。一条超前的生产线,成为了一个幸福的“麻烦制造者”。

李大柱和赵援朝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凝重。他们是技术专家,能设计出最先进的产线,但如何让这台先进的机器,和整个庞大的工厂体系协同运转,这已经超出了纯粹的技术范畴。

徐致远坐在一旁,静静地听着,内心的震撼无以复加。他再次刷新了对秦奋的认知。秦奋不仅预见到了胜利,更预见到了胜利之后会带来的新问题。这种走一步看三步的战略纵深,简直令人感到恐惧。

“这正是我要说的。”秦奋赞许地点了点头,他要的就是这种发现问题、直面问题的态度。

他站起身,走到会议室的白板前,拿起笔,没有画任何复杂的图表,只是写下了几个关键词。

“订单”、“物料”、“产能”、“仓储”、“交付”。

然后,他用一条条线,将这几个词毫无规律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张看起来杂乱无章的蛛网。

“这就是我们现在的状态。”秦奋指着白板,“订单来了,销售部门丢给生产;生产部门拍脑袋估个时间,然后找采购要料;采购去催供应商;仓库则像个无底洞,什么东西都堆在里面,什么时候用,用多少,全凭班组长一张嘴。每个环节都看似在运转,但彼此之间,信息是割裂的,协同是混乱的。一号线的成功,只是把这张网的脆弱,用放大镜给我们看清楚了而已。”

一番话,说得孙国华和刘建国这两个老负责人脸上火辣辣的。秦董总结得太到位了,他们干了几十年,还真没跳出来看得这么清楚过。

“那……秦董,我们该怎么办?”孙国华虚心地请教。

秦奋微微一笑,将白板上的乱麻全部擦掉,然后重新画了一个简洁明了的流程图。

一个巨大的箭头,从“订单”开始,贯穿了“生产计划”、“物料需求”、“采购执行”、“上线生产”、“质量检测”、“入库”、“交付”等所有环节,形成了一个清晰的、单向流动的闭环。

“从今天起,远风的生产,要由‘经验驱动’,转变为‘计划驱动’。而这个计划的核心,就是‘智能排产’。”

“智能排产?”林岚和徐致远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念出了这个词,眼中闪烁着知识的光芒。

“没错。”秦奋的目光落在了林岚和她身后的两位年轻人身上,“林岚,你们昨天的工作,是优化了生产线上的‘点’。而接下来的任务,是优化整个生产中心的‘面’。”

他转头看向孙国华和刘建国:“从明天开始,所有车间的生产任务,不再由班组长自行安排。所有物料的采购申请,也不再由仓库管理员临时提交。一切,都必须严格遵循一份由中央下发的‘生产总计划’。”

“生产总计划?”刘建国有些发懵,“秦董,这……这怎么定啊?市场是千变万化的,客户的订单有大有小,有急有缓。我们以前都是靠老师傅的经验,灵活调整。要是定死了计划,万一有紧急插单怎么办?万一供应商掉链子怎么办?”

这话说出了所有老管理的心声。工业生产充满了无数变数,想用一个计划锁死一切,听起来就像是天方夜谭。

“问得好。”秦奋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从随身的公文包里,拿出了一叠厚厚的、刚刚用针式打印机打印出来的文件,散发着油墨的清香。

“这是未来一周,我们生产制造中心的‘总计划表’。”

众人立刻围了上来,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好奇。

当他们看清纸上的内容时,集体倒吸了一口凉气。

这根本不是他们想象中的那种粗略的计划表!

表格被划分得极其精细,横轴是日期,精确到小时;纵轴则是每一条生产线,每一个关键工位,甚至每一种核心物料。

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

“周一上午9:00,三号线开始生产订单编号wf-0815的C型电饭煲,计划产量400台。所需A-03号塑料粒子75公斤,B-11号电路板410块(含2.5%冗余),应于8:30前由仓库配送至工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