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205章 现代化车间,效率的革命!(第2页)

最震撼的,是车间中央那条全新的流水线。

它不再是简单的u型布局,而是一条经过精密计算的、蜿蜒灵动的s型传送带。传送带的两侧,分布着一个个模块化的工位,每个工位的布局都与刚才林岚在图纸上描绘的“最优解”如出一辙。那些笨重的物料车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从上方垂下的、带有助力机械臂的物料架,以及在工位间缓缓滑行的无动力滚轮。

整条生产线,安静、流畅,充满了工业设计的美感和效率至上的冰冷气息。

“这……这是我们的新车间?”李大柱的声音都有些发颤。他负责技术研发,但也被眼前这一幕深深震撼了。

“远风智能制造一号实验车间。”秦奋平静地介绍道,“这里所有的布局,所有的工位设计,都是赵总监和林岚他们团队这两天根据测算出的数据,连夜设计的。施工队24小时三班倒,刚刚完工。”

所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地投向了林岚和赵援朝。

林岚的小脸瞬间涨得通红,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而赵援朝则推了推眼镜,镜片下的双眼,充满了知识分子的自豪与激动。

“孙总监,刘总监,”秦奋看向生产和采购的负责人,“这条实验线的物料编码、供应商信息、工序标准,全部采用林岚他们刚刚草拟的第一版标准。从明天开始,这条线将进行为期一周的试运行。你们的目标,就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把它每一个工位的潜力都压榨到极致!”

“是!保证完成任务!”孙国华和刘建国挺直了胸膛,大声应道。此刻,他们心中再无半分怀疑,只剩下熊熊燃烧的斗志。

秦奋走到车间正中央的一面巨大的白色墙壁前,墙壁上,已经用不同颜色的磁性贴,划分出了一个个整齐的方格。

“这面墙,我称之为‘生产数据墙’,或者叫‘看板’。”秦奋拿起一支红色的马克笔,在最左侧的格子里写下了一串订单号。

“从明天起,每一个订单,从物料入库到成品出厂,它的每一个状态,都会在这面墙上实时显示。红色代表紧急,黄色代表关注,绿色代表正常。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哪个工序拖延了进度,一目了然!”

他指着墙壁,对所有人说道:“这,就是我们远风集团‘神经网络’的最末梢的神经元。信息,要在这里汇聚;指令,要从这里发出。未来,我们要用数据来管理生产,而不是靠人的经验和感觉!”

徐致远、林岚这些年轻人,激动得浑身发抖。

看板管理!数据驱动!流程优化!

这些他们只在最前沿的西方工业管理著作中看到过的、宛如传说般的概念,竟然就这样活生生地、甚至是更加超前地,在他们眼前变成了现实!

他们看向秦奋的眼神,已经从最初的敬佩,转变为一种近乎狂热的崇拜。

这位年轻的董事长,他的脑子里,究竟装着一个怎样宏伟的未来世界?

当天深夜,当大部分职工已经进入梦乡时,“智能制造一号实验车间”的灯光依旧亮如白昼。

孙国华亲自带着最有经验的一批班组长和技术骨干,在全新的流水线上进行着最后的调试。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流程,他们都反复演练,力求与设计方案完美契合。

而另一边,林岚和她的两位同学,则在赵援朝的指导下,将现场反馈回来的最新数据,飞快地录入到那台iBm370大型计算机的终端里。

枯燥的数字,在她们眼中,变成了一行行充满生命力的代码。一个名为“远风生产执行系统(mes)1.0版本”的庞大软件工程,正在这间小小的机房里,悄然奠基。

第二天清晨。

当试运行的指令下达,第一批物料被送上传送带时,一场效率的革命,正式拉开了序幕。

工人们惊奇地发现,自己似乎变成了机器上的一个精密齿轮,每一个动作都被设计得恰到好处,顺畅无比。再也不需要费力地转身搬运,再也不需要扯着嗓子呼喊下一个工序,一切都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墙壁上的“看板”,在林岚等人的维护下,像一颗跳动的心脏,实时反映着整条产线的脉搏。

下午五点,当天的试运行结束。

统计员拿着新鲜出炉的报表,用颤抖的声音向所有人宣布结果:

“报告秦董,报告各位总监!一号实验线,今日试运行八小时,共生产合格电饭煲817台!成品一次性送检合格率,百分之九十八点七!”

“轰!”

整个车间,瞬间沸腾!

所有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老的生产线,同样的人员,八小时的产量是550台左右,合格率徘徊在95%。

而今天,仅仅是第一天试运行,产量暴增了近50%!合格率更是提升了超过三个百分点!

这是一个奇迹!一个由数据、算法和科学管理共同创造的工业奇迹!

老工人们欢呼着,将孙国华和几个班组长高高地抛向空中。孙国华这个五十多岁的汉子,笑得像个孩子,眼角却泛起了泪光。

李大柱、王小虎等人用力地拍着赵援朝和几个大学生的肩膀,言语无法表达他们的震撼与佩服。

徐致远站在人群外,看着眼前这幅充满激情与活力的画面,内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他终于深刻地理解了秦奋那句话的含义——“新与旧,理论与实践,如何结合,将决定我们能走多远。”

今天,他亲眼见证了这种结合所爆发出的、足以改天换地的恐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