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年销售额,再创新高
销售部的杨主任嗓子依然沙哑,但他每天的兴奋感都像是喝了十斤白酒。手里攥着全国各地发来的电报、传真和电话记录,数字不断冲击着他的想象力。
“预订!预订!还是预订!”他对着话筒吼道,“通知下游经销商,谁敢抬价太离谱,取消他的预订资格!咱们要的是口碑!是长期的市场,不是捞一把就跑!但!稀缺感要给我营造足了!排队照片、采访视频,继续给我发!远风电饭煲,就是身份的象征,就是好米饭的代名词!让那些没买到的,心痒痒去吧!”
张巧玲坐在旁边,笔记本电脑上,实时更新着各地的预订数据和市场反馈。数字跳动得让她手速都跟不上。
“杨主任,目前的预订量已经突破了三十万台,”她推了推眼镜,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振奋,“而且还在快速增长。我们必须尽快提升产能,不然光靠‘光荣等待’,恐怕也压不住市场的巨大热情。”
“三十万台!”杨主任倒吸一口凉气,这已经远超他们之前对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最高预期了。他看向窗外轰鸣的厂房,心想着孙总监那边肩膀上的压力该有多重。
在生产制造中心,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紧张到极致的热度,仿佛工人们燃烧的热情都能点燃车间。孙国华的头发比之前白了不少,脸上也满是油污,但他眼神中的焦虑被一种近乎狂热的执着取代。
“再快!再稳定!”他在产线边上用扩音器喊着,巨大的机器轰鸣声几乎盖过了他的声音。工人们三班倒,机器不停歇,轮班休息的工人就地靠着墙壁就能睡着,起来后立刻投入战斗。
“孙总监,A线自动化率已经提了3%,良品率稍有波动,维持在94%!”工程师抹着汗汇报。
“允许波动一点,但不能再低了!”孙国华盯着显示屏上的数据,“去,那个关节臂机器人焊接点,能不能再优化一下程序,争取零点一秒!”
他知道,每一分每一秒都意味着产能的提升,意味着能更快地满足嗷嗷待哺的市场需求。但秦董那句“质量是生命线”就像烙印一样刻在他心里,时刻提醒着他不能因此而牺牲品质。
李大柱和赵援朝的技术研发团队此刻已经扎进了生产车间,他们不再仅仅是研发下一代产品,而是全力协助解决当前的生产瓶颈。
“内胆的烘干段,我们尝试提升了温度和风量,时间缩短了15%,良品率影响不大!”李大柱盯着一排烘干炉,眼睛通红。
“ih模块的组装工装具重新设计了,效率提升了8%,同时降低了工人的操作难度!”赵援朝兴奋地展示着新设计的夹具。
他们不仅仅是科学家,此刻更像是战斗在一线的技术兵。将实验室里的精细调整,转化成能在大规模生产中应用的可靠工艺,这是巨大的挑战。
然而,最大的隐忧依然是原材料供应。刘建国率领的采购部如同无头苍蝇一样在全球市场上搜寻。
“纳米涂层材料,日岛那边的供应商开始惜售了!价格翻了三倍,还限制供应量!”刘建国在电话里近乎咆哮,“高频电子元件,欧洲那边的几家也开始卡脖子了!他们说产能不足,排期要三个月甚至更长!”
这正是秦奋最担心的问题。竞争对手的反应速度或许慢,但背后的国家队或者行业联盟反应过来后,立刻就会启动最恶毒的手段——卡主原材料和核心零部件的供应。这比技术仿制更致命,是直接扼住你的喉咙。
“不惜一切代价!刚才秦董已经强调过了!”杨主任对着电话吼道,虽然他一个销售主任,但此刻远风上下,不分职位,所有人的神经都绷紧了。“价格不是问题!问题是有没有货!联系所有我们能联系到的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商!多方采购!建立应急渠道!哪怕是高了几倍!”
“那资金方面怎么解决?”刘建国声音带着疑问。
“钱不是问题!秦董说了,只要能保证供货,一切他签字!”杨主任斩钉截铁地回答。
是的,钱不是问题。远风电饭煲超乎想象的火爆,带来的不仅仅是声望,还有惊人的现金流。尽管生产还在拼命爬坡,但前期积压的电风扇订单、其他产品的销售,加上现在电饭煲开始少量交货产生的回款,以及银行在看到远风如此强劲的市场表现后果断加大了授信额度,远风的资金池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膨胀。
秦奋坐在办公室里,没有看窗外,而是看着面前屏幕上闪烁的数字和曲线。这是他通过有限的数据资源,结合系统提供的行业信息流,构建的简易财务模型和市场反馈图。
曲线的斜率让他的心跳都不自觉地加速。预订量的增长,远超产能的爬升。然而,正是这种巨大的缺口,才像一个漩涡一样,将整个市场、媒体、甚至国家的目光都吸了过来。
“远风电饭煲,一煲难求!”这句杨主任自己想出来的宣传语,已经成了街头巷尾最热门的段子。人们议论的不是它用了什么技术,而是“你买了远风电饭煲吗?”“你排上队了吗?”“据说得等半年!”这种病毒式的传播,超越了一切广告,构建了一个“拥有远风电饭煲,才是会生活”的强大心智壁垒。